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2198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内部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与安装槽连通的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均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冷却流道左模块和冷却流道右模块,板体的一侧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出水流道系统和进水流道系统,冷却介质由所述进水流道系统分别送入上冷却流道左模块、上冷却流道右模块、下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内并各自沿S形路径流动,同步对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瓶坯模进行冷却后,由出水流道系统流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同一板体内两部分瓶坯模冷却效果不一致、冷却时间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坯模冷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瓶坯注塑机主要由注塑机和多腔的模具组合而成,主要用于生产塑料瓶坯,注塑出来的瓶坯经过进一步的吹塑成型得到塑料瓶或医疗药包等产品。瓶坯注塑成型后需对瓶坯模内的产品进行冷却。申请号为CN201910664856.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瓶坯模冷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瓶坯模的安装槽,所述板体沿其厚度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用于通冷却介质分别对瓶坯模的主体部分以及底座部分进行冷却;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流进段和流出段,冷却介质进入流进段沿S型路径正向流动,流动至流出段后沿S型路径反向流出。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上述冷却路径将板体上的各瓶坯模沿长度方向均分为两部分,冷却介质沿S型路径先后对这两部分的瓶坯模分别进行冷却,首先,这样会导致两部分冷却效果不一致,显然后被冷却的部分冷却效果大大降低;其次,流动路径长导致整体冷却的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通过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并进一步将上冷却流道系统均分为独立的上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将下冷却流道系统均分为独立的下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冷却介质分四路同时分别沿S型路径流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同一板体内两部分瓶坯模冷却效果不一致、冷却时间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表面均布有用于安装瓶坯模的安装槽,所述板体的内部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与安装槽连通的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上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所述下冷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下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所述板体的一侧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出水流道系统和进水流道系统,所述进水流道系统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首端连通,所述出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至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尾端连通;冷却介质由所述进水流道系统分别送入上冷却流道左模块、上冷却流道右模块、下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内并各自沿S形路径流动,同步对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瓶坯模进行冷却后,由出水流道系统流出。作为优选,所述进水流道系统包括主进水道以及分别与主进水道连通的上进水分流道和下进水分流道;所述上进水分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上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的首端连通,所述下进水分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下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的首端连通。作为优选,所述上进水分流道和下进水分流道沿板体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前后错位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出水流道系统包括两根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尾端连通的出水汇集流道、两组分别与所述出水汇集流道连通的出水支流道、与所述出水支流道的另一端连通的出水分流道以及与出水分流道连通的主出水道;其中一根所述出水汇集流道与上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左模块连通,另一根所述出水汇集流道与上冷却流道右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连通。作为优选,两根所述出水汇集流道分别沿板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两组出水支流道分别沿板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出水汇集流道的中段连通,出水分流道沿板体的宽度方向设置,且出水分流道和主出水道位于所述进水流道系统上方。作为优选,所述上冷却流道左模块、上冷却流道右模块、下冷却流道左模块以及下冷却流道右模块均包括沿板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分流管a和分流管b,各组所述分流管a和分流管b之间连通设置有若干个分别对应与安装槽连通的支流管。作为优选,所述分流管a上以靠近进水流道系统的位置为起点,在第四和第五根支流管之间设置有堵头a;所述分流管b上以靠近进水流道系统的位置为起点,在第八和第九根支流管之间设置有堵头b。作为优选,所述支流管与所述分流管a和分流管b垂直设置,且沿分流管a和分流管b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瓶坯模包括由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进行冷却的主体部分以及由所述下冷却流道系统进行冷却的底座部分。作为优选,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上冷却流道系统的支流管连通的螺旋流道,所述底座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下冷却流道系统的支流管连通的环形流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并进一步将上冷却流道系统均分为独立的上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将下冷却流道系统均分为独立的下冷却流道左模块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冷却介质分四路同时分别沿S型路径流动,分别对左半部分瓶坯模的主体和底座以及右半部分瓶坯模的主体和底座同步进行冷却,提高板体上各瓶坯模冷却效果和均匀性,避免两部分瓶坯模冷却效果不一致,同时缩短冷却时间;且在保证主体部分冷却效果好的同时,提高了对瓶坯模底部部分的冷却效果;(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进水流道系统,冷却介质由主进水道将同步送入上进水分流道和下进水分流道,再由上进水分流道和下进水分流道分别同步送入各自连通的冷却流道左模块和冷却流道右模块,从而实现冷却介质分四路同步输送;(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进水流道系统上方设置出水流道系统,并进一步将该出水流道系统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左右模块相对应设置左右两个分模块,可同步将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左右模块尾端出水进行汇集输出,缩短冷却循环时间,且结构紧凑,成本更低;(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堵头a和堵头b,使得冷却介质在各冷却路径内呈S型路径流动,以四个支流管为单元,使得在管径一定的情况下,能保证各点的水压足够进而保证冷却水的流速够快,提高冷却的效率(5)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进水分流道和下进水分流道之间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前后错开设置,使得在管径要求较大,而上下冷却系统间距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在满足流道开设要求的情况下将板体厚度做到最小,降低成本的同时减轻板体的质量。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冷却效果好且均匀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瓶坯注塑成型模具冷却领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内部整体管路分布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部局部管路分布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侧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瓶坯模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的表面均布有用于安装瓶坯模(2)的安装槽(11),所述板体(1)的内部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与安装槽(11)连通的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3)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上冷却流道左模块(31)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32),所述下冷却流道系统(4)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下冷却流道左模块(41)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42),所述板体(1)的一侧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出水流道系统(6)和进水流道系统(5),所述进水流道系统(5)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首端连通,所述出水流道系统(6)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尾端连通;/n冷却介质由所述进水流道系统(5)分别送入上冷却流道左模块(31)、上冷却流道右模块(32)、下冷却流道左模块(41)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42)内并各自沿S形路径流动,同步对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瓶坯模(2)进行冷却后,由出水流道系统(6)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的表面均布有用于安装瓶坯模(2)的安装槽(11),所述板体(1)的内部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与安装槽(11)连通的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3)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上冷却流道左模块(31)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32),所述下冷却流道系统(4)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分为相互独立的下冷却流道左模块(41)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42),所述板体(1)的一侧沿其厚度方向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出水流道系统(6)和进水流道系统(5),所述进水流道系统(5)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首端连通,所述出水流道系统(6)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尾端连通;
冷却介质由所述进水流道系统(5)分别送入上冷却流道左模块(31)、上冷却流道右模块(32)、下冷却流道左模块(41)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42)内并各自沿S形路径流动,同步对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的瓶坯模(2)进行冷却后,由出水流道系统(6)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流道系统(5)包括主进水道(51)以及分别与主进水道(51)连通的上进水分流道(52)和下进水分流道(53);所述上进水分流道(52)的两端分别与上冷却流道左模块(31)和上冷却流道右模块(32)的首端连通,所述下进水分流道(53)的两端分别与下冷却流道左模块(41)和下冷却流道右模块(42)的首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水分流道(52)和下进水分流道(53)沿板体(1)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前后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流道系统(6)包括两根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尾端连通的出水汇集流道(61)、两组分别与所述出水汇集流道(61)连通的出水支流道(62)、与所述出水支流道(62)的另一端连通的出水分流道(63)以及与出水分流道(63)连通的主出水道(64);其中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克涛符余朝徐金鑫王巍植沈吉肖村周凯
申请(专利权)人:德玛克长兴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