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995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包括钢梁、混凝土柱子、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端板。端板分别预埋于混凝土柱子两侧上,端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端板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的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并与钢梁采用高强螺栓连接,钢梁翼缘与端板焊接固定。第二连接板上下两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方便施工,而且抗震能力强,有效提高刚度和抗拉承重能力,适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各地区的装配式建筑迅速涌现。在实践的过程中,装配式节点抗震性能在各大企业及高校进行大量的试验,主要集中在剪力墙与梁的节点分析,框架柱与框架梁的抗震性能分析,对于装配式钢-混节点的研究也进行一部分,但是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节点形式也各式各样。主要有三种常见的节点形式,分别为:1、螺栓贯通型连接节点,2、螺栓-钢板桶连接节点,3、内置钢板桶与钢板带箍节点。各种连接节点存在的问题:1、螺杆等大量穿越节点核心区,削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性能。2、螺杆较长,节点刚度难以满足刚性节点的要求。3、混凝土柱与钢梁短板接触面容易引起局部破坏。4、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连接件剪切破坏和构件屈服。5、设置过多连接构件,如内置钢板桶等,节点构造复杂,不利于节点去钢筋绑扎,施工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采用的装配式钢-混节点存在的抗震性能不足、刚度不够、构造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方便施工,而且抗震能力强,有效提高刚度和抗拉承重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包括钢梁、混凝土柱子、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端板。所述端板分别预埋于混泥土柱子两侧上。所述端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端板焊接固定。使用第二连接板替代常规螺杆,可避免螺杆等大量穿越节点核心区,削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性能。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并与钢梁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述钢梁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下两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有效提高连接钢板的抗拉能力,避免常规螺杆断裂或屈服的现象。进一步地,所述钢梁为H型钢,所述第一连接板与钢梁的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述钢梁翼缘焊接于端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截面宽度为80~100mm,截面面积等于钢梁翼缘截面积,第二连接板的厚度约为钢梁翼缘厚度的2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材质为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剪栓钉位于第二连接板上下两侧相同位置,间距采用根据实际结构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剪栓钉的栓钉公称直径为φ19mm,栓钉长度为80mm。进一步地,所述端板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第二抗剪栓钉,可有效提高端板抗剪能力和抗弯能力,避免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造成连接件剪切破坏或构件屈服。第二抗剪栓钉数量根据梁端剪力进行确定。本技术的有益之处为:1、本技术通过第二连接板将预埋于混凝土柱子两侧的端板进行固定连接,使用第二连接板替代常规螺杆,可避免螺杆等大量穿越节点核心区;从而提高节点核心区的抗震性能。2、在第二连接板上下两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有效提高连接钢板的抗拉能力,避免常规螺杆断裂或屈服的现象。3、在端板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第二抗剪栓钉,可有效提高端板抗剪能力和抗弯能力,避免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造成连接件剪切破坏或构件屈服。4、钢梁和端板的固定上采用第一连接板辅助连接,第一连接板与钢梁的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第一连接板的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钢梁翼缘焊接于端板上,施工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沿B-B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钢梁,11-腹板,12-翼缘,2-混凝土柱子,3-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41-第一抗剪栓钉,5-端板,51-第二抗剪栓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包括钢梁1、混凝土柱子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和端板5。端板5分别预埋于混泥土柱子两侧上。端板5之间设置有上下两块第二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4的两端分别与端板5焊接固定。第二连接板4的截面宽度为80-100mm,截面面积等于钢梁1的翼缘12截面积,第二连接板4的厚度约为钢梁1的翼缘12厚度的2倍。第二连接板4的材质为钢。使用第二连接板4替代常规螺杆,可避免螺杆等大量穿越节点核心区,削弱节点核心区的抗震性能。端板5的内侧设置有若干第二抗剪栓钉51,可有效提高端板5抗剪能力和抗弯能力,避免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造成连接件剪切破坏或构件屈服。第二抗剪栓钉51数量根据梁端剪力进行确定。钢梁1采用H型钢,第一连接板3的端面与端板5焊接固定,第一连接板3与钢梁1的腹板11采用高强螺栓连接,钢梁1的翼缘12焊接于端板5上。第二连接板4上下两面相同位置各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41,有效提高连接钢板的抗拉承重能力,避免常规螺杆断裂或屈服的现象。第一抗剪栓钉41间距根据实际结构设置,第一抗剪栓钉41的公称直径为φ19mm,栓钉长度为80mm。施工时,第二连接板4的上下两面相同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41,端板5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抗剪栓钉51。先将第二连接板4上下焊接于端板5上,浇筑混凝土,使得端板5与第二连接板4固定于混凝土柱子2上。将第一连接板3的端面与端板5采用角焊缝或剖口焊进行焊接固定,然后将第一连接板3与钢梁1的腹板11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钢梁1的翼缘12采用剖口焊焊接于端板5上。综上,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方便施工,而且抗震能力强,有效提高刚度和抗拉承重能力,适于推广应用。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混凝土柱子、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端板;所述端板分别预埋于混泥土柱子两侧上;所述端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端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并与钢梁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述钢梁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下两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混凝土柱子、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端板;所述端板分别预埋于混泥土柱子两侧上;所述端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端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并与钢梁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述钢梁端面与端板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下两面设置有若干第一抗剪栓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为H型钢,所述第一连接板与钢梁的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述钢梁翼缘焊接于端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钢混框架节点的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