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2462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包括外壳体及叶栅组件;其中,外壳体呈中空结构,外壳体的顶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蒸汽出口接管,外壳体的底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疏水出口接管,外壳体的侧壁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且呈偏心设置的介质入口接管,且外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地凸设有多个内壁脊,相邻的两内壁脊之间形成内壁流道;叶栅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的转轴及连接于转轴且呈均匀布局的多片叶栅,每一叶栅均呈片状镂空结构。该叶栅式汽水分离器通过对疏水进行离心式高速旋转分离外加多片叶栅拦截、内壁脊拦截的多重分离机制,分离效率高达97%以上,同时结构紧凑、布置合理、易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栅式汽水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汽液两相介质分离
,尤其涉及一种叶栅式汽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汽水分离器是用来将汽液两相介质进行分离并导出的设备,其在诸多领域均具有应用,例如在核电站中,当发生严重事故时,非能动安全壳排热系统投入运行,冷却水箱内的介质温度逐渐升高并产生蒸汽,然后汽液两相流体在管路内一起向上流动,在系统管路的出口处,两相流体与冷却水箱内的水之间产生流动冲击,容易引起较大波动,而管路内的高温蒸汽也可能与管外的冷却水换热而产生水击,因此必须对管路内的汽液两相流体进行分离以保证系统安全,同时某些系统和试验也需要对分离后的汽相和液相的流量进行测量以实现对总流量的测量。现有的汽水分离器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一种为挡板型,其内部设有中心导柱,中心导柱的外围设有两条螺旋导程相同的螺旋形挡板,通过两条螺旋形挡板来实现汽水分离。然而,两条螺旋形挡板的导程较长,导致分离过程时间长,效率低下;另外,在汽水分离过程中,蒸汽经中心导柱直接升至顶部并排出,在上升过程中容易夹带冷凝水,分离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离效率高、分离效果好、结构简单、易操作的汽水分离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效率高、分离效果好、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包括外壳体及叶栅组件;其中,所述外壳体呈中空结构,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蒸汽出口接管,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疏水出口接管,所述外壳体的侧壁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且呈偏心设置的介质入口接管,且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地凸设有多个内壁脊,相邻的两所述内壁脊之间形成内壁流道;叶栅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转轴及连接于所述转轴且呈均匀布局的多片叶栅,且每一所述叶栅均呈片状镂空结构。较佳地,所述内壁脊、所述内壁流道均沿所述外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较佳地,多个所述叶栅相对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较佳地,每一所述叶栅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经向叶栅条及与之交错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纬向叶栅条,所述经向叶栅条、所述纬向叶栅条之间形成通孔。较佳地,所述经向叶栅条、所述纬向叶栅条相互垂直设置。较佳地,所述叶栅组件还包括紧固连接于所述转轴的一连接套,多个所述叶栅均固定于所述连接套。较佳地,所述叶栅的旋转方向与介质进入所述外壳体的流动方向一致,且所述叶栅的转速大于介质的流动速度。较佳地,所述外壳体包括呈圆筒状的筒身及连接于所述筒身上部的上封头、连接于所述筒身下部的下封头,所述蒸汽出口接管设于所述上封头,所述疏水出口接管设于所述下封头,所述介质入口接管设于所述筒身并与所述筒身呈偏心设置。较佳地,所述下封头呈弧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外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地凸设有多个内壁脊,相邻的两所述内壁脊之间形成内壁流道,同时具有多片叶栅,且每片叶栅均呈片状镂空结构,工作时,通过多片叶栅对介质中的疏水进行多重拦截分离,然后利用离心力将拦截的疏水甩到外壳体的内壁上并导出,极大地提高了分离效果;另外,外壳体的内侧壁上凸设的内壁脊,一方面有益于汽水介质贴壁旋转运动时实现对疏水的离心分离,另一方面有益于对叶栅分离甩出的疏水进行拦截,而内壁流道则有益于疏水快速汇集并从疏水出口接管导出。综上,本技术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通过对疏水进行离心式高速旋转分离,外加多片叶栅以及内壁脊的多重拦截,实现多重分离机制,保障分离效果,分离效率≥97%,另外,该叶栅式汽水分离器的结构紧凑、布置合理、易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叶栅式汽水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叶栅组件的正视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1中的外壳体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技术所提供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100,可适用于核电站破口测量系统中,通过该叶栅式汽水分离器100对汽液两相介质进行分离后,可分别测量分离后的汽相和液相的流量,进而实现对破口总流量的测量,但并不以此为限,其还可以用于其他相关领域。下面结合图1-图6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100,其包括外壳体110及设于其内部的叶栅组件120。其中,所述外壳体110呈中空结构,外壳体110的侧壁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且呈偏心设置的介质入口接管1300,外壳体110的底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疏水出口接管140,外壳体110的顶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蒸汽出口接管150,另外,外壳体110的内侧壁均匀地凸设有多个内壁脊1111(见图5),相邻的两个内壁脊1111之间形成内壁流道1112。如图2-4所示,叶栅组件120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110的转轴121、紧固连接于转轴121的连接套122以及连接于转轴121且呈均匀分布的多片叶栅123,且每片叶栅123均呈片状镂空结构,通过多片叶栅123的旋转对介质中的疏水实现多重拦截分离。下面结合图1-2、5-6所示,所述外壳体110包括呈圆筒状的筒身111及连接于筒身111上部并呈弧形结构的上封头112、连接于筒身111下部并呈弧形结构的下封头113,蒸汽出口接管150设于上封头112,疏水出口接管140设于下封头113,设置呈弧形结构的下封头113有利于疏水的排出,介质入口接管130设于筒身111并与筒身111呈偏心设置,以保证介质进入筒身111后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另外,内壁脊1111、内壁流道1112设于筒身111的内侧壁。如图4-5所示,本技术中的内壁脊1111与筒身11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两者也可以分别制造再固定连接,且多个内壁脊1111相间隔且均匀地设于外壳体110的内壁,每个内壁脊1111均沿外壳体110的高度方向延伸,相邻两内壁脊1111之间的空间形成内壁流道1112,因此,内壁流道1112也沿外壳体110的高度方向延伸。如图2-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中,具有六片叶栅123,六片叶栅123均焊接于连接套122并相对于转轴121呈中心对称设置。当然,叶栅123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下面参看图3-4所示,每片叶栅123均包括多个经向叶栅条1231及多个纬向叶栅条1232,多个经向叶栅条1231相间隔设置且相邻两者之间的间距相同,多个纬向叶栅条1232均匀设置并与各经向叶栅条1231相连,使每片叶栅123的外形呈矩形片状结构,且经向叶栅条1231、纬向叶栅条1232之间形成通孔,叶栅123的一径向侧边焊接于连接套122。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每片叶栅123均包括六根经向叶栅条1231及二十一根纬向叶栅条1232,经向叶栅条1231、纬向叶栅条1232相垂直设置。可理解地,经向叶栅条1231、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呈中空结构,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蒸汽出口接管,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疏水出口接管,所述外壳体的侧壁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且呈偏心设置的介质入口接管,且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地凸设有多个内壁脊,相邻的两所述内壁脊之间形成内壁流道;/n叶栅组件,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转轴及连接于所述转轴且呈均匀布局的多片叶栅,且每一所述叶栅均呈片状镂空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呈中空结构,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蒸汽出口接管,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疏水出口接管,所述外壳体的侧壁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且呈偏心设置的介质入口接管,且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均匀地凸设有多个内壁脊,相邻的两所述内壁脊之间形成内壁流道;
叶栅组件,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转轴及连接于所述转轴且呈均匀布局的多片叶栅,且每一所述叶栅均呈片状镂空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脊、所述内壁流道均沿所述外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叶栅相对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栅式汽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叶栅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经向叶栅条及与之交错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纬向叶栅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治京位召祥史香锟张淑兴
申请(专利权)人: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