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进伟专利>正文

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5467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该装置包括进风件、内设有驱动装置的支撑体、出风件和扇叶;所述支撑体前端上部安装连接出风件,而所述支撑体的前端下部连接进风件,所述进风件与支撑体连接处设有拦网;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转动轴与扇叶连接;所述进风件设有盖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空气负压吸风原理,将蚊子吸入装置中封闭,然后将装置带到指定区域,打开封盖让蚊虫飞出,从而达到,在不捕杀蚊子的前提下,驱除蚊虫或活捉蚊虫的的效果;设备小巧轻便,可以将装置靠离蚊虫很近的距离操作,提高了捕捉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
本技术涉及捕捉装置的
,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蚊虫捕捉装置,大多数是捕杀形式,即捕捉的蚊虫,意味着被直接捕杀。例如,电蚊拍,捕捉蚊虫时,即将蚊虫电死,此过程,蚊虫被烧焦,产生焦臭味;在有些科学实验中,需要活捉蚊虫,放在指定区域内活动,用于观察蚊虫的习性等,但是对活体蚊虫捕捉也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中国有较多的佛教信徒信仰佛学,佛教道义中倡导信徒对世间万物慈悲为怀,甚至蝼蚁或是蚊虫等昆虫,止于戒杀,更进一步提倡积极放生。但是在入睡之时,蚊帐内蚊虫叮咬又导致信徒难以入睡,不堪其扰,又难以驱赶,效果不佳。因此在不杀生的前提下,要实现驱赶或活捉蚊子,难度很大。1、一种双风扇大吸力捕蚊器;申请号:CN201820407051.X;申请人:黄定泰;摘要:一种双风扇大吸力捕蚊器,包括捕蚊器,所述捕蚊器内部通风道上固定有两个单独的吸风扇,分别为:上吸风扇、下吸风扇,两个吸风扇上下分开布置;所述捕蚊器的侧壁或顶部设有进风格栅,上吸风扇、下吸风扇均布置在进风格栅内下方;本产品可增加吸风量及提高风速,同时能降低噪音,捕蚊器的入风口风流可延伸出更远,被吸范围增加,蚊虫离远一些也能吸入捕蚊器内,大大提高吸捕蚊虫效果,被吸蚊虫更加容易风干死亡,提高蚊虫死亡速度,方便处理蚊虫;同时不增加噪音量也不影响人休息。2、风扇式捕蚊器;申请号:CN200620067604.9;申请人:郭声光;一种风扇式捕蚊器,其特征在于该捕蚊器包括收集容器,收集容器的顶部设置有紫外线诱蚊灯,在收集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收集网,收集容器内安装有风扇;本技术将诱蚊灯和风扇结合在一起,通过诱蚊灯将蚊子引诱至风扇附近,从而利用风扇转动时产生的负压将引诱至风扇附近的蚊子吸附到蚊子收集容器中,并使蚊子脱水死亡,从而达到灭蚊的目的,本技术的捕蚊器具有安全、无污染的特点。现有的利用风压诱捕蚊虫的捕蚊器,都是以固定形式放置在固定地点,在蚊虫距离较远时,需要较大的风力方能将蚊虫吸入装置中杀死,影响了捕捉的效果;且设备体积较大,无法轻易搬动靠近蚊虫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装置利用空气负压吸风原理,将蚊子吸入装置中封闭,然后将装置带到指定区域,打开封盖让蚊虫飞出,从而达到,在不捕杀蚊子的前提下,驱除蚊虫或活捉蚊虫的的效果;设备小巧轻便,可以将装置靠离蚊虫很近的距离操作,提高了捕捉的成功率。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该装置包括进风件、内设有驱动装置的支撑体、出风件和扇叶;所述支撑体前端上部安装连接出风件,而所述支撑体的前端下部连接进风件,所述进风件与支撑体连接处设有拦网;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转动轴与扇叶连接;所述进风件设有盖子。出风件的作用是:将扇叶转动所产生的气流,限制形成:进风件-扇叶-出风件,的空气流动路径,使外部的空气不会进到这个气流路径中,导致吸风效果不足,应注意的是,扇叶边沿离进风件内径距离要尽量小,才能避免吸风时空气从扇叶周围进入出风件中,导致吸风效果不足。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从动轮、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立柱、驱动手柄、支撑杆和弹簧;所述从动轮与第一齿轮组的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一齿轮组的小齿轮与第二齿轮组的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组的小齿轮与第三齿轮组的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三齿轮组的小齿轮与驱动手柄上的齿轮条啮合传动。优选地,所述第二齿轮组的齿轮轴安装于滑槽内。优选地,所述驱动手柄套于立柱,所述立柱固定于支撑体;而所述驱动手柄连接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支撑杆连接。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电动机,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锥齿轮安装于电动机的转动轴。优选地,所述进风件包括罩件和收集件,所述罩件连接于收集件,所述收集件连接支撑体。优选地,所述罩件和收集件的连接处,设置隔离环,隔离环中间为直径较收集件小的圆孔。隔离环的作用是,当蚊虫被吸风吸到收集件内后,由于隔离环的阻碍作用,蚊虫不会轻易从收集件飞回罩件,轻易逃跑,给使用者快速将罩件处的盖子合上的操作时间。优选地,所述收集件采用透明塑料制成,透明塑料材质为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度,透光率均达到90%左右;从而,能方便观察收集件内收集到蚊虫的数量及蚊虫的活动状态。优选地,所述收集件与支撑体连接方式采用嵌套式连接,该种连接方式可方便收集件与支撑体之间分离和组装,分离时,整体装置的体积变小。优选地,所述支撑体包括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所述上支撑体与下支撑体相互配合连接安装。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当看到蚊虫的踪迹后,操作者手持装置,将进风件对正蚊虫逐渐靠近,当进风件靠近到距离蚊虫大概50cm后,突然按压驱动装置让扇叶转动,进风件周围产生空气负压,将蚊虫吸入收集件内,并吸附在拦网上动弹不得,此时操作者快速关闭盖子,扇叶停止,蚊虫就被困在进风件内,然后将手持装置拿到需要放生或者蚊虫存放处,打开盖子,就能让蚊虫重新飞出。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具有便于携带,能较为方便捕捉蚊子等小虫,捕捉到的蚊子并不因捕捉过程而被杀死,也无像电蚊拍在捕捉过程产生的烧焦味,可以满足活捉蚊子进行科学实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佛教信徒不杀生的前提下,驱除蚊子对其的侵扰。2、本技术中驱动装置采用电力驱动构造或人力驱动构造,这两者方式均能便于驱动扇叶,实现方式多样。3、本技术中进风件与支撑体之间设有拦网,拦网既能方便风流通,又能阻拦捕捉到的蚊虫逃跑;而且,在进风件的进口还设有盖子,能防止在扇叶停止转动时,蚊虫从进风口处逃逸飞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增加盖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驱动装置中人力驱动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驱动装置中电力驱动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及对应名称为:进风件-1,拦网-2,出风件-3,扇叶-4,支撑体-5,驱动装置-6,转动轴-7,盖子-8,罩件-9,收集件-10,第一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2,电动机-13,从动轮-14,第一齿轮组-15,第二齿轮组-16,第三齿轮组-17,立柱-18,驱动手柄-19,支撑杆-20,弹簧-21,滑槽-22,上支撑体-23,下支撑体-24,隔离环-2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5所示,一种蚊虫捕捉装置,该装置包括进风件1、内设有驱动装置6的支撑体5、出风件3和扇叶4;所述支撑体5前端上部安装连接出风件3,而所述支撑体5的前端下部连接进风件1,所述进风件1与支撑体5连接处设有拦网2;所述驱动装置6通过转动轴7与扇叶4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进风件(1)、内设有驱动装置(6)的支撑体(5)、出风件(3)和扇叶(4);所述支撑体(5)前端上部安装连接出风件(3),而所述支撑体(5)的前端下部连接进风件(1),所述进风件(1)与支撑体(5)连接处设有拦网(2);所述驱动装置(6)通过转动轴(7)与扇叶(4)连接;所述进风件(1)设有盖子(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进风件(1)、内设有驱动装置(6)的支撑体(5)、出风件(3)和扇叶(4);所述支撑体(5)前端上部安装连接出风件(3),而所述支撑体(5)的前端下部连接进风件(1),所述进风件(1)与支撑体(5)连接处设有拦网(2);所述驱动装置(6)通过转动轴(7)与扇叶(4)连接;所述进风件(1)设有盖子(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6)包括从动轮(14)、第一齿轮组(15)、第二齿轮组(16)、第三齿轮组(17)、立柱(18)、驱动手柄(19)、支撑杆(20)和弹簧(21);所述从动轮(14)与第一齿轮组(15)的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一齿轮组(15)的小齿轮与第二齿轮组(16)的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组(16)的小齿轮与第三齿轮组(17)的大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三齿轮组(17)的小齿轮与驱动手柄(19)上的齿轮条啮合传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组(16)的齿轮轴安装于滑槽(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蚊虫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手柄(19)套于立柱(18),所述立柱(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进伟
申请(专利权)人:周进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