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272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胶机,包括机架、控制系统、设于机架上的若干备料罐、若干计量泵、若干循环阀门、混胶阀、若干测温装置和若干加热装置,备料罐、计量泵和循环阀门的数量相等,机架外壁包裹保温层。备料罐通过管道连接计量泵后再连接至备料罐形成循环,并被循环阀门控制;计量泵还通过管道连接至混胶阀;混胶阀的出口连接管道并延伸至保温层外,形成灌胶口。测温装置分别设置在备料罐和混胶阀上,加热装置分开设置在机架上;测温装置和加热装置电气连接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灌胶料备料和混料时对其进行加热并控温,备料过程中不停地使加有填料的原料上下循环,并始终保持均匀的混合。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胶机
本技术涉及灌胶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胶机。
技术介绍
一些特殊的设备对所用绝缘材料的耐温等级有严格要求,比如H级电机,其定子通常采用高温固化的加成聚合型双组分环氧树脂灌封,其固化温度超过130℃,备料及混料则需要在70~75℃环境下进行;目前市场上常规灌胶设备多为室温下操作,要么无法达到要求的高温工艺条件,要么高温操作复杂且控温不准,导致设备性能受到影响。另外,灌封材料为了提高性能或者增加一些其他特性,比如为了提高H级电机定子灌封料的导热性,通常所选用的环氧树脂及固化剂原料均预混55%的硅粉填料以增强导热效果。然而加有填料的原料在没有及时使用时,需不停搅拌以避免原料和填料分层沉积,影响使用效果,但是因为原料的粘度相对较大,即使不停搅拌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沉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胶机,能够在备料和混料时对原料加热和保温,并能使加有填料的原料能够不停的上下循环,从而避免原料和填料的沉积,使其保持混合均匀,而且设备简单,操作便捷。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灌胶机,包括机架、控制系统、设于机架上的若干备料罐、若干计量泵、若干循环阀门、混胶阀、若干测温装置和若干加热装置,所述备料罐、计量泵和循环阀门的数量相等,所述机架外壁包裹保温层。每个所述的备料罐对应一台计量泵和一个循环阀门;所述备料罐的底部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管道连接至所述计量泵的进口,计量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该备料罐的上端形成循环,并通过所述循环阀门控制;所述计量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还连接至所述混胶阀;所述混胶阀的出口连接管道并延伸至所述保温层之外,形成灌胶口。所述测温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备料罐和混胶阀上,并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加热装置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测温装置检测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运行或停止。优选地,所述备料罐上设有搅拌装置,该搅拌装置包括搅拌驱动电机和搅拌桨,搅拌桨伸入所述备料罐的容腔内,驱动电机带动搅拌桨转动。优选地,所述搅拌驱动电机上匹配有减速器。优选地,所述备料罐的底面为弧面状或圆锥状,所述搅拌桨为锚式搅拌桨。优选地,所述备料罐的出料口设有出料阀门。优选地,所述混胶阀包括阀体、若干进料阀门、混料驱动电机和灌胶阀门,所述进料阀门与所述备料罐的数量相等;所述进料阀门用于控制所述计量泵泵出的原料进入所述阀体,所述混料驱动电机用于带动阀体进行原料搅拌,所述灌胶阀门控制阀体中的混料从所述灌胶口流出;所述测温装置之一设置在所述阀体上。优选地,所述进料阀门为电气动针阀,所述灌胶阀门为电气动夹管阀,进料阀门和灌胶阀门分别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优选地,所述循环阀门为电气动球阀,并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优选地,所述测温装置为温度传感器。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备料罐的上盖,以及与备料罐管道连接真空泵。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在灌胶料备料和混料时对其进行加热并控温,备料过程中不停地使加有填料的原料上下循环,并始终保持均匀的混合。此外,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省略保温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混胶阀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原理示意图。主要部件符号说明:1:机架,2:备料罐,21:上盖,22:出料阀门,23:搅拌驱动电机,24:搅拌桨,3:计量泵,31:减速电机,4:循环阀门,5:混胶阀,51:进料阀门,52:阀体,53:混料驱动电机,54:灌胶阀门,55:灌胶口,6:测温装置,71:空气加热管,72:电加热器,81:保温铠装,82:保温棉,9:灌胶模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灌胶机,包括机架1、控制系统、设置在机架1上的两个备料罐2、两台计量泵3、两个循环阀门4、混胶阀5、三套测温装置6和三套加热装置,以及包裹机架1外壁的保温层。一个备料罐2对应一台计量泵3和一个循环阀门4。备料罐2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管道连接至计量泵3的进口,其出口一端管道连接一三通。三通的一个出口管道连接至备料罐2的上端形成循环,并通过循环阀门4控制;三通的另一个出口管道连接至混胶阀5。混胶阀5包括两个进料阀门51、阀体52、混料驱动电机53和灌胶阀门54,两个进料阀门51分别控制来自两个备料罐2的原料进入阀体52,混料驱动电机53则带动阀体52使原料得到充分搅拌。阀体52出口连接管道形成灌胶口55,灌胶阀门54靠近灌胶口55设置,并控制阀体52中的均匀混合的混料从灌胶口55流出。灌胶阀门54和灌胶口55设置在灌胶模具9上,便于准确控制灌胶量,灌胶阀门54和灌胶口55在本技术的三维附图中未示出。两个备料罐2结构相同,备料罐2的底面为弧面状或圆锥状,便于储料的排出;底面中心设有出料口,并通过一出料阀门22控制,该出料阀门22使用常规手动阀门即可。另外,可将备料罐2的上盖21密封处理,且备料罐2的上端管道连接外部真空泵,在装料完成后,将密闭的备料罐2抽真空,从而实现真空备料灌胶。该真空改造视实际情况而设,以便节约成本。备料罐2上设有由搅拌驱动电机23和搅拌桨24组成的搅拌装置,搅拌驱动电机23为低速电机或配有减速器,这样搅拌驱动电机23即可缓慢带动搅拌桨24转动,缓慢搅拌是为了避免原料混杂气泡。搅拌桨24选用锚式搅拌桨24,并且其形状与备料罐2的底面形状相匹配,这样搅拌更均匀。需要对备料罐2真空改造时,搅拌桨24与搅拌驱动电机23的连接杆与上盖21交叉处应做密封处理。计量泵3为螺杆型计量泵3,其自带一减速电机31,能够精准地驱动计量泵3,将备料罐2终端原料泵出。在不需要灌胶时,循环阀门4打开,而进料阀门51关闭,原料不停的搅拌并上下循环;在需要灌胶时,循环阀门4关闭,而进料阀门51打开,原料才会泵入混胶阀5的阀体52中混合。循环阀门4选用电气动球阀,对流量控制没有需求;进料阀门51选用电气动针阀,对流量控制精度较高;灌胶阀门54选用电气动夹管阀,精准和控制灌胶量。循环阀门4、进料阀门51和灌胶阀门54与控制系统电气连接,并受控制系统控制。三个测温装置6均为PT1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其中两个安装在两个备料罐2上,还有一个安装在混胶阀5的阀体52上。三个温度传感器电气连接控制系统,并将温度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保温层包括保温铠装81和保温棉82,保温铠装81将机架1从外部包裹住,而为了使用方便,混胶阀5设置在机架1上方并伸出保温铠装81之外,混胶阀5以及与其连接的管路使用保温棉82包裹,并将灌胶口55外露。在保温铠装81形成的容腔内分开放置两个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可选用翅片式空气加热管71;而在保温棉82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放置一个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器72。三个加热装置电气连接控制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控制系统、设于机架上的若干备料罐、若干计量泵、若干循环阀门、混胶阀、若干测温装置和若干加热装置,所述备料罐、计量泵和循环阀门的数量相等,所述机架外壁包裹保温层;/n每个所述的备料罐对应一台计量泵和一个循环阀门;所述备料罐的底部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管道连接至所述计量泵的进口,计量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该备料罐的上端形成循环,并通过所述循环阀门控制;所述计量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还连接至所述混胶阀;所述混胶阀的出口连接管道并延伸至所述保温层之外,形成灌胶口;/n所述测温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备料罐和混胶阀上,并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加热装置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测温装置检测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运行或停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控制系统、设于机架上的若干备料罐、若干计量泵、若干循环阀门、混胶阀、若干测温装置和若干加热装置,所述备料罐、计量泵和循环阀门的数量相等,所述机架外壁包裹保温层;
每个所述的备料罐对应一台计量泵和一个循环阀门;所述备料罐的底部设有出料口,该出料口管道连接至所述计量泵的进口,计量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至该备料罐的上端形成循环,并通过所述循环阀门控制;所述计量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还连接至所述混胶阀;所述混胶阀的出口连接管道并延伸至所述保温层之外,形成灌胶口;
所述测温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备料罐和混胶阀上,并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加热装置电气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测温装置检测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运行或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备料罐上设有搅拌装置,该搅拌装置包括搅拌驱动电机和搅拌桨,搅拌桨伸入所述备料罐的容腔内,驱动电机带动搅拌桨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驱动电机上匹配有减速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胶机,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培坚丁挺江宗荣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精研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