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充气车轮及含该仿充气车轮的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4900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仿充气车轮,包括轮毂、套装于轮毂的填充胎以及覆套于填充胎的外胎,外胎具有与外界滚动接触的滚动部和沿滚动部两侧延伸的抵接部,抵接部位于轮毂与填充胎之间,抵接部的一侧与轮毂抵接,另一侧与填充胎抵接,填充胎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仿充气车轮中,利用填充胎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使得填充胎与轮毂或/和外胎之间具有空间,以提供填充胎的材料变形时缓冲的空间,以增加填充胎的弹性。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仿充气车轮的婴儿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仿充气车轮及含该仿充气车轮的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车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充气车轮及含该仿充气车轮的婴儿车。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婴儿车或儿童玩具的轮子有着许多不同的设计。传统的车轮具有一外胎及一内胎,外胎是由橡胶材质做成,而内胎为空心,使用时需先将内胎充气,此种充气车轮会有容易爆胎的缺点,即使不会爆胎亦有需要经常充气的麻烦。鉴于充气车轮的缺点,仿充气车轮诞生了并得到很好的发展。仿充气车轮主要包括外胎、填充胎及轮毂,其中,填充胎是采用发泡材料制备而成,同时将填充胎套装于外胎内,并一同安装于轮毂上,无需进行打气并可使用。然而,现有的填充胎与外胎及轮毂之间没有空隙,导致填充胎受压变形时材料无空间缓冲,使得填充胎的弹性较低。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仿充气车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量轻、弹性大的仿充气车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充气车轮,包括轮毂、套装于轮毂的填充胎以及覆套于填充胎的外胎,外胎具有与外界滚动接触的滚动部和沿滚动部两侧延伸的抵接部,抵接部位于轮毂与填充胎之间,抵接部的一侧与轮毂抵接,另一侧与填充胎抵接,填充胎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较佳地,填充胎外表面与外胎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处凹槽或/和填充胎外表面与轮毂接触的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处凹槽。较佳地,本技术的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填充胎外表面与外胎接触的其中一处内凹形成第一凹槽。较佳地,本技术的凹槽还包括第二凹槽,填充胎外表面与外胎接触的另一处内凹形成第二凹槽。较佳地,填充胎外表面与滚动部接触的位置内凹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较佳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靠近两抵接部设置。较佳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滚动部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较佳地,本技术的凹槽还包括第三凹槽,填充胎外表面与轮毂接触的其中一处内凹形成第三凹槽。较佳地,本技术的填充胎朝轮毂方向延伸有凸部,凸部表面内凹形成第三凹槽。较佳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于第三凹槽的两侧。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婴儿车,该婴儿车包含上述仿充气车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仿充气车轮中,利用填充胎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使得填充胎与轮毂或/和外胎之间具有空间,以提供填充胎的材料变形时缓冲的空间,以增加填充胎的弹性。因此,该仿充气车轮中填充胎的弹性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仿充气车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仿充气车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仿充气车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仿充气车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仿充气车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仿充气车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00仿充气车轮,10轮毂,30填充胎,31凹槽,311第一凹槽,313第二凹槽,315第三凹槽,33凸部,50外胎,51滚动部,511凹部,512中心线,53抵接部。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参考图1-图2,本技术的仿充气车轮100包括轮毂10、套装于轮毂10上的填充胎30以及覆套于填充胎30上的外胎50,使得填充胎30填充于轮毂10和外胎50之间。具体地,外胎50可由橡胶、TPE、TPR、PVC等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外胎50是以橡胶硫化成型。填充胎30由发泡材料发泡而成,不需要进行打气,减少了爆胎的机会。其中,发泡材料可以为TPU、PU、EVA或PP等。外胎50具有与外界滚动接触的滚动部51和沿滚动部51两侧延伸的抵接部53,抵接部53位于轮毂10与填充胎30之间,抵接部53的一侧与轮毂10抵接,另一侧与填充胎30抵接。于本实施例中,抵接部53的外侧与轮毂10抵接,内侧与填充胎30抵接,以使得外胎50不会发生滑动。滚动部51上具有多个凹部511,既减轻了外胎50的质量又使得外胎50具有防滑功能。请参考图3-图4,填充胎30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31,比如,填充胎30外表面有一处形成凹槽31(如图3或图5所示)、填充胎30外表面有两处均形成凹槽31(如图4所示)、填充胎30外表面有三处均形成凹槽31(如图6所示)、甚至填充胎30外表面有六处均形成凹槽31等。进一步,填充胎30外表面与外胎50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处凹槽31或/和填充胎30外表面与轮毂10接触的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处凹槽31。也就是说,填充胎30外表面与外胎50接触的位置可单独设置一处凹槽31,也可设置一处以上的凹槽31。还可是填充胎30外表面与轮毂10接触的的位置单独设置一处凹槽31,也可设置一处以上的凹槽31。还包括在填充胎30外表面与外胎50接触的位置和填充胎30外表面与轮毂10接触的的位置均设置一处凹槽31,也可均设置一处以上的凹槽31。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凹槽31包括第一凹槽311(如图3所示),填充胎30外表面与外胎50接触的其中一处内凹形成第一凹槽311,第一凹槽311使得填充胎30与外胎50之间具有空间,以提供填充胎30的材料变形时缓冲的空间,以增加填充胎30的弹性。进一步,填充胎30外表面与外胎50接触的另一处内凹形成第二凹槽313(如图4所示),同样第二凹槽313可提供填充胎30的材料变形时缓冲的空间,以增加填充胎30的弹性。其中,填充胎30外表面与滚动部51接触的位置内凹形成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13。当然,还可以是整个滚动部51设置若干凹槽31。进一步,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13分别靠近两抵接部53设置,不仅不影响填充胎30正常工作的强度,同时还能达到填充胎30的材料变形时往两侧缓冲的效果。更进一步,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13沿滚动部51的中心线512呈对称设置(如图4所示),使得填充胎30具有稳定的工作状态且填充胎30的材料变形可均匀缓冲至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13,从而保证填充胎30弹性的稳定性。请参考图5-图6,凹槽31包括第三凹槽315,填充胎30外表面与轮毂10接触的其中一处内凹形成第三凹槽315。当然,本实施例中,仅描述了在填充胎30外表面与轮毂10接触的位置设了一处第三凹槽315,还可以是在填充胎30外表面与轮毂10接触的位置设置多个凹槽3。第三凹槽315使得填充胎30与轮毂10之间具有空间,以提供填充胎30的材料变形时缓冲的空间,同样能增加填充胎30的弹性。也就是说可将填充胎30与轮毂10和外胎50之间单独设置有缓冲空间,比如填充胎30与外胎50之间可设有第一凹槽311或/和第二凹槽313,或是填充胎30与轮毂10之间可单独设有第三凹槽315;还可是填充胎30与轮毂10和外胎50之间均设置有缓冲空间,比如填充胎30与外胎50之间可设有第一凹槽311或/和第二凹槽313,且填充胎30与轮毂10之间可设有第三凹槽315(如图6所示)。进一步,填充胎30朝轮毂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充气车轮,包括轮毂、套装于所述轮毂的填充胎以及覆套于所述填充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胎具有与外界滚动接触的滚动部和沿所述滚动部两侧延伸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填充胎之间,所述抵接部的一侧与所述轮毂抵接,另一侧与所述填充胎抵接,所述填充胎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充气车轮,包括轮毂、套装于所述轮毂的填充胎以及覆套于所述填充胎的外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胎具有与外界滚动接触的滚动部和沿所述滚动部两侧延伸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填充胎之间,所述抵接部的一侧与所述轮毂抵接,另一侧与所述填充胎抵接,所述填充胎外表面至少一处内凹形成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充气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胎外表面与所述外胎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处所述凹槽或/和所述填充胎外表面与所述轮毂接触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处所述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充气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所述填充胎外表面与所述外胎接触的其中一处内凹形成所述第一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充气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还包括第二凹槽,所述填充胎外表面与所述外胎接触的另一处内凹形成所述第二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仿充气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勋唐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