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混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6793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环保领域,提供了一种搅拌混凝装置,所述搅拌混凝装置包括搅拌机构、基座、壳体、驱动机构以及通过第一阻隔件、第二阻隔件构成的依次竖向排列布置的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三槽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竖向依次排列布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而且,通过单一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搅拌机构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无需设置多个驱动机构分别进行搅拌作业,操作维护简单,解决了现有机械搅拌混凝反应装置存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搅拌混凝装置
本技术属于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搅拌混凝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混凝沉淀工艺在水处理、废水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常,混凝作为一种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是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品(通常称为混凝剂及助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以便后续处理。与其它物理化学方法相比,混凝工艺具有工艺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实用、操作简单等特点。目前市场上,在混凝处理中通常要用到机械搅拌混凝反应装置,现有机械搅拌混凝反应装置一般由混凝槽、酸碱度调整槽与凝集槽等多个反应槽构成,且多个反应槽一般为横向水平排列为主,水流大体流向为水平流动,各个反应槽内分别设置有机械搅拌机。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机械搅拌混凝反应装置大多由横向水平排列的多个反应槽构成,各反应槽槽体内需分别设置搅拌机进行搅拌,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混凝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机械搅拌混凝反应装置存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搅拌混凝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壳体,还包括:第一阻隔件,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用于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基座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一槽体;第二阻隔件,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阻隔件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基座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三槽体,所述第一阻隔件、所述第二阻隔件以及所述第一阻隔件与所述第二阻隔件之间的壳体部分共同构成第二槽体;搅拌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以及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外部,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转动,以将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同时进行搅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搅拌混凝装置,包括搅拌机构、基座、壳体、驱动机构以及通过第一阻隔件、第二阻隔件构成的依次竖向排列布置的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三槽体;通过将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采用竖向依次排列布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而且,通过单一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搅拌机构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无需设置多个驱动机构分别进行搅拌作业,操作维护工作更少、更简单,解决了现有机械搅拌混凝反应装置存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搅拌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搅拌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槽体;2-第二槽体;3-第三槽体;4-导流部件;5-出料口;6-驱动机构;7-壳体;8-连接件;9-第一阻隔件;10-第二阻隔件;11-基座;12-第三阻隔件;13-搅拌部;14-第一加料口;15-第二加料口;16-安装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搅拌混凝装置的结构图,所述搅拌混凝装置包括基座11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座11上的壳体7,还包括:第一阻隔件9,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7内侧壁上,用于与所述壳体7远离所述基座11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一槽体1;第二阻隔件10,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7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阻隔件9朝向所述基座11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壳体7朝向所述基座11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三槽体3,所述第一阻隔件9、所述第二阻隔件10以及所述第一阻隔件9与所述第二阻隔件10之间的壳体7部分共同构成第二槽体2;搅拌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7内,用于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以及驱动机构6,设置在所述壳体7外部,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转动,以将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内的物料同时进行搅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阻隔件9与所述壳体7远离所述基座11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一槽体1,所述第一槽体1可以作为混凝反应槽用于进行混凝反应;通过第二阻隔件10与所述壳体7朝向所述基座11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三槽体3,所述第三槽体3可以作为凝集槽使用;通过所述第一阻隔件9、所述第二阻隔件10以及所述第一阻隔件9与所述第二阻隔件10之间的壳体7部分共同构成第二槽体2,所述第二槽体2可以作为酸碱度调整槽使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废水首先从所述第一槽体1顶部开口进入所述第一槽体1,在驱动机构6的驱动下,带动搅拌机构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即首先是搅拌机构将从顶部开口加入的废水和药品进行混合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经充分混合反应后,物料流入所述第二槽体2,在搅拌机构的搅拌下,流入所述第二槽体2的废水与加入的药品进一步反应,然后流入所述第三槽体3;在所述第三槽体3内,废水继续与加入的药品混合反应,反应完成后进行物料输出进入后续沉淀系统,至此整个混凝反应完成。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的形状具体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的形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内部中空的圆柱体,或者内部中空的多棱柱中的一种,当然,上述只是几种优选的形状,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定,这里并不作限定,只要可以分别作为混凝反应槽、酸碱度调整槽、凝集槽使用即可,当然为了清楚、详细地体现本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中主要以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的形式体现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的形状,但这里主要是为了体现方案的可实现性,并不作限定。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槽体1、所述第二槽体2以及所述第三槽体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搅拌混凝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阻隔件,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用于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基座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一槽体;/n第二阻隔件,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阻隔件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基座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三槽体,所述第一阻隔件、所述第二阻隔件以及所述第一阻隔件与所述第二阻隔件之间的壳体部分共同构成第二槽体;以及/n搅拌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混凝装置,包括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阻隔件,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用于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基座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一槽体;
第二阻隔件,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阻隔件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用于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基座的部分共同构成第三槽体,所述第一阻隔件、所述第二阻隔件以及所述第一阻隔件与所述第二阻隔件之间的壳体部分共同构成第二槽体;以及
搅拌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同时对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部设置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搅拌机构转动,以将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以及所述第三槽体内的物料同时进行搅拌,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搅拌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搅拌机构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阻隔件与第二阻隔件并伸入至所述第三槽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二槽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槽体与所述第三槽体之间均设有用于物料通过的通道,且两个所述通道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右两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明威徐峰乔德飞张宏飞张计涛袁野马立剑倪萍陈凡凡明梦严倩吴嘉俊葛虹序张林方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晟德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