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2379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基体、进球口、对接绳、安装踏板和复位弹簧,所述基体的下端开设有进球口,且进球口的内表面嵌套安装有对接绳,并且对接绳的端部与基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基体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且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外表面开设有出球口,且出球口的内表面粘接连接有固定层,所述基体的外侧开设有容置槽,且容置槽的内侧贯穿安装有连接杆,所述基体的外端内表面开设有滑槽。该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脚踩安装踏板进行施力,并配合3个复位弹簧的相对复位力,稳定的推动活动块上端的单个乒乓球沿着出球口进行自动弹出拿取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
本技术涉及乒乓球训练
,具体为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
技术介绍
乒乓球是我国较为流行的一种球类运动,其具有锻炼人们身体素质的效果,因此深受人们的推广与喜爱,而人们在进行乒乓球训练时会掉落大量的训练球,因而需要使用到捡球装置对其进行收集工作,而现有的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比如:1、现有的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结构复杂,且无法让使用者便捷的对训练球进行收集工作,操作繁琐同时使用效率不够高,进而给使用者的操作带来了不便;2、现有的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功能较为单一,只能简单的进行捡球操作,其无法让使用者便捷的进行单个取球操作,进而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捡球装置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结构复杂,且无法让使用者便捷的对训练球进行收集工作,操作繁琐同时使用效率不够高,功能较为单一,只能简单的进行捡球操作,其无法让使用者便捷的进行单个取球操作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基体、进球口、对接绳、安装踏板和复位弹簧,所述基体的下端开设有进球口,且进球口的内表面嵌套安装有对接绳,并且对接绳的端部与基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基体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且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外表面开设有出球口,且出球口的内表面粘接连接有固定层,所述基体的外侧开设有容置槽,且容置槽的内侧贯穿安装有连接杆,并且连接杆的上端螺栓安装有安装踏板,所述基体的外端内表面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并且复位弹簧的上端与连接杆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螺栓安装有活动块,且活动块与基体的内表面相连接。优选的,所述基体的下端内表面呈倾斜状结构,且基体的下表面等间距设置有3个对接绳,并且对接绳与进球口的内表面为贯穿连接。优选的,所述密封板通过连接轴与基体的上端构成转动结构,且密封板的转动范围为0-90°,并且密封板上端的出球口呈椭圆状结构。优选的,所述固定层关于出球口的中心点对称设置有4个,且4个固定层的外表面相贴合,并且固定层为弹性橡胶乳胶材质。优选的,所述连接杆通过容置槽与基体的下端内表面构成滑动结构,且连接杆的外端对称设置有3个复位弹簧,并且连接杆通过复位弹簧与滑槽的内表面构成伸缩结构。优选的,所述活动块正视呈圆弧状结构,且活动块与连接杆的下端为一体化结构,并且活动块通过连接杆与基体的下端构成滑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1.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对接绳,使用者只需通过外置把手手持该装置进行位置移动,并将其沿着乒乓球的上端通过3个对接绳处进行挤压,乒乓球则会沿着3个对接绳之间缝隙处稳定便捷的自动收集至基体的内侧,从而实现快速便捷收集的工作效果,让使用者的操作更加高效;2.设置有圆弧状的活动块,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脚踩安装踏板进行施力,进而带动相连接的圆弧状的活动块同步进行位置调节,并配合3个复位弹簧的相对复位力,稳定的推动活动块上端的单个乒乓球沿着出球口进行自动弹出拿取工作,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对接绳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密封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安装踏板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体;2、进球口;3、对接绳;4、连接轴;5、密封板;6、出球口;7、固定层;8、容置槽;9、连接杆;10、安装踏板;11、滑槽;12、复位弹簧;13、活动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基体1、进球口2、对接绳3、连接轴4、密封板5、出球口6、固定层7、容置槽8、连接杆9、安装踏板10、滑槽11、复位弹簧12和活动块13,基体1的下端开设有进球口2,且进球口2的内表面嵌套安装有对接绳3,并且对接绳3的端部与基体1的下端相连接,基体1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4,且连接轴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5,密封板5的外表面开设有出球口6,且出球口6的内表面粘接连接有固定层7,基体1的外侧开设有容置槽8,且容置槽8的内侧贯穿安装有连接杆9,并且连接杆9的上端螺栓安装有安装踏板10,基体1的外端内表面开设有滑槽11,且滑槽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2,并且复位弹簧12的上端与连接杆9的外侧相连接,连接杆9的下端螺栓安装有活动块13,且活动块13与基体1的内表面相连接。基体1的下端内表面呈倾斜状结构,且基体1的下表面等间距设置有3个对接绳3,并且对接绳3与进球口2的内表面为贯穿连接,通过等间距分布的3个弹性对接绳3,可稳定的对接触的乒乓球进行挤压,并沿着其缝隙处稳定的进行收集工作;密封板5通过连接轴4与基体1的上端构成转动结构,且密封板5的转动范围为0-90°,并且密封板5上端的出球口6呈椭圆状结构,通过可开合的密封板5,让使用者可根据需求便捷的对内部存放的乒乓球进行批量收集工作;固定层7关于出球口6的中心点对称设置有4个,且4个固定层7的外表面相贴合,并且固定层7为弹性橡胶乳胶材质,让使用者可沿着椭圆状的出球口6,通过活动块13进行单个乒乓球进行收集取放工作;连接杆9通过容置槽8与基体1的下端内表面构成滑动结构,且连接杆9的外端对称设置有3个复位弹簧12,并且连接杆9通过复位弹簧12与滑槽11的内表面构成伸缩结构,活动块13正视呈圆弧状结构,且活动块13与连接杆9的下端为一体化结构,并且活动块13通过连接杆9与基体1的下端构成滑动结构,让随着连接杆9下移的活动块13,可随之通过3个复位弹簧12的相对复位力,稳定的推动上端接触的乒乓球进行单个推出工作。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时,根据图1和图2,首先将该装置放置在需要进行工作的位置,接着使用者即可手持基体1外侧的预设把手带动其移动至所需收集的乒乓球上端,并沿着进球口2处向下与乒乓球外端接触,此时乒乓球的外端将预先接触到3个弹性对接绳3处,并对其挤压从而沿着彼此对接绳3之间的缝隙处稳定便捷的自动收集至基体1的内侧,从而实现快速便捷收集的工作效果;根据图1、图3和图4,待乒乓球收集完成后,使用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单次取球工作时,只需先向右倾斜基体1脚踩安装踏板10带动连接杆9沿着基体1的下端向下移动,此时与连接杆9相连接的圆弧状活动块13将随之向下活动,进而使得基体1内部堆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基体(1)、进球口(2)、对接绳(3)、安装踏板(10)和复位弹簧(1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的下端开设有进球口(2),且进球口(2)的内表面嵌套安装有对接绳(3),并且对接绳(3)的端部与基体(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基体(1)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4),且连接轴(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5),所述密封板(5)的外表面开设有出球口(6),且出球口(6)的内表面粘接连接有固定层(7),所述基体(1)的外侧开设有容置槽(8),且容置槽(8)的内侧贯穿安装有连接杆(9),并且连接杆(9)的上端螺栓安装有安装踏板(10),所述基体(1)的外端内表面开设有滑槽(11),且滑槽(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2),并且复位弹簧(12)的上端与连接杆(9)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连接杆(9)的下端螺栓安装有活动块(13),且活动块(13)与基体(1)的内表面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基体(1)、进球口(2)、对接绳(3)、安装踏板(10)和复位弹簧(1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的下端开设有进球口(2),且进球口(2)的内表面嵌套安装有对接绳(3),并且对接绳(3)的端部与基体(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基体(1)的上端贯穿安装有连接轴(4),且连接轴(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板(5),所述密封板(5)的外表面开设有出球口(6),且出球口(6)的内表面粘接连接有固定层(7),所述基体(1)的外侧开设有容置槽(8),且容置槽(8)的内侧贯穿安装有连接杆(9),并且连接杆(9)的上端螺栓安装有安装踏板(10),所述基体(1)的外端内表面开设有滑槽(11),且滑槽(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12),并且复位弹簧(12)的上端与连接杆(9)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连接杆(9)的下端螺栓安装有活动块(13),且活动块(13)与基体(1)的内表面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乒乓球训练用捡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的下端内表面呈倾斜状结构,且基体(1)的下表面等间距设置有3个对接绳(3),并且对接绳(3)与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冲李金凤张玉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