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99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包括型钢柱和若干梁面筋;所述型钢柱上设置有梁连接部,所述梁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上设置有过孔,若干所述连接钢板与所述型钢柱焊接连接以形成支承平台,若干节点钢筋穿过所述过孔并在所述支承平台上形成钢筋笼;若干所述梁面筋伸入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内,且所述钢筋笼内供所述梁面筋伸入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梁面筋的预锚固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型钢柱的截面尺寸,在保证梁面筋充分锚固的同时,提高在连接节点处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传统的劲钢混凝土节点连接作业中,在梁面筋层数较多的情况时,就会出现梁面筋无法锚入柱子的情况;例如,当梁面筋有三排甚至更多时,由于型钢柱外侧的空间有限,此时会使得梁面筋无法充分锚入劲钢混凝土节点中,而直接影响节点处的连接施工质量。为解决上述锚固长度不足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在型钢柱的翼缘上钻孔,供梁面筋穿入以加大锚固长度;但这种方式中,1、钻孔有误差,导致梁面筋不好穿;2、即使梁面筋能穿过去,但双向穿设时,难以完全避让;过多的钻孔甚至直接影响型钢柱的强度。第二种,在型钢柱上焊接梁面筋;但这种方式中,1、梁面筋的排数少时,可以解决;但有多排梁面筋时仍存在部分锚固长度不足的问题,而且焊接量大。2、先焊接,则箍筋不好穿设;后焊接,则由于误差,需要在梁面筋焊接时增加衬板。第三种,在型钢柱的翼缘焊接螺纹套筒;但这种方式中,1、螺纹套筒焊接质量不容易保证;数量较大时,同样存在焊接量大且成本高的问题;2、必须在梁箍筋穿设之前实施螺纹连接;箍筋作业需分先后次序安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型钢柱的截面尺寸,在保证梁面筋充分锚固的同时,提高在连接节点处的施工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包括型钢柱和若干梁面筋;所述型钢柱上设置有梁连接部,所述梁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上设置有过孔,若干所述连接钢板与所述型钢柱焊接连接以形成支承平台,若干节点钢筋穿过所述过孔并在所述支承平台上形成钢筋笼;若干所述梁面筋伸入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内,且所述钢筋笼内供所述梁面筋伸入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梁面筋的预锚固长度。作为优选,所述梁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顶部钢板,所述顶部钢板上亦设置有若干所述过孔;若干所述节点钢筋绕设在所述顶部钢板与所述支承平台之间以形成所述钢筋笼。作为优选,所述钢筋笼包括呈矩形体绑扎而成的外层笼体和若干内层笼体,所述外层笼体外侧焊接设置有若干箍筋。作为优选,所述型钢柱上环绕所述型钢柱的本身设置有若干柱侧钢筋,若干所述柱侧钢筋穿过所述支承平台并连接所述内层笼体。作为优选,所述型钢柱的横截面呈“十”字型,该“十”字型的端部均设置有与该端部相互垂直的侧板,所述侧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型钢柱的宽度;所述支承平台呈矩形设置,所述连接钢板包括焊接在该“十”字型内角上的第一钢板、焊接在所述侧板外侧的第二钢板以及焊接设置在所述支承平台角端处的第三钢板。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所述第三钢板中的至少两个为一体式结构成型。作为优选,所述支承平台呈圆形或n边形设置,其中,n=3或n为大于4的任意正整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中,巧妙地在型钢柱的基础上,设置支承平台,通过在支承平台上设置钢筋笼,再将梁面筋与钢筋笼相连接后再进行浇筑成型,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技术上需要对型钢柱进行钻孔的情况,确保了型钢柱的强度;此外,在绑扎钢筋笼的同时即可进行与梁面筋的连接及绑扎操作,避免了传统技术上需要额外焊接的方式,实现了钢筋笼、梁面筋及箍筋之间的同步施作,大大地提高了连接节点处的作业效率,并且实时绑设更便于质量的调控;同时,采用钢筋笼与梁面筋的连接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梁面筋的锚固长度,确保锚固质量;而型钢柱与梁面筋为通过钢筋笼一体式浇筑,进一步提高了在连接节点处的一体性,本方案中结构简单,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连接节点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去掉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去掉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钢筋笼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C处(去掉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连接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D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钢筋笼与梁面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1-型钢柱,11-梁连接部,111-连接钢板,1111-过孔,1112-第一钢板,1113-第二钢板,1114-第三钢板,112-顶部钢板,12-支承平台,13-钢筋笼,131-外层笼体,132-内层笼体,133-箍筋,14-柱侧钢筋,15-侧板;2-梁面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包括型钢柱1和若干梁面筋2。进一步地,所述型钢柱1上设置有梁连接部11,所述梁连接部11的底端设置有若干连接钢板111,所述连接钢板111上设置有过孔1111,若干所述连接钢板111与所述型钢柱1焊接连接以形成支承平台12,若干节点钢筋穿过所述过孔1111并在所述支承平台12上形成钢筋笼1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梁连接部11的顶端设置有顶部钢板112,所述顶部钢板112上亦设置有若干所述过孔1111;以使得在所述型钢柱1上,由所述顶部钢板112和所述支承平台12之间形成一个供所述钢筋笼13设置的空间,若干所述节点钢筋则绕设在所述顶部钢板112与所述支承平台12之间以形成所述钢筋笼13。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笼13包括呈矩形体绑扎而成的外层笼体131和内层笼体132,其中,所述内层笼体132可以设置为一层,亦可设置为多层,所述内层笼体132裹设在所述外层笼体131内;所述内层笼体132、外层笼体131的外侧焊接设置有若干箍筋133。此外,所述型钢柱1上环绕所述型钢柱1的本身设置有若干柱侧钢筋14,若干所述柱侧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柱和若干梁面筋;/n所述型钢柱上设置有梁连接部,所述梁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上设置有过孔,若干所述连接钢板与所述型钢柱焊接连接以形成支承平台,若干节点钢筋穿过所述过孔并在所述支承平台上形成钢筋笼;/n若干所述梁面筋伸入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内,且所述钢筋笼内供所述梁面筋伸入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梁面筋的预锚固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柱和若干梁面筋;
所述型钢柱上设置有梁连接部,所述梁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上设置有过孔,若干所述连接钢板与所述型钢柱焊接连接以形成支承平台,若干节点钢筋穿过所述过孔并在所述支承平台上形成钢筋笼;
若干所述梁面筋伸入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内,且所述钢筋笼内供所述梁面筋伸入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梁面筋的预锚固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顶部钢板,所述顶部钢板上亦设置有若干所述过孔;
若干所述节点钢筋绕设在所述顶部钢板与所述支承平台之间以形成所述钢筋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劲钢混凝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包括呈矩形体绑扎而成的外层笼体和若干内层笼体,所述外层笼体外侧焊接设置有若干箍筋。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景杨龙永焯庄智严王志强谭振烽翁文彪罗林昕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