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331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平面玻璃;以及感光元件;其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旋转对称面;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成相对感光元件在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角度的最大变化量△CRAmax满足:△CRAmax<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头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上通常设置有摄像模块,以使手机具有摄像功能。摄像模块包括光学成像镜头控制和电路板等组件,光学成像镜头中通常设置有电子感光元件和透镜组。透镜组可以收拢物侧的光线,成像光线沿透镜组的光路行进并照射到电子感光元件上,进而由电子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形成图像数据。通常期望控制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尺寸,例如手机需要超薄,例如智能手表需要轻巧等。进而期望控制摄像模块的尺寸,以能够适应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比较狭小的安装空间。为此,通常会调整透镜组的尺寸结构,然而也期望能较好地设置透镜组与电子感光元件之间光学关系,以保证二者较好地配合工作。而在对光学成像镜头的尺寸结构调整的同时,依然期望其保持较好地成像质量,尤其是能够适用于各种使用场景下。因为使用者会携带便携式设备在各种场景下拍摄,例如拍摄在不同物距下的物体。为了满足小型化需求并满足成像要求,需要一种能够兼顾光学畸变低、适应不同物距、成像质量稳定中至少一种效果和小型化的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平面玻璃;以及感光元件;其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旋转对称面;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成相对感光元件在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角度的最大变化量△CRAmax可满足:△CRAmax<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有效半口径依次递增;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1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32可满足:1.5<DT51/DT32<2.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1可满足:0.5<DT41/DT5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透镜中任意一者在Y轴方向的有效焦距fAy与任意一者在X轴方向的有效焦距fAx可满足:0<10×|(fAy-fAx)/(fAy+fAx)|<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镜的物侧方向的光阑;光阑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T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可满足:-1<ST/CT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5<R9/f5<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可满足:0.8<CT2/CT4<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可满足:|Distmax|<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各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可满足:0.1<CT1/∑CT<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7<f1/f5<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2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2可满足:-0.3<SAG52/DT5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可满足:30<V3<5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0.5<(R1-R4)/(R1+R4)<0。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平面玻璃;以及感光元件;其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旋转对称面;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成相对感光元件在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1可满足:0.5<DT41/DT5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有效半口径依次递增;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1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32可满足:1.5<DT51/DT32<2.5。至少一个透镜中任意一者在Y轴方向的有效焦距fAy与任意一者在X轴方向的有效焦距fAx可满足:0<10×|(fAy-fAx)/(fAy+fAx)|<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透镜的物侧方向的光阑;光阑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T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可满足:-1<ST/CT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角度的最大变化量△CRAmax可满足:△CRAmax<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5<R9/f5<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可满足:0.8<CT2/CT4<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光学畸变Distmax可满足:|Distmax|<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各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可满足:0.1<CT1/∑CT<0.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7<f1/f5<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52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2可满足:-0.3<SAG52/DT5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3可满足:30<V3<5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0.5<(R1-R4)/(R1+R4)<0。本申请采用了两组透镜,具体可共采用六片透镜,将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片透镜、平面玻璃或者感光元件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沿光轴移动。因而可通过这部分光学元件的移动、微调而使镜头达到对焦的目的。而且在变焦的过程中光学结构比较稳定,光路较好。本申请可针对在不同位置的被摄物而自动变焦,并且在具有非旋转对称面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光学成像镜头整体结构紧凑,具有成像清晰、解析度高、光学畸变小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n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n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n平面玻璃;以及/n感光元件;/n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旋转对称面;/n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成相对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n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角度的最大变化量△CRAmax满足:/n△CRAmax<2°。/n

【技术特征摘要】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
平面玻璃;以及
感光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旋转对称面;
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成相对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角度的最大变化量△CRAmax满足:
△CRAmax<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各透镜的有效半口径依次递增;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1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32满足:
1.5<DT51/DT32<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41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DT51满足:
0.5<DT41/DT5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透镜中任意一者在Y轴方向的有效焦距fAy与所述任意一者在X轴方向的有效焦距fAx满足:
0<10×|(fAy-fAx)/(fAy+fAx)|<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方向的光阑;
所述光阑至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ST与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烈烽黄林戴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