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筏板厚度较大,尤其部分超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厚度一般在3-6米之间,局部达到9米以上。这类底板上下层钢筋间距较大,传统的钢筋马镫无法满足施工需要,这就需要更加稳固、经过设计的支撑体系满足底板钢筋施工的需求,即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为底板施工承重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为建筑工程作业临时搭建的由横梁、立柱、斜撑等构件组成的临时承载结构,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面积大:由于超厚底板一般面积较大,相对应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面积也较大;2、荷载多在施工过程中要承担多种荷载,除了钢筋荷载,还要负荷运输工具、施工人员活荷载重量以及混凝土浇筑时振捣荷载;3、重要性:底板钢筋绑扎阶段和混凝土浇筑阶段,会用大量工人在超厚底板临时支撑上面和内部作业,一旦支撑坍塌后果不堪设想;4、一次性: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作为底板上钢筋绑扎的支护构件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1)基于项目施工CAD图纸,建立超厚底板BIM模型,进行超厚底板的钢筋排布,根据钢筋规格和间距计算单位面积钢筋荷载;/n2)确定构成钢筋支撑体系的钢材制成的横梁、立柱的材质与规格以及连接方式,计算钢材的力学性能以及连接件的安全参数,在超厚底板的上下层钢筋之间布置临时钢筋支撑体系,安全验算横梁的强度与挠度、立柱的长细比与稳定性以及连接件的强度;/n3)调整临时钢筋支撑体系的立柱纵横间距,重复进行安全验算,按照二分法求得最优解,得出力学计算满足安全要求的钢材用量最省的钢筋支撑体系。/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基于项目施工CAD图纸,建立超厚底板BIM模型,进行超厚底板的钢筋排布,根据钢筋规格和间距计算单位面积钢筋荷载;
2)确定构成钢筋支撑体系的钢材制成的横梁、立柱的材质与规格以及连接方式,计算钢材的力学性能以及连接件的安全参数,在超厚底板的上下层钢筋之间布置临时钢筋支撑体系,安全验算横梁的强度与挠度、立柱的长细比与稳定性以及连接件的强度;
3)调整临时钢筋支撑体系的立柱纵横间距,重复进行安全验算,按照二分法求得最优解,得出力学计算满足安全要求的钢材用量最省的钢筋支撑体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钢筋荷载包括钢筋的自重、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单位平米钢筋的自重为G,G=(1/La+1+1/Lb+1)×m×g/1000/(1×1),其中,La和Lb为钢筋的纵距和横距,m为每米钢筋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性能包括钢材抗弯抗压强度设计值、截面抵抗矩、弹性模量、截面惯性矩,连接方式为焊接时,安全参数包括焊缝计算长度、焊脚尺寸、焊缝强度设计值,连接方式为扣件时,安全参数包括抗滑移折减系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布置临时钢筋支撑体系包括:
a、设置立柱的纵横间距相等,根据顶层钢筋和底层钢筋的距离设置横梁的步距;
b、假设立柱的计算间距,根据钢材的力学性能以及连接件的安全参数,安全验算横梁的强度与挠度、立柱的细长比与稳定性以及连接件的强度;
c、通过安全验算后,根据立柱的计算间距,获得立柱的纵横间距,立柱的纵横间距=(超厚底板宽度-200mm×2)/[(超厚底板宽度-200mm×2)/计算间距+1];
d、在CAD上生成立柱排布位置点,纵横双向布置横梁线条,根据材质与规格以及连接方式使点和线条变成实体构件;
e、确定横梁和立柱的位置关系,确定横梁延伸出立柱的长度,完成二维布置;
f、根据横梁材质与规格、横梁的步距、中间层钢筋高度确定横梁高度,完成三维显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超厚底板钢筋支撑体系设计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安全验算横梁的强度与挠度、立柱的稳定性以及连接件的强度包括:
S1、分别对顶层横梁和中间层横梁按照三跨连续梁进行强度与挠度验算:
1)对于顶层横梁:
①按照静荷载和活荷载作为均布荷载计算横梁的最大弯矩和变形,
静荷载的计算值q1=1.2×G1×L
活荷载的计算值q2=1.4×Q1×L+1.4×Q2×L
静荷载的标准值q1’=G1×L
活荷载的计算值q2’=Q1×L+Q2×L
G1为顶层钢筋的自重荷载,Q1为施工人员荷载标准值,Q2为施工设备荷载标准值,L为横梁的纵横间距,数值等同立柱的纵横间距;
②计算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最大弯矩和支座最大弯矩,
跨中最大弯矩的计算值M1max=0.08q1l2+0.101q2l2
支座最大弯矩的计算值M2max=-0.10q1l2-0.117q2l2
l为立柱的纵横间距;
取最大值[M1max,M2max]计算应力进行强度验算,
应力的计算值σ=Mmax/W
W为横梁的截面抵抗矩;
横梁的应力的计算值σ<横梁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即为通过;
③计算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挠度的计算值νmax=...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冀伟,武永在,杨晓毅,赛菡,孔巍,罗运平,王滔,陆明燚,金建斌,方海存,刘栋,卿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