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15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包括中框、玻璃导光板、背板、反射片,中框包括外框、连接部,玻璃导光板底部外侧贴合有双面胶,双面胶底部与背板顶面贴合,双面胶内侧的玻璃导光板底部贴合有反射片,连接部内侧与玻璃导光板外侧之间设有填充间隙,填充间隙内填充有胶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双面胶填充玻璃导光板与背板之间的空隙,防止玻璃导光板端面点胶时胶水溢出到玻璃导光板下表面与反射片以及反射片与背板之间造成光学失效不良,且双面胶带可使用自动化贴附设备进行操作,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并减少了成本。通过端面点胶将玻璃导光板与模组中框贴合成一个整体,也保证了模组整体强度,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显示器模组,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产业日益发展,显示技术日新月异,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以量产规模而论,稳居平面显示器技术主流地位。近年来,大部分的移动电话、笔记型电脑、台式电脑、数位相机及投影机都以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屏。然而,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所以须在液晶显示器下方提供一个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以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其中,玻璃导光板作为背光模组的重要结构,是影响光效率的重要元件,其主要功能在于导引光线方向,以提高面板光辉度及控制亮度均匀。近年来,由于渐渐朝薄型化、尺寸化LCD演进,导致玻璃导光板厚度越来越薄。现有玻璃导光板固定主要采用如图2所示的中框压边方式和如图3所示在背板与玻璃导光板之间贴合双面胶方式,第一种方式通过在中框的连接部处设置压在玻璃导光板顶面的压边,难以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形化,整体强度较低,第二种方式反射片与玻璃导光板之间使用双面胶贴合,此贴合型双面胶需要极低得反射率,物料供应商少,成本昂贵;同时贴合后玻璃导光板入光效率变差,光能量损失大,且容易出现亮边等光学不良问题;玻璃导光板、反射片、玻璃背板三者间全贴合需要多次进行备胶、压合,工艺流程异常复杂,带来不良率很高,同时返工性差,报废成本极高,从而带来产品的竞争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用玻璃导光板固定结构,包括中框、设置于所述中框内的玻璃导光板、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背板、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反射片,所述中框一边的横截面为竖直平面内旋转90度T形,即所述中框包括外框、设置于所述外框内侧中部且向内延伸的条形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厚度小于所述外框厚度,所述背板顶面外侧与所述连接部底部贴合,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外侧贴合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底部与所述背板顶面贴合,所述双面胶内侧的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贴合有反射片,所述连接部内侧与所述玻璃导光板外侧之间设有填充间隙,所述填充间隙内填充有胶水。上述设计中双面胶填充玻璃导光板与背板之间的空隙,防止玻璃导光板端面点胶时胶水溢出到玻璃导光板下表面与反射片以及反射片与背板之间造成光学失效不良,且双面胶带可使用自动化贴附设备进行操作,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并减少了成本。通过端面点胶将玻璃导光板与模组中框贴合成一个整体,也保证了模组整体强度,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水顶面不高于所述玻璃导光板顶面。防止玻璃导光板端面点胶时胶水溢出到玻璃导光板顶面造成视效不良。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片不搭接在所述双面胶上,避免造成视效不良。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片为涂覆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反射镀膜。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面胶为3M双面胶。粘合性好,能够满足工艺要求。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水为AB胶。胶水贴合性好、环保。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双面胶填充玻璃导光板与背板之间的空隙,防止玻璃导光板端面点胶时胶水溢出到玻璃导光板下表面与反射片以及反射片与背板之间造成光学失效不良,且双面胶带可使用自动化贴附设备进行操作,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并减少了成本。通过端面点胶将玻璃导光板与模组中框贴合成一个整体,也保证了模组整体强度,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现有技术实施方案1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现有技术实施方案2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中框,2.缓冲胶垫,3.反射片,4.背板,5.玻璃导光板,6.压边,7.双面胶,8.胶水,9.外框,10.连接部,11.填充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用玻璃导光板5固定结构,包括中框1、设置于所述中框1内的玻璃导光板5、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5底部的背板4、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5底部的反射片3,所述中框1一边的横截面为竖直平面内旋转90度T形,即所述中框1包括外框9、设置于所述外框9内侧中部且向内延伸的条形连接部10,所述连接部10厚度小于所述外框9厚度,所述背板4顶面外侧与所述连接部10底部贴合,所述玻璃导光板5底部外侧贴合有双面胶7,所述双面胶7底部与所述背板4顶面贴合,所述双面胶7内侧的所述玻璃导光板5底部贴合有反射片3,所述连接部10内侧与所述玻璃导光板5外侧之间设有填充间隙11,所述填充间隙11内填充有胶水8。上述设计中双面胶7填充玻璃导光板5与背板4之间的空隙,防止玻璃导光板5端面点胶时胶水8溢出到玻璃导光板5下表面与反射片3以及反射片3与背板4之间造成光学失效不良,且双面胶7带可使用自动化贴附设备进行操作,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并减少了成本。通过端面点胶将玻璃导光板5与模组中框1贴合成一个整体,也保证了模组整体强度,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水8顶面不高于所述玻璃导光板5顶面。防止玻璃导光板5端面点胶时胶水8溢出到玻璃导光板5顶面造成视效不良。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片3不搭接在所述双面胶7上,避免造成视效不良。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片3为涂覆在所述玻璃导光板5底部的反射镀膜。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双面胶7为3M双面胶7。粘合性好,能够满足工艺要求。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胶水8为AB胶。胶水8贴合性好、环保。现有技术中采用的第一种方案主要利用中框1的连接部10设置压边6压在玻璃导光板5顶面,玻璃导光板5与背板4之间只夹有反射片3,难以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形化,仅在中框1与玻璃导光板5端部填充缓冲胶垫2,不能实现强固定,模组整体强度较差;第二种方式反射片3与玻璃导光板5之间使用双面胶7贴合,反射片3与背板4之间采用双面胶7贴合,此贴合型双面胶7需要极低得反射率,物料供应商少,成本昂贵;同时贴合后玻璃导光板5入光效率变差,光能量损失大,且容易出现亮边等光学不良问题;玻璃导光板5、反射片3、玻璃背板4三者间全贴合需要多次进行备胶、压合,工艺流程异常复杂,带来不良率很高,同时返工性差,报废成本极高,从而带来产品的竞争力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包括中框、设置于所述中框内的玻璃导光板、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背板、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一边的横截面为竖直平面内旋转90度T形,即所述中框包括外框、设置于所述外框内侧中部且向内延伸的条形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厚度小于所述外框厚度,所述背板顶面外侧与所述连接部底部贴合,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外侧贴合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底部与所述背板顶面贴合,所述双面胶内侧的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贴合有反射片,所述连接部内侧与所述玻璃导光板外侧之间设有填充间隙,所述填充间隙内填充有胶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用薄形高反光玻璃导光板结构,包括中框、设置于所述中框内的玻璃导光板、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背板、贴合在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一边的横截面为竖直平面内旋转90度T形,即所述中框包括外框、设置于所述外框内侧中部且向内延伸的条形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厚度小于所述外框厚度,所述背板顶面外侧与所述连接部底部贴合,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外侧贴合有双面胶,所述双面胶底部与所述背板顶面贴合,所述双面胶内侧的所述玻璃导光板底部贴合有反射片,所述连接部内侧与所述玻璃导光板外侧之间设有填充间隙,所述填充间隙内填充有胶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长远戴祖河曹桂玉唐炜张一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斯迪兰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