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奎军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6296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冲击钻主体侧面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方便使用者使用该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冲击钻主体内设置有粉尘吸收机构,粉尘吸收机构包括粉尘吸收主体,粉尘吸收主体为中空的结构,粉尘吸收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冲击钻主体内设置限位杆一、限位杆二、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还设置有距离测量机构,距离测量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粉尘吸收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指针,所述冲击钻主体上设置有测量面板,使使用者了解打孔的深度,还设置有减震件,通过设置减震件,减少使用者使用时手受到的震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
本技术涉及一种施工设备,具体是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
技术介绍
冲击钻是一种有效的深孔加工刀具,其加工范围很广,从模具钢材,玻璃纤维,特氟龙等塑料到高强度合金的深孔加工,在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严的深孔加工中,冲击钻可保证孔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和直线度,从而会在墙体表面钻出想要的孔径来。冲击钻在建筑工地以及家庭装潢中很常见,市面上也会有非常多的冲击钻,在用冲击钻工作时,冲击钻的施工对象往往是墙体,在钻孔的时会有大量的建筑粉尘,一方面影响使用者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会对使用者身体造成危害,所以现在急需一种可以将建筑粉尘吸收的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包括冲击钻主体,所述冲击钻主体的侧面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冲击钻主体内设置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转动部与钻头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内设置有粉尘吸收机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粉尘吸收机构包括粉尘吸收主体,所述粉尘吸收主体为中空的结构,所述粉尘吸收主体套设在钻头的外侧,所述粉尘吸收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布于粉尘吸收主体的侧面,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所述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固定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内设置有与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配合的限位杆一、限位杆二、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所述限位块一与限位杆一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二与限位杆二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二卡接在限位杆一、限位杆二与冲击钻主体之间,所述固定杆一与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之间通过弹力件连接,所述粉尘吸收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粉尘吸收孔,所述粉尘吸收主体的末端与输送管连接,所述输送管的另外一端与粉尘吸收装置连接,所述粉尘吸收装置与收集箱连接,所述收集箱固定设置于冲击钻主体下端。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还设置有距离测量机构,所述距离测量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粉尘吸收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指针,所述冲击钻主体上设置有测量面板,所述测量面板上设置有刻度标识。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冲击钻主体外侧设置有多个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为LED灯珠。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照明装置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布于冲击钻主体外侧。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力件为弹簧,所述粉尘吸收装置为抽气泵。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测量面板的材质为钢化玻璃。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上均设置有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为橡胶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冲击钻主体侧面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方便使用者使用该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冲击钻主体内设置有粉尘吸收机构,粉尘吸收机构包括粉尘吸收主体,粉尘吸收主体为中空的结构,粉尘吸收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冲击钻主体内设置有与固定杆一和固定杆二配合的限位杆一、限位杆二、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限位杆一、限位杆二、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保证粉尘吸收主体不会从冲击钻主体内脱落,粉尘吸收主体通过输送管与粉尘吸收装置连接,将钻孔时产生的粉尘收集到收集箱中,还设置有距离测量机构,距离测量机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粉尘吸收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指针,所述冲击钻主体上设置有测量面板,当使用者在打孔的时候,随着钻头的深入,推动粉尘吸收主体向冲击钻主体内移动,距离测量机构的连接杆上的指针指示测量面板上的刻度标识,使使用者了解打孔的深度,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上均设置有减震件,通过设置减震件,减少使用者使用时手受到的震动。附图说明图1为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的正面示意图。图中:1-粉尘吸收主体、2-钻头、3-固定杆二、4-固定杆一、5-转动电机、6-连接杆、7-指针、8-冲击钻主体、9-第一把手、10-防滑件、11-粉尘吸收装置、12-收集箱、13-输送管、14-第二把手、15-限位杆二、16-限位块二、17-弹力件、18-限位杆一、19-限位块一、20-照明装置、21-粉尘吸收孔、22-刻度标识、23-测量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包括冲击钻主体8,所述冲击钻主体8的侧面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9和第二把手14,使用者在使用该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进行作业的时候,握住第一把手9和第二把手14即可,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转动电机5,所述转动电机5的转动部与钻头2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粉尘吸收机构,通过粉尘吸收机构可以将冲击钻打孔时产生的粉尘吸收,避免其对人体产生危害。所述粉尘吸收机构的具体形式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粉尘吸收机构包括粉尘吸收主体1,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为中空的结构,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套设在钻头2的外侧,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固定件,多个所述固定件的具体形式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布于粉尘吸收主体1的侧面,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杆一4和固定杆二3,所述固定杆一4和固定杆二3固定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与固定杆一4和固定杆二3配合的限位杆一18、限位杆二15、限位块一19和限位块二16,所述限位块一19与限位杆一18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二16与限位杆二1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二3卡接在限位杆一18、限位杆二15与冲击钻主体8之间,且所述固定杆二3可以在限位杆一18、限位杆二15与冲击钻主体8之件滑动,所述固定杆一4与限位块一19和限位块二16之间通过弹力件17连接,所述弹力件17的具体形式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弹力件17为弹簧,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粉尘吸收孔21,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的末端与输送管13连接,所述输送管13的另外一端与粉尘吸收装置11连接,所述粉尘吸收装置11的具体形式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粉尘吸收装置11为抽气泵,所述粉尘吸收装置11与收集箱12连接,所述收集箱12固定设置于冲击钻主体8下端,通过粉尘吸收装置11将打孔时产生的粉尘通过粉尘吸收孔21和输送管13吸收进入收集箱12内。该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内还设置有距离测量机构,通过距离测量机构可以让使用者清楚的了解打孔的深度,所述距离测量机构的具体形式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距离测量机构包括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与粉尘吸收主体1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包括冲击钻主体(8),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主体(8)的侧面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9)和第二把手(14),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转动电机(5),所述转动电机(5)的转动部与钻头(2)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粉尘吸收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包括冲击钻主体(8),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主体(8)的侧面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9)和第二把手(14),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转动电机(5),所述转动电机(5)的转动部与钻头(2)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粉尘吸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建材打孔冲击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粉尘吸收机构包括粉尘吸收主体(1),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为中空的结构,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套设在钻头(2)的外侧,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布于粉尘吸收主体(1)的侧面,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杆一(4)和固定杆二(3),所述固定杆一(4)和固定杆二(3)固定连接,所述冲击钻主体(8)内设置有与固定杆一(4)和固定杆二(3)配合的限位杆一(18)、限位杆二(15)、限位块一(19)和限位块二(16),所述限位块一(19)与限位杆一(18)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二(16)与限位杆二(1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二(3)卡接在限位杆一(18)、限位杆二(15)与冲击钻主体(8)之间,所述固定杆一(4)与限位块一(19)和限位块二(16)之间通过弹力件(17)连接,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粉尘吸收孔(21),所述粉尘吸收主体(1)的末端与输送管(13)连接,所述输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奎军高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许奎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