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紧急逃生通道的水下餐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840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潜坐于水下供人们进餐并观赏海底风景并提供一个紧急逃生通道的水下餐厅,包括水上主体、支撑管、紧急逃生通道、逃生梯和水下主体,其中水上主体包括登乘舷梯、水上生活建筑、电梯间、水上压载水舱、水上淡水舱、水上机械处所、水上储物处所;水下主体包括水下餐厅区、水下餐厅球罩、连接通道、水下压载水舱、水下机械处所、水下淡水舱、电梯井。水下餐厅通过压载水注排及各个结构配合实现漂浮模式与潜坐模式的转换,通过紧急逃生通道供水下人员紧急逃生至上部水上主体平台上,从而更安全的实现水下餐厅潜坐于海底并供人们在水下就餐及欣赏海底风景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置紧急逃生通道的水下餐厅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海洋观光与用餐的可移动式水下餐厅。
技术介绍
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加快海洋休闲旅游是中国新时代的新要求。随着国家海洋战略强力推动,中国海洋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形成渤海湾旅游带、长江三角洲旅游带、珠江三角洲旅游带、海峡西岸旅游带和海南旅游区的“四带一区”格局。各型海洋牧场也快速建设和发展,海洋生态资源得到修复和改善,近海渔业资源日益丰富。近年来的海上休闲旅游主要体现在海洋垂钓、水上运动等方面,对于海洋水下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少。“水下餐厅”的概念已经得到应用,比如世界首家海底餐馆是马尔代夫“伊特哈”餐馆,位于水下6米,可供12人用餐;欧洲第一家水下餐厅“under”,独特的设计,吸引游客不断;中国三亚海棠湾天堂洲际酒店也建造了独具特色的“海底餐厅”。这些应用有的是将餐厅建在类似水族馆中,属于人造水下环境,有的是在海岸边建造,利用了岸上的岩石等自然环境为依托。鲜见真正独立处于海洋中的水下餐厅案例,偶尔也是固定安装在某个位置,无法移动到新的处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一种可以在水下用餐、观光的可移动式装备,以克服现有装备无法移动且适用面小的问题,同时保证装备在海洋环境的平稳与安全,是本专利技术的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自身重力和压载水注排,实现既可漂浮于海上,也可潜坐于海底并可移动至不同海域的的水下餐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包括水上主体、支撑管、紧急逃生通道、逃生梯、水下主体,所述的支撑管连接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所述的水上主体包括登乘舷梯、水上生活建筑、电梯间,所述的水下主体包括水下餐厅区、水下餐厅球罩、连接通道;所述的登乘舷梯位于水上主体一侧,供乘客登上水上主体所在平台,所述的水上生活建筑与电梯间均位于水上主体的上部,电梯间内部与支撑管内部相通,供其内部的电梯上下移动运送货物及人员;所述的水下餐厅区与水下餐厅球罩位于水下主体上且水下餐厅区位于水下餐厅球罩内部,所述的连接通道连接支撑管与水下餐厅球罩,通入水下餐厅区内部;所述的紧急逃生通道连接水上主体底部并穿过水下餐厅球罩连接至水下主体上部,紧急逃生通道内部设置逃生梯,可供水下人员逃生至水上主体上部。作为优选的,所述紧急逃生通道设置在整个水下餐厅的中心位置。作为优选的,所述水下餐厅球罩与紧急逃生通道采用密封连接。作为优选的,所述的逃生梯为螺旋上升状。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管包括三根竖向的支撑管,起连接并支撑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并为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提供运输通道的作用。进一步的,水下餐厅球罩为高耐压透明材质,为内部水下餐厅区提供安全的空间及良好的视野。进一步的,所述的水上主体内部还包括水上压载水舱、水上淡水舱、水上机械处所、水上储物处所,为水下餐厅提供动力输出、物资储存和沉浮压载调节;所述的水下主体内部还包括水下压载水舱、水下机械处所、水下淡水舱、电梯井,主要实现污油水存储、沉浮压载调节、机电设备存放等功能,所述的电梯井位于水下主体内部并连接支撑管的内部,供支撑管内部的电梯缓冲降落。通过以上水下餐厅各个结构可实现水下餐厅两种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水下就餐的目的。两种模式分别为漂浮模式和潜坐模式,通过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内部压载水舱里的压载水注排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通过压载水的注排改变装备浮力与重力间的相对关系,实现水下餐厅漂浮、及潜坐两种模式的转换,从而使水下餐厅达到潜坐于水下并实现水下就餐的功能。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及支撑管结构的配合,使整个水下餐厅装备安全可靠、抗摇稳定。电梯间与支撑管及电梯井连接,使支撑管不仅起到连接和支撑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的作用,其内部通道还可供电梯上下移动,节省了空间并提高了运输人员及货物的安全性。水下餐厅球罩为高耐压及透明材质,可供内部就餐人员欣赏水下环境,为就餐提供更高的雅趣。紧急逃生通道与逃生梯可以帮助水下人员在发生意外时进行逃离,进一步提高了水下餐厅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水下餐厅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水下餐厅的顶部俯视图;图3为水下餐厅水下主体俯视图;图4为水下餐厅水上主体内部舱室划分示意图;图5为水下餐厅水下主体内部舱室划分示意图;图6为水下餐厅实施例1整体结构图;图7为水下餐厅实施例1逃生梯结构图图号说明:1.水上主体;2.支撑管;3.水下主体;101.登乘舷梯;102.水上生活建筑;103.电梯间;104水上压载水舱;105.水上淡水间;106.水上机器处所;107.水上储物处所;201.紧急逃生通道;202.逃生梯;301.水下餐厅区;302.水下餐厅球罩;303.连接通道;304.抗滑移装置;305.靴桩;306.耳板;307.水下压载水舱;308.水下机械处所;309.水下淡水舱;310.电梯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1—附图5展示了一种水下餐厅。如图1所示,包括水上主体1、支撑管2、水下主体3,所述的支撑管2连接水上主体1与水下主体3;所述的水上主体1包括登乘舷梯101、水上生活建筑102、电梯间103,所述的水下主体3包括水下餐厅区301、水下餐厅球罩302、连接通道303;所述的登乘舷梯101位于水上主体1一侧,供乘客登上水上主体1所在平台,所述的水上生活建筑102与电梯间103均位于水上主体的上部,电梯间103内部与支撑管2内部相通,供其内部的电梯上下移动运送货物及人员;所述的水下餐厅区301与水下餐厅球罩302位于水下主体3上且水下餐厅区301位于水下餐厅球罩302内部,所述的连接通道303连接支撑管2与水下餐厅球罩302,通入水下餐厅区301内部。进一步的,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水上主体1内部还包括水上压载水舱104、水上淡水舱105、水上机械处所106、水上储物处所107,为水下餐厅提供动力输出、物资储存和沉浮压载调节;所述的水下主体3内部还包括水下压载水舱307、水下机械处所308、水下淡水舱309、电梯井310,主要实现污油水存储、沉浮压载调节、机电设备存放等功能,水下主体3内部电梯井310连接支撑管2的内部,供支撑管2内部的电梯缓冲降落。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管2包括三根竖向的支撑管,起连接并支撑水上主体1与水下主体3,并为水上主体1与水下主体3提供运输通道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水下餐厅球罩302为高耐压透明材质,为内部水下餐厅区301提供安全的空间及良好的视野。所述的水下主体3上固定有耳板306,为拖船拖动水下餐厅移动提供牵引点。作为优选的,所述耳板306的数量为四个。作为优选的,所述耳板306分别位于水下主体3上部四周,为拖船拖动水下餐厅移动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设置紧急逃生通道的水下餐厅,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上主体、支撑管、紧急逃生通道、逃生梯、水下主体,所述的支撑管连接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所述的水上主体包括登乘舷梯、水上生活建筑、电梯间,所述的水下主体包括水下餐厅区、水下餐厅球罩、连接通道,所述的登乘舷梯位于水上主体一侧,所述的水上生活建筑与电梯间均位于水上主体的上部,电梯间内部与支撑管内部相通,所述的水下餐厅区与水下餐厅球罩位于水下主体上且水下餐厅区位于水下餐厅球罩内部,所述的连接通道连接支撑管与水下餐厅球罩,通入水下餐厅区内部;所述的紧急逃生通道连接水上主体底部并穿过水下餐厅球罩连接至水下主体上部,紧急逃生通道内部设置逃生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紧急逃生通道的水下餐厅,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上主体、支撑管、紧急逃生通道、逃生梯、水下主体,所述的支撑管连接水上主体与水下主体;所述的水上主体包括登乘舷梯、水上生活建筑、电梯间,所述的水下主体包括水下餐厅区、水下餐厅球罩、连接通道,所述的登乘舷梯位于水上主体一侧,所述的水上生活建筑与电梯间均位于水上主体的上部,电梯间内部与支撑管内部相通,所述的水下餐厅区与水下餐厅球罩位于水下主体上且水下餐厅区位于水下餐厅球罩内部,所述的连接通道连接支撑管与水下餐厅球罩,通入水下餐厅区内部;所述的紧急逃生通道连接水上主体底部并穿过水下餐厅球罩连接至水下主体上部,紧急逃生通道内部设置逃生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置紧急逃生通道的水下餐厅,其特征在于,所述紧急逃生通道设置在整个水下餐厅的中心位置。


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承猛张阳林海花王凯王瑶周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交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