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8372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提供一种在收纳粉体的车辆用座椅中,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就座舒适度的车辆用座椅。在车辆用座椅(10)中,具有:收纳部(22),其在座垫(20)的内部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袋状,并且收纳粉体;以及缓冲部件(24),其可挠性比收纳部(22)低。通过向收纳部(22)输送气体而使粉体流体化,使收纳部(22)的形状软化;通过从收纳部(22)抽吸气体而使粉体固体化,并且使收纳部(22)的形状硬化。另外,收纳部(22)配置在与坐在车辆用座椅(10)上的乘员相对的表面侧,缓冲部件(24)配置在收纳部(22)的背面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在车辆中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以往,车辆用座椅都是以制造商推荐的就座姿势制造的,未考虑乘员各自的就座姿势。当乘员没有以制造商推荐的就座姿势就座时,会使乘员身体的各部分感到疲劳。另外,这种车辆用座椅也没有考虑驾驶员的体型。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在座部和靠背部配置有由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形成,且在内部以能够流动的状态填充有粉体的袋体。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用座椅通过就座者的体重使袋体内的粉体流动,将座部和背靠部的表面形成为与乘员的就座姿势相匹配的凹凸面,通过从袋体内抽吸空气来固定袋体内粉体的位置,从而维持座部和背靠部的表面的凹凸面。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表皮部件与缓冲体之间配置有多个填充有发泡塑料粒子作为粉体的气密袋的车辆用座椅。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辆用座椅通过对多个气密袋内进行减压而使发泡塑料粒子彼此紧贴、固化,来使表皮部件的整个面维持与乘员的就座姿势相匹配的凹凸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299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4-1154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辆用座椅横跨座部和靠背部的整体而配置有粉体,因此使车辆用座椅对乘员的斥力容易变得均匀,从而在进一步提高就座舒适度这一点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在收纳粉体的车辆用座椅中,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就座舒适度。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撑乘员臀部的座垫和支撑乘员背部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具有:收纳部,其在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袋状,并且收纳粉体;缓冲部件,其位于设置有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可挠性比所述收纳部低;以及送吸气部,其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以及从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其中,所述送吸气部通过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流体化,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软化;通过对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固体化,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硬化,所述收纳部配置在与坐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相对的表面侧,所述缓冲部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背面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撑乘员臀部的座垫和支撑乘员背部的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具有:收纳部,其在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袋状,并且收纳粉体;缓冲部件,其位于设置有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可挠性比所述收纳部低;以及送吸气部,其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以及从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其中,所述送吸气部通过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流体化,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软化;通过对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固体化,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硬化,所述收纳部配置在与坐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相对的表面侧,所述缓冲部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内部。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在收纳粉体的车辆用座椅中,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就座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内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3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截面方向时的纵截面概念图;图4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中,将车辆的水平方向设为截面方向时的水平截面概念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图6(a)-(b)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中,将车辆的宽度方向设为截面方向时的横截面概念图;图7(a)-(b)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中,将车辆的宽度方向设为截面方向时的横截面概念图。符号说明1:车辆;3:前座;4:后座;10:车辆用座椅;20:座垫;21:座面;21a:表皮部件;21b:座椅压力传感器(姿势检测部);22:收纳部;22a:前面袋体;22b:后面袋体;22c:后面袋体;22d:后面袋体;23:送吸气部;24:缓冲部件;24a:槽部;24b:突出部;25:连接部;26:流通管;30:座椅靠背;31:背面;40:头枕;50:乘员;100:控制器(控制部);101:车外摄像用摄像头;102:车内摄像用摄像头(姿势检测部);200:收纳部;210:缓冲部件;220:缓冲支撑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结合图1~图6(b),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另外,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所有构成和动作未必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和动作所必须的。另外,对同一构成要素附带同一参考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车辆用座椅的概略构成]下面使用图1和图2,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车辆用座椅10的车辆1中的车辆内立体图。另外,图2是车辆用座椅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车辆1的车内,设置有相比仪表板2设置在更后方的前座3,以及相比前座3设置在更后方的后座4。另外,前座3具有驾驶座用的前座3a和副驾驶座用的前座3b。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0可应用于前座3或后座4中的至少一个。如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有:固定在车辆主体的结构体上的座垫20、设置为从座垫20的后端侧向上方延伸的座椅靠背30、设置在座椅靠背30的上端的头枕40。另外,座垫20支撑乘员的臀部和腿部,座椅靠背30支撑乘员的腿部和背部。头枕40支撑乘员的头部。[座垫的构成]下面基于图3和图4,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10的座垫2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在车辆用座椅10的座垫20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截面方向时的纵截面概念图。图4是在车辆用座椅10的座垫20中,将车辆的水平方向设为截面方向时的水平截面概念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适宜参考图2。如图3所示,座垫20具有:乘员的臀部所接触的座面21、收纳粉体的袋状的收纳部22、对收纳部22输送和抽吸气体的送吸气部23、从下方支撑收纳部22的缓冲部件24。另外,在座垫20的下方且支撑座垫20的支撑部(未图示),设有检测施加在座垫20上的压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21b。座面21由布、真皮或合成皮革等表皮部件21a覆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表皮部件21a也覆盖座椅靠背30与乘员的背部接触的背面31。收纳部22在座面21的下方,在与坐在车辆用座椅10上的乘员的臀部相对的表面侧设置有多个,并且由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多个袋体22a~22d构成。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撑乘员臀部的座垫和支撑乘员背部的座椅靠背,其中,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包括:/n收纳部,其在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袋状,并且收纳粉体;/n缓冲部件,其位于设置有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可挠性比所述收纳部低;以及/n送吸气部,其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并且从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n其中,所述送吸气部通过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流体化,并且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软化;通过对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固体化,并且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硬化,/n所述收纳部配置在与坐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相对的表面侧,/n所述缓冲部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背面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9 JP 2019-066918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撑乘员臀部的座垫和支撑乘员背部的座椅靠背,其中,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包括:
收纳部,其在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袋状,并且收纳粉体;
缓冲部件,其位于设置有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可挠性比所述收纳部低;以及
送吸气部,其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并且从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
其中,所述送吸气部通过向所述收纳部输送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流体化,并且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软化;通过对所述收纳部抽吸气体而使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粉体固体化,并且使所述收纳部的形状硬化,
所述收纳部配置在与坐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相对的表面侧,
所述缓冲部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背面侧。


2.一种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撑乘员臀部的座垫和支撑乘员背部的座椅靠背,其中,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包括:
收纳部,其在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非透气性材料的袋状,并且收纳粉体;
缓冲部件,其位于设置有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座垫的内部或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可挠性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泽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