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442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其包括长杆,所述长杆外周面滑动套接有外管,所述长杆两端均伸出所述外管空腔设置,所述外管外周面设置有两根靠近所述外管一端且分置外管两侧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两个铲斗,各所述铲斗两侧分别与相邻支撑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铲斗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所述长杆靠近所述铲斗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铲斗之间设置有联动件;当所述长杆在外管滑动时,两个所述铲斗形成的凹槽底部打开或闭合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便于清理污水排水管道内的垃圾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管道处理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污水排水管道是马路积水以及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水管道,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常夹带垃圾和淤泥等,日久积累,管道内渍泥杂物堆积过多,妨碍正常污水通畅,因此常采用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对污水排水管道的垃圾和淤泥进行清除,以保证污水排水管道的污水畅通。现有的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是由一根长杆和固定在长杆一端的铲斗组成,清洁人员通过将长杆一端的铲斗伸入管道内,将铲斗插入垃圾堆积处,然后向上移动长杆将垃圾和淤泥随铲斗一并取出,从而到达管道内垃圾清除的目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结构单一,由于长杆杆身较长,需要通过摆动长杆将铲斗插入垃圾污泥内,该方式不容易对铲斗进行控制,因而存在清理操作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具有便于清理污水排水管道垃圾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包括长杆,所述长杆外周面滑动套接有外管,所述长杆两端均伸出所述外管空腔设置,所述外管外周面设置有两根靠近所述外管一端且分置外管两侧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两个铲斗,各所述铲斗两侧分别与相邻支撑架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铲斗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所述长杆靠近所述铲斗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铲斗之间设置有联动件;当所述长杆在外管滑动时,两个所述铲斗形成的凹槽底部打开或闭合开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管套接长杆设置,使得长杆可沿外管长度方向稳定滑动,通过长杆长度大于外管长度的设置,使得长杆伸出外管空腔设置,同时在外管两侧设置两根支撑架,并在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两个铲斗,同时在长杆靠近铲斗的一端与两个铲斗之间设置联动件,当长杆与外管发生相对滑动时,联动件驱使两个铲斗相互远离或靠近,进而实现开口的打开和闭合,当两个铲斗相互远离时开口打开,清理人员可将铲斗插入污水排水管道中的垃圾和淤泥的堆积处,然后反方向移动外管,联动件驱使两个铲斗相互靠近,进而将垃圾推进铲斗内,同时两个铲斗之间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减少垃圾从一侧滑落的情况,从而有利于污水中堆积的垃圾的集中清理,同时该清理方式替代了需要摆动长杆将铲斗插入垃圾堆积处的清理操作,从而便于清理污水排水管道的垃圾和污泥。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联动件包括设置在长杆靠近铲斗一端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朝向支撑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两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朝同侧90°弯曲设置,两个所述铲斗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套管,两个所述套管分别与各连接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套接设置,当所述连接杆转动至与长杆垂直时,两个铲斗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杆两端90°弯曲设置,并将连接杆弯曲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以及铲斗上的套筒转动连接,同时由于铲斗的两侧与支撑架转动连接,进而可通过往远离铲斗的方向移动长杆,并驱使铲斗绕铲斗与支撑架的连接处转动,铲斗受连接杆的牵引而往上转动,从而驱使两个铲斗相互远离,从而有利于将铲斗插入垃圾堆积处,同时通过往靠近铲斗方向移动长杆,并驱使铲斗绕铲斗与支撑架的连接处转动,铲斗受自身重力以及连接杆的牵引而往下转动,从而驱使两个铲斗相互靠近,当连接杆转动至与长杆垂直时,两个铲斗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从而有利于垃圾的集中清理。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铲斗底壁贯穿有若干个滤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向上移动铲斗时,存在垃圾与污水一并盛在两个铲斗形成的凹槽中,通过滤水孔的设置,有利于将污水滤出,从而有利减轻铲斗中垃圾重量,从而有利于减轻清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长杆远离铲斗的一端设置有短杆,所述短杆垂直于长杆设置,当所述连接杆转动至与长杆垂直时,所述短杆靠近长杆的一侧与外管远离铲斗的一侧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连杆转动至与长杆垂直时,两个铲斗已经形成凹槽,如果继续长杆往靠近铲斗方向移动,铲斗会受连接杆的牵引而使两个铲斗相互远离,从而形成缝隙使垃圾从中落回污水排水管内,进而通过短杆对长杆的移动限制,从而减少垃圾泄露的情况;同时,短杆与长杆的垂直设置,使得短杆为清理人员提供施力点,进而有利于清理人员通过推拉短杆实现垃圾的收集清理。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管外周面设置有支杆,所述支杆垂直外管且远离铲斗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清理人员可手握支杆进行垃圾清理操作,便于清理人员施力,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当所述连接杆转动至与长杆垂直时,其中一个所述铲斗的外底面与另一个铲斗的内底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得两个铲斗相错设置,从而减少两个铲斗在相互靠近形成凹槽的过程被垃圾卡住而出现空隙的情况,进而便于凹槽的正常形成,有利于垃圾的正常清理。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铲斗包括弧形底板以及两块分别固定在弧形底板的内弧面上且正对设置的侧板,所述侧板呈扇形状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侧板扇形状设置以及弧形底板的设置,使得弧形底板绕支撑架铰接点转动,使得铲斗斜向插入垃圾堆积处,该方式便于将铲斗插入垃圾淤泥处。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外管套接长杆并在位于外管两侧的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两个铲斗,同时在长杆靠近铲斗的端部与两个铲斗之间设置联动件,使得两个铲斗随长杆移动而实现相互远离或靠近的动作,从而便于插入垃圾堆积处以及将垃圾集中在铲斗间形成的凹槽内,进而便于清理污水排水管道内的垃圾;2.通过在铲斗底壁贯穿若干个滤水孔,有利于在取出铲斗的过程将污水滤出,从而有利于通过减轻铲斗重量来减轻清理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联动件与铲斗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管;11、支杆;2、长杆;21、短杆;3、支撑架;31、第一圆饼块;32、短轴;33、第二圆饼块;4、铲斗;41、弧形底板;411、滤水孔;42、侧板;5、联动件;51、连接块;52、连接杆;53、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包括长杆2,长杆2外周面套接有外管1,长杆2长度大于外管1长度,长杆2两端伸出外管1的空腔设置。长杆2的一端固定有短杆21,短杆21垂直于长杆2设置。外管1外周面固定有两根远离短杆21设置且分置外管1两侧的支撑架3,支撑架3弯曲设置,支撑架3为钝角设置。支撑架3远离外管1的一端沿外管1长度方向以及远离短杆21方向延伸。外管1外周面固定有支杆11,支杆11垂直外管1且远离支撑架3设置。如图2所示,两根支撑架3之间转动连接有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包括长杆(2),其特征是:所述长杆(2)外周面滑动套接有外管(1),所述长杆(2)两端均伸出所述外管(1)空腔设置,所述外管(1)外周面设置有两根靠近所述外管(1)一端且分置外管(1)两侧的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之间设置有两个铲斗(4),各所述铲斗(4)两侧分别与相邻支撑架(3)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铲斗(4)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所述长杆(2)靠近所述铲斗(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铲斗(4)之间设置有联动件(5);当所述长杆(2)在外管(1)滑动时,两个所述铲斗(4)形成的凹槽底部打开或闭合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包括长杆(2),其特征是:所述长杆(2)外周面滑动套接有外管(1),所述长杆(2)两端均伸出所述外管(1)空腔设置,所述外管(1)外周面设置有两根靠近所述外管(1)一端且分置外管(1)两侧的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之间设置有两个铲斗(4),各所述铲斗(4)两侧分别与相邻支撑架(3)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铲斗(4)形成容纳垃圾的凹槽,所述长杆(2)靠近所述铲斗(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铲斗(4)之间设置有联动件(5);当所述长杆(2)在外管(1)滑动时,两个所述铲斗(4)形成的凹槽底部打开或闭合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排水管道清污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联动件(5)包括设置在长杆(2)靠近铲斗(4)一端的连接块(51),所述连接块(51)朝向支撑架(3)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两根连接杆(52),所述连接杆(52)两端朝同侧90°弯曲设置,两个所述铲斗(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套管(53),两个所述套管(53)分别与各连接杆(52)远离连接块(51)的一端转动套接设置,当所述连接杆(52)转动至与长杆(2)垂直时,两个铲斗(4)形成容纳垃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东君方俊杨世龙何建国董华平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市排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