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680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保、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凝集槽、导流筒、搅拌机和沉淀槽,所述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从上到下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内分别安装有搅拌桨叶,所述搅拌机与所述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内的搅拌桨叶连接,所述导流筒和沉淀槽设于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的一侧,且所述凝集槽通过所述导流筒与所述沉淀槽内侧中部设置的中心筒连接,中心筒的下侧安装有反水帽,所述沉淀槽的上部内壁上还安装有出水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维护简单,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制造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
本技术涉及环保、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沉淀反应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其它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工艺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等特点。在给水处理、废水处理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案例,尤其是在电镀、电子、半导体等行业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现有混凝沉淀系统一般设置有混凝槽、PH调整槽、凝集槽、沉淀槽,一般为横向水平排列为主,水流大体流向为水平流动,各反应槽内分别设置有机械搅拌机,上述结构所带来的弊端如下:1)占用空间较大;2)混凝反应后水流一般是重力流流向沉淀槽,而沉淀槽结构一般都较混凝反应槽更高,为了满足高程要求,前端混凝反应系统不得不设置平台来架高,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空间。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凝集槽、导流筒、搅拌机和沉淀槽,所述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从上到下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内分别安装有搅拌桨叶,所述搅拌机与所述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内的搅拌桨叶连接,所述导流筒和沉淀槽设于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的一侧,且所述凝集槽通过所述导流筒与所述沉淀槽内侧中部设置的中心筒连接,中心筒的下侧安装有反水帽,所述沉淀槽的上部内壁上还安装有出水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该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将混凝反应槽、PH调整槽和凝集槽与沉淀槽为一体式布置,且各反应槽体采用竖向布置,结构更加紧凑,占地更少;多个反应槽共用一台搅拌机,操作维护工作更少,更简单;不需要额外将各反应槽架高即可保证水流流入沉淀槽,也就不存在底部空间的浪费,更为合理;设备高度集成,制造成本相应较低,且节省运输所占空间,运输费用也大为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反应槽,2-PH调整槽,3-凝集槽,4-导流筒,5-导流筒出水口,6-搅拌机,7-第一侧板,8-水下轴承,9-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底板,12-第三隔板,13-搅拌桨叶,14-第一加药口,15-第二加药口,16-沉淀槽,17-第二侧板,18-沉淀槽进水管,19-中心筒,20-反水帽,21-锥斗,22-出水堰,23-沉淀槽出水口,24-沉淀槽排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凝集槽3、导流筒4、搅拌机6和沉淀槽16,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从上到下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内分别安装有搅拌桨叶13,所述搅拌机6与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内的搅拌桨叶13连接,搅拌机6的安装固定采用公知技术即可,通过搅拌机6用于带动各个搅拌桨叶13工作,所述导流筒4和沉淀槽16设于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的一侧,且所述凝集槽3通过所述导流筒4与所述沉淀槽16内侧中部设置的中心筒19连接,中心筒19的下侧安装有反水帽20,所述沉淀槽16的上部内壁上还安装有出水堰22。实施例2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凝集槽3和导流筒4通过第一侧板7、第一隔板9、第二隔板10、底板11和第三隔板12合围构成,所述第一侧板7为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第一侧板7的下端配合安装固定有底板11,所述第一侧板7的内部右侧竖直安装固定有第三隔板12,第三隔板12的左侧从上到下分别安装固定有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所述第一隔板9的上侧空间为上开口的混凝反应槽1,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之间的空间为PH调整槽2,第二隔板10的下侧空间为凝集槽3,第三隔板12的右侧空间为导流筒4;所述混凝反应槽1通过第一隔板9右端开设的第一连通口与PH调整槽2连通,PH调整槽2通过第二隔板10左端开设的第二连通口与凝集槽3连通,凝集槽3的右侧下部开设有与导流筒4连通的第三连通口。进一步的,所述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的上部还分别设有第一加药口14和第二加药口15,加药口可根据工艺需要设置多个。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上还分别安装有与所述搅拌机6相配合的水下轴承8,通过水下轴承8将搅拌机6与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固定在一起,防止运行过程中搅拌机6的晃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槽16通过第二侧板17和锥斗21合围构成,所述第二侧板17为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第二侧板17的下端配合安装有锥斗21。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筒4的上端设有导流筒出水口5,导流筒出水口5上连接有沉淀槽进水管18,沉淀槽进水管18的另一端与中心筒19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槽16上还设有与出水堰22连通的沉淀槽出水口23,所述沉淀槽16的下端还设有沉淀槽排泥口24。系统运行时,废水首先从槽体顶部进入混凝反应槽1,在搅拌桨叶13的搅拌下,与从顶部加入的药品混合,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经充分混合反应后,流入PH调整槽2;在搅拌桨叶13的搅拌下,流入PH调整槽2的废水与从第一加药口14加入的药品进一步反应,然后流入凝集槽3;在凝集槽3内,废水继续与从第二加药口15加入的药品混合反应;反应完成后,经由导流筒4和导流筒出水口5流出混凝反应系统,至此整个混凝反应完成。混凝反应结束后,废水继续经由沉淀槽进水管18进入中心筒19,自上而下流入沉淀槽16,经由反水帽20阻挡后,改变流向,自下而上缓慢的流至出水堰22;废水中经由混凝反应形成的絮体在这个过程中缓慢沉降至锥斗21中,行成污泥;流入出水堰中的废水经由沉淀槽出水口23流出装置,锥斗12中的污泥由沉淀槽排泥口24排出装置。该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结构紧凑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与沉淀槽16为一体式布置,且各反应槽体采用竖向布置,结构更加紧凑,占地更少。2)操作维护简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多个反应槽共用一台搅拌机6,操作维护工作更少,更简单。3)空间利用更加合理由于反应槽采用竖向布置,本身高度较横向布置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凝集槽(3)、导流筒(4)、搅拌机(6)和沉淀槽(16),其特征在于:/n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从上到下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内分别安装有搅拌桨叶(13),所述搅拌机(6)与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内的搅拌桨叶(13)连接;/n所述导流筒(4)和沉淀槽(16)设于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的一侧,且所述凝集槽(3)通过所述导流筒(4)与所述沉淀槽(16)内侧中部设置的中心筒(19)连接,中心筒(19)的下侧安装有反水帽(20),所述沉淀槽(16)的上部内壁上还安装有出水堰(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包括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凝集槽(3)、导流筒(4)、搅拌机(6)和沉淀槽(16),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从上到下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内分别安装有搅拌桨叶(13),所述搅拌机(6)与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内的搅拌桨叶(13)连接;
所述导流筒(4)和沉淀槽(16)设于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和凝集槽(3)的一侧,且所述凝集槽(3)通过所述导流筒(4)与所述沉淀槽(16)内侧中部设置的中心筒(19)连接,中心筒(19)的下侧安装有反水帽(20),所述沉淀槽(16)的上部内壁上还安装有出水堰(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反应槽(1)、PH调整槽(2)、凝集槽(3)和导流筒(4)通过第一侧板(7)、第一隔板(9)、第二隔板(10)、底板(11)和第三隔板(12)合围构成;
所述第一侧板(7)为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第一侧板(7)的下端配合安装固定有底板(11),所述第一侧板(7)的内部右侧竖直安装固定有第三隔板(12),第三隔板(12)的左侧从上到下分别安装固定有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
所述第一隔板(9)的上侧空间为上开口的混凝反应槽(1),第一隔板(9)和第二隔板(10)之间的空间为PH调整槽(2),第二隔板(10)的下侧空间为凝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明威徐峰乔德飞张宏飞张计涛袁野马立剑倪萍陈凡凡明梦严倩吴嘉俊葛虹序张林方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晟德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