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4464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下叠合墙和叠合楼板,叠合楼板设置在下叠合墙靠近上叠合墙的一端,且叠合楼板与下叠合墙上现浇混凝土形成现浇层,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上叠合墙的支撑方筋,支撑方筋与上叠合墙连接,且支撑方筋通过现浇层与下叠合墙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凹槽起到定位作用,并使得上叠合墙后浇层伸入下叠合墙现浇层内使得叠合墙与叠合楼板的连接更为牢固,增强了该连接处抗剪能力;通过设置支撑方筋便于支撑定位上叠合墙,通过先浇叠合楼板现浇层便于上叠合墙固定,使得施工过程更省时省力;并且支撑方筋便于调节上叠合墙位置高度,增加了施工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叠合墙是一种新型的墙体结构,叠合墙由两侧的网片筋预制层通过桁架连接钢筋连接而成,两侧预制层之间预留有中间层便于在现场浇筑形成整体结构。现浇之前的叠合墙与实心墙相比,其自重更轻,便于在工地用较低额定起重量的起重机吊装安装。此外,与实心混凝土预制构件相比,将其运输至工地的运输成本更低。因此,在住宅和工业建筑领域内,逐渐使用较多。但是叠合墙由于其结构特点,上下层叠合墙与叠合楼板连接时,其连接节点的受力钢筋互不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形成的结构体系,叠合墙的钢筋不能参与结构受力,抗剪能力差,结构强度低,不适用于高层建筑,不利于叠合墙的推广应用。叠合楼板由于其预留有现浇层,在上层叠合墙混凝土浇筑前先浇筑现浇层会导致连接节点抗剪能力差、结构整体性步强的问题;在上层叠合墙混凝土浇筑后再浇筑现浇层会存在上层叠合墙支撑不便的问题,施工不方便,不利于叠合楼板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层叠合墙与叠合楼板的连接节点抗剪能力差及施工不方便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下叠合墙和叠合楼板,叠合楼板与下叠合墙上设有现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用于支撑上叠合墙的支撑方筋,支撑方筋分别与下叠合墙和上叠合墙连接,凹槽通过后浇层与上叠合墙连接,支撑方筋位于所述后浇层内。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方筋的高度可调。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与上叠合墙同宽。进一步地,所述上叠合墙和下叠合墙均包括两侧的预制层和设于两侧预制层之间的预留中间层;所述叠合楼板包括楼板预制层和楼板预留现浇层;下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楼板预留现浇层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现浇层;上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凹槽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的两侧预制层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下叠合墙上端设有封闭的上环形筋,所述上环形筋穿过现浇层伸至凹槽上与支撑方筋连接;所述上叠合墙下端设有封闭的下环形筋,所述下环形筋伸至凹槽内与上环形筋及支撑方筋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叠合墙和下叠合墙内均设有竖向钢筋,所述下环形筋为上叠合墙的竖向钢筋伸出上叠合墙下端弯曲形成;所述上环形筋为下叠合墙的竖向钢筋伸出下叠合墙上端弯曲形成。进一步地,所述上环形筋与下环形筋及支撑方筋的连接处设有水平插筋;水平插筋设置至少两个。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方筋设置至少两个。进一步地,所述叠合楼板内设有楼板桁架连接钢筋,楼板桁架连接钢筋包括板上筋,所述板上筋穿过所述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下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叠合楼板预留现浇层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型为现浇层,在现浇层上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支撑方筋支撑下叠合墙,凹槽起到定位的作用,上叠合墙的预留中间层与凹槽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此种现浇方式使得上叠合墙的后浇层伸入下叠合墙的现浇层内使得叠合墙与叠合楼板的连接处更为牢固,增强了该连接处的抗剪能力;通过设置支撑方筋便于支撑定位上一层叠合墙,使得施工过程更省时省力;并且支撑方筋便于调节上叠合墙的位置高度,增加了施工过程的灵活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支撑方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叠合楼板3设置在下叠合墙2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端,且叠合楼板3与下叠合墙2上现浇有混凝土形成现浇层;现浇层上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侧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内放置有用于支撑定位上叠合墙1的支撑方筋7,支撑方筋7上放置上叠合墙1,上叠合墙1一侧设置斜撑16,将支撑方筋7与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绑扎连接,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支撑方筋7与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焊接连接,在上叠合墙1上端设置下一层的叠合楼板3,然后将凹槽4之上和上叠合墙1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即后浇层的上端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两端,之后在上叠合墙1位于后浇层上方的部分与下一层的叠合楼板之间浇筑下一个现浇层,把浇筑层分后浇层、现浇层两层浇筑,方便施工。其中,除了最后一层的现浇层,其他楼层的现浇层上侧位于下叠合墙2正上方的位置均通过凹槽模具预留出下一层的凹槽4,凹槽模具为与凹槽契合的形状,凹槽4便于放置支撑方筋7并支撑定位上叠合墙1;依次类推,在每一层的现浇层上侧设置凹槽放置支撑方筋7后再浇筑后浇层,通过现浇层、后浇层将下叠合墙2、叠合楼板3和上叠合墙1层层连接。浇筑后浇层之前在上叠合墙1的外侧与叠合楼板3之间安装临时模板6,浇筑之后再拆除临时模板6和斜撑16;通过凹槽4起到定位支撑方筋7的作用,通过支撑方筋7起到对上叠合墙1的支撑定位作用,支撑方筋7所使用的钢筋的粗细、长短和捆扎结构设置为能支撑上叠合墙1。此种现浇方式将使得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的连接更为牢固,增强了墙体的抗剪能力,并且上述凹槽4的设置使得现浇层下端伸入叠合楼板3内,进一步增强上叠合墙1与叠合楼板3连接处的抗剪能力。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凹槽4与上叠合墙1同宽。本实施例中,凹槽4的两侧侧边与底部呈90度,两侧侧边之间的宽度与上叠合墙1的宽度相等,其他实施例中,凹槽4的两侧侧边与底部呈大于90度小于135度,两侧侧边上端之间的宽度与上叠合墙1的宽度相等。便于浇筑出的现浇层的两侧与上叠合墙1同宽。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均包括两侧的预制层8和设于两侧预制层8之间的预留中间层9,所述叠合楼板3包括楼板预制层12和楼板预留现浇层13,下叠合墙2的预留中间层9与楼板预留现浇层13通过现浇混凝土连接成型为现浇层;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与凹槽4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上叠合墙1内和下叠合墙2内均设有墙体桁架连接钢筋,初始时,上叠合墙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叠合楼板(3)与下叠合墙(2)上设有现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侧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内设有用于支撑上叠合墙(1)的支撑方筋(7),支撑方筋(7)分别与下叠合墙(2)和上叠合墙(1)连接,凹槽(4)通过后浇层与上叠合墙(1)连接,支撑方筋(7)位于所述后浇层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包括上叠合墙(1)、下叠合墙(2)和叠合楼板(3),叠合楼板(3)与下叠合墙(2)上设有现浇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层靠近上叠合墙(1)的一侧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内设有用于支撑上叠合墙(1)的支撑方筋(7),支撑方筋(7)分别与下叠合墙(2)和上叠合墙(1)连接,凹槽(4)通过后浇层与上叠合墙(1)连接,支撑方筋(7)位于所述后浇层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方筋(7)的高度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与上叠合墙(1)同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上下层叠合墙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叠合墙(1)和下叠合墙(2)均包括两侧的预制层(8)和设于两侧预制层(8)之间的预留中间层(9);所述叠合楼板(3)包括楼板预制层(12)和楼板预留现浇层(13);下叠合墙(2)的预留中间层(9)与楼板预留现浇层(13)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现浇层;上叠合墙(1)的预留中间层(9)与凹槽(4)通过现浇混凝土成型为后浇层,后浇层高度低于上叠合墙(1)的两侧预制层(8)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大阔焦安亮鲁万卿郜玉芬张中善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