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引导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2252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供油喷嘴的插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燃料回旋的同时将燃料稳定地向供油管的内表面引导的供油引导件。供油引导件(20)是向连结于燃料箱的供油管主体(12)引导燃料的构件。供油引导件支承于供油口构造体(13)的内部,形成有引导前端部(33b)。在引导前端部设有开口部(35)。开口部的螺旋开口端部(36)的内表面(36a)沿着对数螺旋形成为螺旋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油引导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油引导件。
技术介绍
作为供油管构造,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将供油喷嘴插入供油口,从供油喷嘴喷出燃料,利用供油引导件限制喷出的燃料的流动而使其朝向供油管的内壁流出。具体而言,利用供油引导件将从供油喷嘴喷出的燃料以回旋的方式进行引导,使燃料朝向供油管的内壁流出。被引导至供油管的内壁的燃料在沿着供油管的内壁回旋的状态下被向燃料箱引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8944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将供油喷嘴插入到专利文献1的供油管时,根据供油喷嘴的插入条件(例如,供油喷嘴的插入方向的偏差),认为会存在无法将燃料向规定方向喷出的情况、燃料以散乱的状态触碰供油引导件的内表面的情况。因此,有可能无法利用供油引导件在使从供油喷嘴喷出的燃料回旋的状态下将燃料效率良好且稳定地向供油管的内壁引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供油喷嘴的插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燃料回旋的同时将燃料稳定地向供油管的内表面引导的供油引导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是一种供油引导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供油引导件20),其设置于供油管(例如实施方式的供油管11)的供油口(例如实施方式的供油口14),所述供油管的一端连结于燃料箱(例如实施方式的燃料箱10)、且在所述供油管的另一端具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例如实施方式的供油喷嘴26)的所述供油口,其特征在于,在该供油引导件的靠所述燃料箱侧的前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引导前端部33b)设置有开口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开口部35),该开口部具有沿着对数螺旋形成的螺旋形状的内表面(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旋开口端部36的内表面36a)。在此,通过将供油引导件中的开口部的内表面设为对数螺旋形,由此开口部的内表面形成为以与斐波那契数列对应的比率每隔90°就改变半径的螺旋状。通过开口部的内表面形成为螺旋状,由此供油引导件中的前端部的内表面也形成为螺旋状。通过将开口部形成为螺旋状,能够使从供油引导件的前端部流出的燃料在从开口部流出后立即成为回旋流。因而,能够增加流出的燃料的旋转方向上的流速,能够不受供油管的形状影响地促使燃料产生回旋流。由此,能够不受供油喷嘴相对于供油口插入的插入方向影响地,将从供油喷嘴喷出的燃料沿着前端部的内表面的螺旋形状以描画螺旋的方式引导。即,即使在供油喷嘴的插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燃料回旋的同时将燃料稳定地向供油管的内表面引导。因此,能够使从供油喷嘴喷出的燃料经由供油引导件顺畅地流向燃料箱一侧。在一例中,所述前端部是圆筒状。这样,通过将供油引导件的前端部设为圆筒状,由此,能够不受燃料从供油喷嘴喷出的喷出方向影响地使燃料碰触供油引导件的内表面。通过使燃料碰触供油引导件的内表面,由此,能够将燃料顺着螺旋形状地以描画螺旋的方式引导。由此,例如,即使在供油喷嘴的朝向偏移了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向燃料箱一侧顺畅地引导的精度。在一例中,所述前端部具有缺口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缺口部38)。这样,通过在供油引导件形成缺口部,由此,能够将沿着供油引导件的内表面描画螺旋地流动的燃料从缺口部向供油管的与缺口部对置的内壁引导。由此,能够将燃料沿着供油管的内壁呈螺旋状向燃料箱一侧引导,能够实现顺畅的燃料流直到燃料箱。在一例中,在从所述供油引导件的轴线(例如实施方式的轴线41)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开口部的引导开口面积(例如实施方式的引导开口面积S1)小于所述供油喷嘴的喷嘴开口截面积(例如实施方式的喷嘴开口截面积S2)。这样,通过使供油引导件的开口部的引导开口面积小于供油喷嘴的喷嘴开口截面积,由此,能够使从供油喷嘴喷出的燃料在供油引导件的前端部可靠地碰触供油引导件的内表面。因而,能够在供油引导件的内壁将燃料呈螺旋状引导,并使燃料从供油引导件的开口部向供油管的内壁流出。由此,能够不受燃料从供油喷嘴喷出的喷出方向影响地实现使燃料沿着供油管的内壁流到燃料箱一侧的顺畅的燃料流。在一例中,所述前端部的所述开口部具有形成为螺旋形状的螺旋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螺旋开口端部36)和利用所述缺口部形成的缺口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缺口开口端部37)。这样,由于前端部的开口部具有螺旋端部和缺口端部,因此,例如通过适当设定螺旋端部及缺口端部的大小,由此,能够按照期望来没定从螺旋端部向供油管流出的液量和从缺口端部向供油管流出的液量。因此,能够做成设计自由度较高的供油引导件。在一例中,从所述供油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螺旋端部的绕所述轴线的角度(例如实施方式的角度θ1)大于所述缺口端部的绕所述轴线的角度(例如实施方式的角度θ2)。这样,通过使螺旋端部相对于供油引导件的轴线方向的角度大于缺口端部的角度,由此,能够确保沿着螺旋形的内表面从螺旋端部流出的液量比从缺口端部向供油管流出的液量多。由此,能够容易使从供油引导件流出的燃料沿着供油管的内壁更进一步呈螺旋状流动。在一例中,所述缺口端部的端面(例如实施方式的端面38a)形成于同一平面上。这样,通过将缺口端部的端面形成于同一平面,由此,能够将缺口端部设为利用平面切断形成为圆筒的前端部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决定缺口端部的端面的形状时的设计。在一例中,所述缺口部配置于与所述供油管的第一曲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曲部12b)的外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周12e)一侧对置的位置,所述第一曲部设置于所述供油管中的所述供油引导件一侧。这样,通过与供油管的第一曲部的外周一侧对置地配置缺口部,能够使燃料从缺口部向第一曲部的外周一侧流出。在此,例如,第一曲部的外周与内周相比弯曲壁部的半径较大。因而,容易使流出到第一曲部的外周一侧的燃料沿着供油管的内壁流动。由此,能够使从供油喷嘴喷出的燃料经由供油引导件沿着供油管的内壁顺畅地流向燃料箱一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供油引导件,将供油引导件的开口部的内表面沿着对数螺旋形成为螺旋形状。由此,即使在供油喷嘴的插入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燃料回旋的同时将燃料稳定地向供油管的内表面引导。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供油管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的供油引导件的供油口构造体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油引导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油引导件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油引导件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说明将供油喷嘴配置于实施方式的供油引导件的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供油管构造;10燃料箱;11供油管;12供油管主体;12b第一曲部;12e外周;13供油口构造体;14供油口;20供油引导件;26供油喷嘴;33引导部;33b引导前端部(供油引导件的前端部);33c引导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油引导件,其设置于供油管的供油口,所述供油管的一端连结于燃料箱、且在所述供油管的另一端具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的所述供油口,其特征在于,/n在该供油引导件的靠所述燃料箱侧的前端部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具有沿着对数螺旋形成的螺旋形状的内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5 JP 2019-0569681.一种供油引导件,其设置于供油管的供油口,所述供油管的一端连结于燃料箱、且在所述供油管的另一端具有能够插入供油喷嘴的所述供油口,其特征在于,
在该供油引导件的靠所述燃料箱侧的前端部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具有沿着对数螺旋形成的螺旋形状的内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油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是圆筒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油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具有缺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油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供油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开口部的引导开口面积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健吾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