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蚀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4032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20
本申请提供一种刻蚀方法,包括:预刻蚀步骤,向刻蚀腔室内通入第一工艺气体,并开启电源,对多晶硅栅极顶部表面进行刻蚀;上射频电源和下射频电源皆输出连续波;掺杂刻蚀步骤,通入第二工艺气体,对多晶硅栅极进行刻蚀;上射频电源输出连续波,下射频电源输出脉冲波;主刻蚀步骤,通入第三工艺气体,对多晶硅栅极继续刻蚀,直至达到指定刻蚀深度,且在刻蚀过程中在多晶硅栅极的顶部沉积形成保护层,以获得指定图案;过刻蚀步骤,通入第四工艺气体,对具有指定图案的多晶硅栅极继续刻蚀,直至达到目标刻蚀深度,以获得目标图案。应用本申请,在现有技术之上大幅度缩小甚至消除微观负载效应,且没有“缩脖”或“内陷”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刻蚀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具体地,涉及一种刻蚀方法。
技术介绍
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因其具有低功耗、大噪声容限、易于设计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智能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等领域。随着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对半导体器件的加工线宽要求也越来越小。例如,由于多晶硅栅极的形貌(Profile)及关键尺寸CD(CriticalDimension)对MOS器件的驱动电流、等效电阻等器件性能有较大影响,所以多晶硅栅极的刻蚀精度则对MOS器件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双掺杂(N型掺杂和P型掺杂)多晶硅栅极是指顶部被掺入N型或P型的原子或元素的多晶硅栅极。在等离子体刻蚀过程中,由于两种掺杂的多晶硅栅极对反应腔室中的离子或电子的洛伦兹力不同,会使反应物或生成物在栅极表面的反应或吸附程度不同,从而造成N、P两种掺杂的多晶硅栅极形貌不同,最终导致CD不同。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向下节点推进,器件的关键尺寸缩小,图形化刻蚀过程中的微观负载效应(图形密集度不同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刻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预刻蚀步骤,向刻蚀腔室内通入第一工艺气体,并开启上射频电源和下射频电源,对多晶硅栅极顶部表面进行刻蚀;所述上射频电源和所述下射频电源皆输出连续波;/n掺杂刻蚀步骤,停止向所述刻蚀腔室内通入所述第一工艺气体,并通入第二工艺气体,对所述多晶硅栅极进行刻蚀;所述上射频电源输出连续波,所述下射频电源输出脉冲波;/n主刻蚀步骤,通入第三工艺气体,对所述多晶硅栅极继续刻蚀,直至达到指定刻蚀深度,且在刻蚀过程中在所述多晶硅栅极的顶部沉积形成保护层,以获得指定图案;/n过刻蚀步骤,停止向所述刻蚀腔室内通入所述第三工艺气体,并通入第四工艺气体,以对具有所述指定图案的多晶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刻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刻蚀步骤,向刻蚀腔室内通入第一工艺气体,并开启上射频电源和下射频电源,对多晶硅栅极顶部表面进行刻蚀;所述上射频电源和所述下射频电源皆输出连续波;
掺杂刻蚀步骤,停止向所述刻蚀腔室内通入所述第一工艺气体,并通入第二工艺气体,对所述多晶硅栅极进行刻蚀;所述上射频电源输出连续波,所述下射频电源输出脉冲波;
主刻蚀步骤,通入第三工艺气体,对所述多晶硅栅极继续刻蚀,直至达到指定刻蚀深度,且在刻蚀过程中在所述多晶硅栅极的顶部沉积形成保护层,以获得指定图案;
过刻蚀步骤,停止向所述刻蚀腔室内通入所述第三工艺气体,并通入第四工艺气体,以对具有所述指定图案的多晶硅栅极继续刻蚀,直至达到目标刻蚀深度,以获得目标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艺气体包括四氟甲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刻蚀步骤中,所述下射频电源的占空比的取值范围为10%~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艳王京蒋中伟陈国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