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9282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显示模组包括:衬底基板,设置于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公共电极包括多个公共电极块;第一信号线,各公共电极块分别与不同的第一信号线的第一部位电连接;第二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各第一信号线的第二部位分别电连接不同的第二信号线;控制芯片,位于绑定区,各第二信号线分别与控制芯片电连接;检测信号线,检测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第二信号线复用检测信号线。如此,实现了不同公共电极块的单独控制,有利于改善各公共电极块电压不均一的问题,同时将第二信号线复用检测信号线,还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从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现在到来的有机发光时代,显示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得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视和PC,再到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和VR等等都离不开显示技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模组中通常设置有公共电极,该公共电极用于在显示阶段传输公共电压信号。现有的大尺寸显示产品中,例如大尺寸车载显示装置中,公共电极通常采用整面结构,即公共电极体现为一个整面的面状电极,由于尺寸过大,极易造成公共电极上不同的区域公共电压不均一的现象,例如,公共电极的中间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公共电压存在差异较大的现象,从而造成显示装置出现显示残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将公共电极分成多个公共电极块,实现了不同公共电极块的单独控制,有利于改善各公共电极块电压不均一的问题,同时将第二信号线复用检测信号线,还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包括多个公共电极块;第一信号线,各所述公共电极块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部位电连接;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二部位分别电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二信号线;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绑定区,各所述第二信号线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检测信号线,所述检测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所述第二信号线复用所述检测信号线。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将公共电极划分为多个公共电极块,每个公共电极块分别与不同的第一信号线的第一部位电连接,各第一信号线的第二部位分别连接不同的第二信号线,第二信号线分别与控制芯片电连接。如此,控制芯片通过第二信号线和第一信号线即可向不同的电极块分别提供相应的公共电压信号,而且向每个公共电极块所提供的公共电压信号都是单独可控的,如此,在显示阶段,通过控制芯片的控制即可实现向各公共电极块提供相同的公共电压信号的目的,使得各个公共电极块上的公共电压保持相同,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公共电极块上公共电压信号的均一性,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不同区域公共电压信号不同而导致的显示残影问题,从而有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另外,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将第二信号线与非显示区的检测信号线复用,无需在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单独再引入第二信号线,避免了第二信号线的引入对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的面积的占用,因而还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公共电极块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公共电极块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4中第一开关单元与第二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公共电极块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公共电极块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7中第二开关单元与第二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该俯视图示出了显示模组400中的公共电极401为整面状公共电极的情形,该整面状公共电极401的边缘区域通过打孔的方式与公共电压信号线402电连接,公共电压信号线再连接至控制芯片。当该显示模组为大尺寸的显示模组时,由于该公共电极401的尺寸较大,在显示阶段,极易造成公共电极的不同区域所对应的公共电压不同,例如公共电极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公共电压出现较大差异,即出现不同区域公共电压不均一的现象,导致显示模组在显示过程中出现显示残影等问题,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将公共电极分成多个公共电极块,实现了不同公共电极块的单独控制,有利于改善各公共电极块电压不均一的问题,同时将第二信号线复用检测信号线,还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公共电极块的一种连接示意图,请参见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设置有显示区10和围绕所述显示区10的非显示区70,所述非显示区70包括绑定区73;所述显示模组100包括:衬底基板101,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1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公共电极20,所述公共电极20包括多个公共电极块21;第一信号线31,各所述公共电极块21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信号线31的第一部位电连接;第二信号线32,位于所述非显示区70,各所述第一信号线31的第二部位分别电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二信号线32;控制芯片90,位于所述绑定区73,各所述第二信号线32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90电连接;检测信号线40,所述检测信号线40位于非显示区70,所述第二信号线32复用所述检测信号线40。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出了显示模组100的一种俯视示意图,并示出了显示区10、非显示区70和绑定区73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n所述显示模组包括:/n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包括多个公共电极块;/n第一信号线,各所述公共电极块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部位电连接;/n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二部位分别电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二信号线;/n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绑定区,各所述第二信号线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n检测信号线,所述检测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所述第二信号线复用所述检测信号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绑定区;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包括多个公共电极块;
第一信号线,各所述公共电极块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部位电连接;
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二部位分别电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二信号线;
控制芯片,位于所述绑定区,各所述第二信号线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
检测信号线,所述检测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所述第二信号线复用所述检测信号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共电极块包括第一公共电极块和第二公共电极块,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块输入第一电压,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块输入第二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不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边框区,以及与所述第一边框区相邻的第二边框区,所述第二边框区与所述绑定区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信号线环绕所述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二信号线中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的部分电连接;
所述第一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显示区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卓沈柏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