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5753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顶端设置有用于电针穿过的竖孔,所述竖孔内放置楔形材料后形成对竖直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固定的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圆锥面上至少设置有三支柱,各所述支柱上至少设置有三用于电针倾斜刺入皮肤的斜孔,形成楔形材料置入斜孔后卡紧倾斜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进而固定电针的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电针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当受治人的肢体活动时,电针容易弯曲、倾斜或晃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医院针灸科有广阔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针刺治疗是用手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中医医术。电针治疗是将电脉冲施加到刺入穴位内的毫针上,以微创方式刺入皮下对神经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来治疗疾病。由于针刺操作需要,用作电针的毫针通常在体外有较长的针体和针柄,并需要把导电夹夹在其上。这样就容易使电针弯曲、倾斜或者晃动。特别是当受治人的肢体活动时,电针弯曲、倾斜或晃动会更加剧烈,从而影响针刺功能性电刺激的安全和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一种装置实现毫针固定在肢体上进行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电针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当受治人的肢体活动时,电针容易弯曲、倾斜或晃动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顶端设置有用于电针穿过的竖孔,所述竖孔内放置楔形材料后形成对竖直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固定的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圆锥面上至少设置有三支柱,各所述支柱上至少设置有三用于电针倾斜刺入皮肤的斜孔,形成楔形材料置入斜孔后卡紧倾斜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进而固定电针的结构。优选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上固定环和下固定环,所述上固定环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竖孔,所述竖孔与上固定环通过三横杆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环和下固定环之间通过立柱连接。优选的,所述上固定环的半径小于下固定环的半径,所述上固定环远离下固定环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上固定环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电针连接线的钩状体。优选的,所述立柱有三条分别为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且相邻两立柱之间间隔120度,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上均设置有斜孔,所述斜孔的方向均指向下固定环的圆心。优选的,所述斜孔共有九个分别为上孔、中孔和下孔,三所述上孔中轴线与上、下固定环圆心连线夹角为22.5度,三所述中孔中轴线与上、下固定环圆心连线夹角为45度,三所述下孔中轴线与上、下固定环圆心连线夹角为67.5度。优选的,所述框架结构采用3D打印一体制成,所述楔形材料横截面呈楔形,所述框架结构通过医用胶带固定到人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框架结构上的竖孔内置入楔形材料,形成对通过竖孔刺入皮肤电针针体的固定,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受治人的自主或非自主运动引起针的弯曲、倾斜和晃动,使施治过程安全可靠、保证效果;支柱上共有九个斜孔,分别为上孔、中孔和下孔,实现多个角度刺入皮肤的电针通过与楔形材料配合实现固定,保证固定效果;调整框架结构的尺寸,可以适用于人体多部位的使用,框架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和成本低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根据说明书附图所示,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包括框架结构1,框架结构1包括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上固定环11的半径小于下固定环12的半径。上固定环11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电针穿过的竖孔13,竖孔13由与上固定环11固定的三横杆111、112、113端部拼接形成,横杆111、112、113、竖孔13与上固定环11均为一体结构。竖孔13内放置楔形材料3后形成对垂直刺入皮肤的电针针体固定的结构。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之间通过立柱连接,立柱、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为一体结构。上固定环11远离下固定环12的一端设置有与其一体结构的固定杆,固定杆远离上固定环1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电针连接线的钩状体17,钩状体17与固定杆一体制成。框架结构1采用3D打印一体制成或采用压塑工艺制作,楔形材料3结构呈楔形,更容易穿过斜孔与竖孔13固定电针,框架结构1通过医用胶带或橡胶带固定到人体。框架结构1的圆锥面上至少设置有三根支柱,各所述支柱上至少设置有三个用于电针倾斜刺入皮肤的斜孔,三个斜孔之间的间隔相等。竖孔与斜孔均为圆形孔且半径相等。电针依靠插入竖孔13缝隙的楔形材料3实现位置的固定,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受治人的自主或非自主运动引起针的弯曲、倾斜和晃动,使施治过程安全可靠、保证治疗效果。实施例二:根据说明书附图所示,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包括框架结构1,框架结构1包括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上固定环11的半径小于下固定环12的半径。上固定环11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用于电针穿过的竖孔13,竖孔13由与上固定环11固定的三横杆111、112、113端部拼接形成,横杆111、112、113、竖孔13与上固定环11均为一体结构。竖孔13内放置楔形材料3后形成对垂直刺入皮肤的电针针体固定的结构。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之间通过立柱连接,立柱、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为一体结构。上固定环11远离下固定环12的一端设置有与其一体结构的固定杆,固定杆远离上固定环1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电针连接线的钩状体17,钩状体17与固定杆一体制成。框架结构1采用3D打印一体制成或采用压塑工艺制作,楔形材料3横截面结构呈楔形,更容易穿过斜孔与竖孔13固定电针,框架结构1通过医用胶带或橡胶带固定到人体。立柱有三条,分别为第一立柱14、第二立柱15和第三立柱16且相邻两立柱之间间隔相等。第一立柱14、第二立柱15和第三立柱16上均设置有斜孔,竖孔与斜孔均为圆形孔且半径相等。斜孔的方向均指向下固定环12的圆心。斜孔共有九个,分别为上孔141、142、143、中孔142、152、162和下孔143、153、163,三个上孔141、142、143的中轴线与上、下固定环11、12的圆心连线夹角22.5为度,三个中孔142、152、162的中轴线与上、下固定环11、12的圆心连线夹角为45度,三个下孔143、153、163的中轴线与上、下固定环11、12的圆心连线夹角为67.5度。通过这些斜孔可以实现三个方向各三个角度斜刺电针的固定。使用方法:当用电针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时,电针刺入皮下目标刺激位点后,把框架结构通过中间的竖孔套在电针上,然后将楔形材料插入含针体的竖孔缝隙,实现对竖直方向刺入皮肤电针的固定;当需要倾斜方向将电针刺入皮肤时,把框架结构通过斜孔套住电针,实现倾斜方向刺入皮肤电针的固定。再将连接功能性电刺激器的引线夹夹住电针上端,引线搭在由上固定环向上伸出的钩状体上并固定;同时,用固定带将固定架构通过下固定环紧压在肢体上,即可开始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本技术通过在框架结构上的竖孔内置入楔形材料,形成对通过竖孔刺入皮肤电针针体的固定,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受治人的自主或非自主运动引起针的弯曲、倾斜和晃动,使施治过程安全可靠、保证效果;支柱上共有九个斜孔,分别为上孔、中孔和下孔,实现从多个角度刺入皮肤的电针通过与楔形材料配合实现固定,保证固定效果;调整框架结构的尺寸,可以适用于人体多部位的使用,框架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包括框架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的顶端设置有用于电针穿过的竖孔(13),所述竖孔(13)内放置楔形材料(3)后形成对竖直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固定的结构,所述框架结构(1)的圆锥面上至少设置有三支柱,各所述支柱上至少设置有三用于电针倾斜刺入皮肤的斜孔,形成楔形材料(3)置入斜孔后卡紧倾斜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进而固定电针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包括框架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的顶端设置有用于电针穿过的竖孔(13),所述竖孔(13)内放置楔形材料(3)后形成对竖直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固定的结构,所述框架结构(1)的圆锥面上至少设置有三支柱,各所述支柱上至少设置有三用于电针倾斜刺入皮肤的斜孔,形成楔形材料(3)置入斜孔后卡紧倾斜方向刺入皮肤的针体进而固定电针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所述上固定环(11)中心位置处设置有竖孔(13),所述竖孔(13)与上固定环(11)通过三横杆(111、112、113)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2)之间通过立柱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针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环(11)的半径小于下固定环(12)的半径,所述上固定环(11)远离下固定环(1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上固定环(1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电针连接线的钩状体(1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顺和王志功吕晓迎王博多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神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黄河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