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5971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包括提升机构和搅拌机构;提升机构安装在反应釜体的上部;搅拌机构一端与提升机构连接,另一端位于反应釜体内;提升机构对搅拌机构提供一个恒定的拉力,拉力小于搅拌机构的重力。搅拌机构受一个向上的拉力T,拉力T小于搅拌机构的重力G,搅拌机构在反应釜体内还受到固体物料向上的支撑力F1,本通过G‑F1‑T的值小于等于0.05G,使得搅拌机构实现自动上升与下降,反应釜体内的固体与液体充分反应,不会结块聚集,因此长时间使用后反应釜体的底部也不会堆积比较厚的固体物料,不需要将反应釜体停止工作后清除底部的固体物料,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化工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容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经常要加入铁粉,使用搅拌机构带动搅拌桨不停的进行搅拌,使铁粉与物料发生化学发应,但是铁粉在反应釜中经常会结块,如果搅拌主轴一次性下降的高度比较大,搅拌桨受到的支撑力就比较大。现有的升降装置是在反应釜的上部通过螺纹将搅拌机构与搅拌装置连接,通过手动升降的方式控制搅拌机构的升降,工人凭经验隔一段时间就手摇升降装置使得搅拌主轴下降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不能对铁粉进行很好的搅拌,铁粉与物料混合后未反应前形成铁泥,需要不停的搅拌,使得铁粉与物料能充分的反应,铁泥长时间不搅拌,反应釜体的底部就有可能积存比较厚的铁泥,铁泥积存久后会结块,结块后的铁泥硬度较大,搅拌桨就无法在对其进行搅拌,底部结块的铁泥厚度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就只能将反应釜停止,清除铁泥后才能再继续使用,这样就降低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通过手动的方式升降搅拌机构,仅凭经验判断搅拌机构下降的高度,这样会到导致人工的浪费,同时反应釜体底部堆积的铁泥会结块,结块后的铁泥厚到一定程度后搅拌桨就无法再搅拌,只能将反应釜停止工作待底部的铁泥清理后再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包括提升机构和搅拌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安装在反应釜体的上部;所述搅拌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提升机构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体内;所述搅拌机构挂在所述提升机构上,所述提升机构对所述搅拌机构提供向上的拉力T,所述搅拌机构受到向下的重力G,所述搅拌机构还受到一个反应釜内物料提供的向上的支撑力F1,所述G-F1-T的值小于等于.G;其中,T为所述提升机构对搅拌机构提供的拉力,所述F1为搅拌机构位于反应釜体内后受到的向上的支撑力,G为搅拌机构的重力。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主轴和搅拌桨;所述搅拌桨固定安装在所述搅拌主轴的下部;所述反应釜还包括旋转动力机构,所述旋转动力机构包括旋转电机和旋转主轴;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旋转主轴通过蜗轮蜗杆的方式连接;所述旋转主轴的一端与所述提升机构连接,所述旋转主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搅拌主轴连接。本申请通过蜗轮蜗杆的传递方式实现旋转轴的旋转运动。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体的上部安装有机架,所述提升机构包括液压油缸和轴承;所述液压油缸的机座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旋转主轴连接。由于液压油缸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此可以通过液压油缸对搅拌主轴提供一个恒定的拉力。优选的,所述轴承为调心轴承。由于搅拌主轴在上下升降的过程中还伴随有旋转,为了减小对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的损害,因此此处的轴承选用调心轴承。优选的,所述旋转主轴与所述搅拌主轴通过花键连接。由于搅拌主轴处于不停上下移动状态,如果仍然采用平键连接的话,可能会损坏搅拌主轴,因此选用花键连接以减少对搅拌主轴的损伤。优选的,所述提升机构还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通过油管与所述液压油缸连接;所述蓄能器为氮气蓄能器。氮气压缩后对压力和温度的反应没有液体敏感,因此可以防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压力发生变化,所以选择氮气作为蓄能气体。当液压油缸由于气体缓慢的泄漏导致蓄能器压力不够时,采用液压油泵对蓄能器进行及时补压,使蓄能器能够稳定的为液压油缸提供动力,油泵补压频率预计两月补压一次。优选的,所述搅拌桨上设有搅拌刀头;所述搅拌桨由钛合金制作而成;所述搅拌刀头由硬质合金制成。现有的搅拌刀头采用的是不锈钢制成的,使用寿命比较短,本申请采用钛合金制作,可以延长搅拌桨的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提升机构对搅拌机构提供一个向上恒定的拉力T,拉力T小于搅拌机构的重力G,搅拌机构在反应釜体内还受到铁泥向上的支撑力F1;当搅拌机构碰到结块后的铁泥时,搅拌机构还会受到结块后的铁泥提供的向上的阻力F2,给搅拌机构的支撑力F1+F2+T大于搅拌机构的重力G时,使得搅拌机构向上运动,离开结块后,再向下运动,搅拌机构继续对结块的铁泥进行搅拌,然后阻力F2减少后,搅拌机构持续缓慢下降;当搅拌机构搅拌铁泥后,铁泥对搅拌机构的阻力F2减小,当支撑力F1+F2+T的合力小于搅拌机构的重力G时,搅拌机构向下运动直至搅拌机构运动反应釜体的下限支撑力F1。本申请通过选择搅拌机构的材料,使得搅拌机构的重力G大于拉力T和搅拌机构受到的支撑力F1之和,即可使得搅拌机构实现自动下降,不再需要工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根据经验下降搅拌机构一段,不会出现由于下降距离过大导致铁粉与物料反应不充分。通过搅拌机构往复地上升和下降,使得反应釜体内的固体铁粉与液体物料充分反应,不会结块聚集,因此长时间使用后反应釜体的底部也不会堆积比较厚的固体物料,不需要将反应釜体停止工作后清除底部的固体物料,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剖视图;图3为搅拌机构的受力分析图。图中标记:1-提升机构,11-液压油缸,12-轴承,13-蓄能器,14-轴承盒,15-压盖,16-卡簧,2-搅拌机构,21-搅拌主轴,22-搅拌桨,23-搅拌刀头,3-反应釜体,4-旋转动力机构,41-旋转主轴,5-机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包括提升机构1、旋转动力机构4、搅拌机构2和反应釜体3;反应釜体3的顶部安装有支架。搅拌机构2包括搅拌主轴21和搅拌桨22;所述搅拌桨22固定安装在所述搅拌主轴21的下部。搅拌桨22上安装有搅拌刀头23,本申请提供的搅拌刀头23采用钛合金制作而成。提升机构1包括蓄能器13和液压油缸11,液压油缸11的底座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提升机构(1)和搅拌机构(2);所述提升机构(1)安装在反应釜体(3)的上部;所述搅拌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提升机构(1)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体(3)内;所述搅拌机构(2)挂在所述提升机构(1)上,所述提升机构(1)对所述搅拌机构(2)提供向上的拉力T,所述搅拌机构(2)受到向下的重力G,所述搅拌机构(2)还受到一个反应釜内物料提供的向上的支撑力F1,所述G-F1-T的值小于等于0.05G;其中,T为所述提升机构(1)对搅拌机构(2)提供的拉力,所述F1为搅拌机构(2)位于反应釜体(3)内后受到的向上的支撑力,G为搅拌机构(2)的重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提升机构(1)和搅拌机构(2);所述提升机构(1)安装在反应釜体(3)的上部;所述搅拌机构(2)的一端与所述提升机构(1)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应釜体(3)内;所述搅拌机构(2)挂在所述提升机构(1)上,所述提升机构(1)对所述搅拌机构(2)提供向上的拉力T,所述搅拌机构(2)受到向下的重力G,所述搅拌机构(2)还受到一个反应釜内物料提供的向上的支撑力F1,所述G-F1-T的值小于等于0.05G;其中,T为所述提升机构(1)对搅拌机构(2)提供的拉力,所述F1为搅拌机构(2)位于反应釜体(3)内后受到的向上的支撑力,G为搅拌机构(2)的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反应釜的自动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2)包括搅拌主轴(21)和搅拌桨(22);所述搅拌桨(22)固定安装在所述搅拌主轴(21)的下部;所述反应釜还包括旋转动力机构(4),所述旋转动力机构(4)包括旋转电机和旋转主轴(41);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旋转主轴(41)通过蜗轮蜗杆的方式连接;所述旋转主轴(41)的一端与所述提升机构(1)连接,所述旋转主轴(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鹏飞黎树春廖新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上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