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97977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和调节装置。操作时,将两个椎体矫形杆的连接棒与椎体连接,枕骨板与枕骨连接,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与枕骨和椎体的连接;将基座组件与靠近枕骨的椎弓根钉连接,连接组件与枕骨螺钉连接;对枕骨板与连接棒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具体为,通过第一线性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杆运动,使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分别与枕骨上的两个枕骨螺钉连接,通过第二线性驱动组件驱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运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带动连接杆与连接杆上的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运动,对枕骨进行提拉牵引,使枕骨板与连接棒之间的倾斜角度至符合人体枕骨与颈椎的解剖结构,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颅底凹陷症(basilarinvagination)是一种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表现为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陷入颅腔,迫使其下方的寰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底,可合并部位的其他骨发育异常,并可合并神经结构异常。患者常伴寰齿前间距增加,齿状突尖超出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连线,从而使枕骨大孔前后径相对狭窄,延髓及高位脊髓受压,产生相应脊髓损伤症状,严重者诱发呼吸功能障碍导致死亡。临床上常采用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结合原位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或者,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或寰枢侧块关节松解复位,再结合后路固定枕颈融合术来实现枕骨和寰枢椎复位,但是上述技术的创伤大,风险高。目前有学者采用单纯后路复位进行寰枢椎侧块松解复位内固定来实现寰枢椎复位,纠正畸形,该技术创伤小,风险也相对降低,但缺乏方便有效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因此,如何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1)和调节装置(2),/n所述椎体矫形杆(1)包括连接棒(11)和枕骨板(12),/n所述连接棒(11)能够通过椎弓根钉(3)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同侧的椎弓根连接;/n所述枕骨板(12)能够通过枕骨螺钉(4)与枕骨连接,所述枕骨板(12)沿所述连接棒(1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棒(11)连接,所述枕骨板(12)相对于所述连接棒(11)倾斜布置;/n所述调节装置(2)用于调节所述枕骨板(12)相对于所述连接棒(11)的倾斜角度,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基座组件(21)、连接组件(22)和微调组件(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1)和调节装置(2),
所述椎体矫形杆(1)包括连接棒(11)和枕骨板(12),
所述连接棒(11)能够通过椎弓根钉(3)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同侧的椎弓根连接;
所述枕骨板(12)能够通过枕骨螺钉(4)与枕骨连接,所述枕骨板(12)沿所述连接棒(1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棒(11)连接,所述枕骨板(12)相对于所述连接棒(11)倾斜布置;
所述调节装置(2)用于调节所述枕骨板(12)相对于所述连接棒(11)的倾斜角度,所述调节装置(2)包括基座组件(21)、连接组件(22)和微调组件(23),
所述基座组件(21)与所述连接棒(11)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22)包括第一拉钩(221)、第二拉钩(222)和连接杆(223),
所述连接杆(223)与所述连接棒(11)垂直,
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平行且与所述连接杆(223)垂直,所述第一拉钩(221)和所述第二拉钩(222)的弯钩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枕骨螺钉(4)连接,所述第一拉钩(221)和所述第二拉钩(222)的固定端通过转动块(224)与所述连接杆(223)的连接,所述转动块(224)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用于锁紧转动块(224)在所述连接杆(223)上的第一锁紧螺栓(225);
所述微调组件(23)包括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和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
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与所述连接杆(22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223)沿垂直于所述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拉钩(221)和所述第二拉钩(222)与所述枕骨螺钉(4)之间的角度,
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沿平行于所述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用于调节所述枕骨板(12)与所述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安装在所述基座组件(2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21)包括钩臂(211)、支撑杆(212)、滑动梁(213)和第一滑块(214),
所述滑动梁(213)与所述连接棒(11)垂直,
所述第一滑块(214)的个数为两个且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梁(2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滑块(21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二锁紧螺栓(215),所述第一滑块(214)通过所述第二锁紧螺栓(215)锁紧在所述滑动梁(213)上,所述第一滑块(214)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支撑杆(212)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段,所述支撑杆(212)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螺纹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214)上,所述支撑杆(212)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能够与所述椎弓根钉(3)的螺塞相抵,每个所述第一滑块(214)上设置至少两个所述钩臂(211),所述钩臂(211)与所述支撑杆(212)平行,所述钩臂(21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214)连接,所述钩臂(2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设置有能够提拉所述连接棒(11)的弯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梁(213)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块(2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银顺高国强仉凤梧白艳丽于清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张银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