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9349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其中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电机机壳,所述电机机壳上构造有轴向油道,所述轴向油道与外部冷却油供应部件流路连通,所述轴向油道的至少轴向一端设置有喷油件,所述喷油件上具有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口能够将所述轴向油道中的冷却油喷洒于与其对应的定子线圈的轴向端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具有的喷油件能够将冷却油喷洒于定子线圈的至少一侧的轴向端部,从而能够对定子线圈的轴向端部实现高效冷却,提升电机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
技术介绍
主驱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输出部件,是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主驱电机是唯一的动力源,其性能、重量、体积直接影响汽车的运行情况,车架及底盘的设计布局等。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面临能源、环境和安全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可持续发展看,许多国家都已提出汽车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跨产业协同融合等规划,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大背景下的转型和变革。我国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已有明确要求,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对汽车重要零部件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具体的框定,性能指标例如主驱电机的功率密度、扭矩密度等,从主车厂角度出发,为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主驱电机重量体积越来越小,以便能减轻整车的重量,除此外也可以布置更多的电池,另外市场竞争、补贴调整等成本压力的问题,也要求主驱电机向着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目前各厂家产品减小体积节约成本采用的方案主要是提高电机转速和改善冷却条件以提高功率密度。提高电机转速受轴承、油封和配套减速器速比等因素限制,往往产生较多的负作用。改善冷却条件方面,现结构的主要问题:1、水冷冷却因无法与发热源直接接触,是通过冷却水将传递到机壳的热量带走,冷却效果有限;2、通过填充导热材料提高传热效率的措施,受材料成本、工艺复杂等因素限制,不适宜批量生产;3、油冷冷却方案相对上述两个传统方案而言具有较多优点,得到业内青睐,但目前的油冷冷却方案油路结构复杂、油路流通结构不合理,这一方面增加了加工工艺成本,另一方面不够合理的油路限制了油冷冷却效果的优化,或者对电机其他部件空间构成挤占最终影响整机性能,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技术中多将电机定子铁芯、转子铁芯以及轴承处作为主要热源进而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设计相应的冷却系统,却忽略了定子线圈这一热源对电机整机散热所构成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具有的喷油件能够将冷却油喷洒于定子线圈的至少一侧的轴向端部,从而能够对定子线圈的轴向端部实现高效冷却,提升电机的冷却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包括电机机壳,所述电机机壳上构造有轴向油道,所述轴向油道与外部冷却油供应部件流路连通,所述轴向油道的至少轴向一端设置有喷油件,所述喷油件上具有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口能够将所述轴向油道中的冷却油喷洒于与其对应的定子线圈的轴向端部。优选地,所述喷油件包括环形本体,所述环形本体的外周壁上具有第一环形集油槽,所述第一喷油口处于所述第一环形集油槽的一侧立壁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喷油口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沿所述环形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的分布分度圆的直径大于所述定子线圈的外侧圆直径。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的口径大小不同。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集油槽的另一侧立壁上构造有定位凸起,所述电机机壳与所述喷油件的对应一端设有相应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能够嵌装于所述定位凹槽内以实现所述喷油件与所述电机机壳的组装连接。优选地,所述轴向油道具有多个,多个所述轴向油道沿着所述电机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轴向油道具有沿所述电机机壳的径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壁、第二壁,所述一侧立壁、另一侧立壁分别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壁、第一壁抵接,所述一侧立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夹设有第二密封件,和/或,所述另一侧立壁与所述第一壁之间夹设有第一密封件。优选地,所述电机机壳上还构造有周向油道,所述周向油道沿所述电机机壳的周向贯通多个所述轴向油道。优选地,所述周向油道朝向定子铁芯的一侧具有开口。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集油槽的另一侧立壁上设有第二喷油口,所述第二喷油口能够将所述轴向油道中的冷却油喷洒于与其对应的电机端盖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冷却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主驱电机,所述主驱电机为上述的电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机冷却结构、电机、汽车,通过设置所述喷油件能够将轴向油道中的冷却油喷洒于定子线圈的与其设置位置相对应的轴向端部,从而能够对定子线圈的轴向端部实现高效冷却,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多针对电机机壳、定子铁芯或者转子组件的冷却,而无法对定子线圈的端部实现有效冷却带来的冷却效果不佳的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电机冷却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冷却油的流动路线局部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电机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电机机壳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电机冷却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7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1中喷油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的喷油件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中端盖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端盖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中端盖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中端盖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中第一外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第一外压板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中第一内压板或者第二内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第一内压板或者第二内压板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内压板或者第二内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电机机壳;11、轴向油道;111、第一壁;112、第二壁;12、定位凹槽;121、第一密封件;122、第二密封件;13、周向油道;14、进油通道;15、第二油回流槽;2、喷油件;211、第一喷油口;212、第二喷油口;22、环形本体;23、第一环形集油槽;231、一侧立壁;232、另一侧立壁;24、定位凸起;31、电机端盖;311、轴承室;312、第一轴承引导流道;313、引流通孔;314、第二轴承引导流道;315、盖板;316、第一油回流槽;41、导流件;411、导流斜面;412、挡油筋;413、导油槽;51、第一铁芯压板;511、第一转子铁芯冷却油通道;5111、第一对位环槽;512、第一压板集油环槽;513、第二转子铁芯冷却油通道;5131、第二对位环槽;-514、第一外压板;515、第一内压板;5151、凹槽;516、导油筋;52、第二铁芯压板;521、第三转子铁芯冷却油通道;5211、第三对位环槽;522、第二压板集油环槽;523、第二外压板;524、第二内压板;100、定子线圈;101、定子铁芯;102、电机转子;103、转子铁芯;1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机壳(1),所述电机机壳(1)上构造有轴向油道(11),所述轴向油道(11)与外部冷却油供应部件流路连通,所述轴向油道(11)的至少轴向一端设置有喷油件(2),所述喷油件(2)上具有第一喷油口(211),所述第一喷油口(211)能够将所述轴向油道(11)中的冷却油喷洒于与其对应的定子线圈(100)的轴向端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机壳(1),所述电机机壳(1)上构造有轴向油道(11),所述轴向油道(11)与外部冷却油供应部件流路连通,所述轴向油道(11)的至少轴向一端设置有喷油件(2),所述喷油件(2)上具有第一喷油口(211),所述第一喷油口(211)能够将所述轴向油道(11)中的冷却油喷洒于与其对应的定子线圈(100)的轴向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件(2)包括环形本体(22),所述环形本体(22)的外周壁上具有第一环形集油槽(23),所述第一喷油口(211)处于所述第一环形集油槽(23)的一侧立壁(23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油口(211)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211)沿所述环形本体(22)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211)的分布分度圆的直径大于所述定子线圈(100)的外侧圆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211)的口径大小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集油槽(23)的另一侧立壁(232)上构造有定位凸起(24),所述电机机壳(1)与所述喷油件(2)的对应一端设有相应的定位凹槽(12),所述定位凸起(24)能够嵌装于所述定位凹槽(12)内以实现所述喷油件(2)与所述电机机壳(1)的组装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余生陈彬张小波贾金信刘健宁高峰丁佐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