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200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涉及油田井下脱接器技术领域,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与下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上体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下体下端与抽油泵活塞连接;所述上体包括上接头和对接筒,所述上接头下端与对接筒上端螺纹连接,所述对接筒内腔上部加工有圆孔,中部加工有槽孔;下体包括中心杆、轨道滑套、扶正筒、保护套、弹簧和下接头,所述中心杆头部结构与槽孔适配,颈部直径略小于槽孔宽度,中部与对接筒内腔适配;下体上中心杆完全插入上体的对接筒内腔中并旋转90°完成对接过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保护套能防止杂物进入键槽影响滑键在键槽内的滑动,增加扶正筒可使上体在扶正筒内居中,有利于脱接器的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
本技术涉及油田井下脱接器
,具体涉及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抽油泵上常用的脱接器有卡爪式脱接器、锁块式脱接器、轨道式脱接器。自旋式脱接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轨道式脱接器,具有操作简单、抗拉强度高等特点,但现有的自旋式脱接器主要适用于Φ70、Φ83或Φ95泵,对于Φ95以上的大泵,使用时容易出现不易对接或对接后自动脱开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与下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上体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下体下端与抽油泵活塞连接;所述上体包括上接头和对接筒,所述上接头下端与对接筒上端螺纹连接,所述对接筒内腔上部加工有圆孔,中部加工有槽孔,所述圆孔内径大于槽孔长度;所述对接筒下部设有滑道槽;所述下体包括中心杆、轨道滑套、扶正筒、保护套、弹簧和下接头,所述中心杆头部结构与槽孔适配,颈部直径略小于槽孔宽度,中部与对接筒内腔适配,所述中心杆下部设有键槽,所述中心杆下端与下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轨道滑套滑动套装在中心杆下部,所述轨道滑套与键槽之间设有滑键,所述轨道滑套上端设有与滑道槽适配的螺旋键,所述螺旋键与滑道槽嵌合时可带动中心杆旋转90度;所述扶正筒内径大于对接筒外径,所述扶正筒套装在轨道滑套外侧且下端与轨道滑套上部螺纹连接;所述保护套套装在轨道滑套、中心杆和下接头外侧且通过上端的内螺纹与轨道滑套下部螺纹连接,所述保护套与下接头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套装在中心杆下部,置于轨道滑套、保护套和下接头之间的空间内。优选的,所述槽孔横截面两端为圆弧状。优选的,所述保护套上端内螺纹下方设有用于推动弹簧的内台阶座,所述内台阶座上端面与轨道滑套的下端面相接,所述弹簧位于内台阶座下方。优选的,所述扶正筒上设有连通槽。优选的,所述螺旋键有两个且结构相同,两个所述螺旋键以轨道滑套上端面中心点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对接筒上的滑动槽同样设有两个且与螺旋键一一对应。优选的,所述中心杆下部的键槽有两个且以中心杆中心轴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保护套,防止杂物进入键槽影响滑键在键槽内的滑动,有利于脱接器的对接;(2)增加保护套,防止弹簧在下井过程中受到损伤,避免了脱接器因弹簧损伤断裂而出现的自动脱开事故;(3)增加扶正筒,可使脱接器上体在扶正筒内居中,避免了上在大泵中因不居中而出现的对接失败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对接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对接筒从A-A处剖视图;图4为图1中对接筒从B-B处剖视图;图5为中心杆上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中心杆上部的主视示意图;图7为中心杆上部的右视示意图;图8为中心杆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轨道滑套的局部剖视图;图10为轨道滑套的仰视示意图。图中:1、上接头,2、对接筒,201、圆孔,202、槽孔,203、滑道槽,3、扶正筒,4、中心杆,5、轨道滑套,501、螺旋键,6、滑键,7、保护套,701、内台阶座,8、弹簧,9、下接头,10、连通槽,11、键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是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10所示,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包括上体和下体,上体与下体可拆卸连接,上体上端与抽油杆连接,下体下端与抽油泵活塞连接;上体包括上接头1和对接筒2,上接头1下端与对接筒2上端螺纹连接,对接筒2内腔上部加工有圆孔201,中部加工有横截面两端为圆弧状的槽孔202,圆孔201内径大于槽孔202长度;对接筒2下部设有滑道槽203;下体包括中心杆4、轨道滑套5、扶正筒3、保护套7、弹簧8和下接头9,中心杆4头部结构与槽孔202适配,颈部直径略小于槽孔202宽度,中部与对接筒2内腔适配,中心杆4下部设有键槽11,中心杆4下端与下接头9螺纹连接;轨道滑套5滑动套装在中心杆4下部,轨道滑套5与键槽11之间设有滑键6,轨道滑套5上端设有与滑道槽203适配的螺旋键501,螺旋键501与滑道槽203嵌合时可带动中心杆4旋转90度;扶正筒3内径大于对接筒2外径,扶正筒3套装在轨道滑套5外侧且下端与轨道滑套5上部螺纹连接,扶正筒3上设有连通槽10,连通槽10用于排除扶正筒3中的杂物;保护套7套装在轨道滑套5、中心杆4和下接头9外侧且通过上端的内螺纹与轨道滑套5下部螺纹连接,保护套7与下接头9滑动连接;弹簧8套装在中心杆4下部,置于轨道滑套5、保护套7和下接头9之间的空间内。参照图9所示,螺旋键501有两个且结构相同,两个螺旋键501以轨道滑套5上端面中心点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对接筒2上的滑动槽同样设有两个且与螺旋键501一一对应。在油井作业时,将本技术的下体连接在抽油泵的活塞上,把下体连同抽油泵一起下到设计位置,把上体连接在抽油杆上,连同抽油杆一起下入井内;在扶正筒3的扶正作用下,中心杆4头部进入对接筒2内的槽孔202中,此时中心杆4只能沿槽孔202作直线运动。中心杆4头部进入槽孔202后,对接筒2下部的滑道槽203接触轨道滑套5上的螺旋键501,由于此时轨道滑套5不能转动,螺旋键501不能转入滑道槽203中与之嵌合。对接筒2继续下行推动轨道滑套5向下压缩弹簧8,当中心杆4头部进入对接筒2内的圆孔201中时,中心杆4与对接筒2可相对转动;在压缩弹簧8的作用下,轨道滑套5上的螺旋键501转入滑道槽203与之嵌合,同时轨道滑套5带动中心杆4转动90°,本技术上、下体自动相对转动并连接在一起。当需要上、下体分开时,只需通过抽油杆上提本技术,当本技术遇到内径更小的泵口时,扶正筒3被挡住;继续上提,轨道滑套5上的螺旋键501从滑道槽203中退出,带动中心杆4反向转动90°,中心杆4从对接筒2中脱离,上、下体分开。轨道滑套5下方的保护套7能防止杂物进入键槽11影响滑键6在键槽11内的滑动,有利于脱接器的对接;同时可以防止弹簧8在下井过程中受到损伤,避免了脱接器因弹簧8损伤断裂而出现的自动脱开事故。实施例二作为本技术的一项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改变了保护套7的内部结构。参照图1所示,保护套7上端内螺纹下方设有用于推动弹簧8的内台阶座701,内台阶座701上端面与轨道滑套5的下端面相接,弹簧8位于内台阶座701下方。设有内台阶座701的保护套7与中心杆4和下接头9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空腔,可以更好的放止杂物进入键槽11中。实施例三作为本技术的一项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中心杆4下部增加了一个键槽11;中心杆4下部的键槽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与下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上体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下体下端与抽油泵活塞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体包括上接头和对接筒,所述上接头下端与对接筒上端螺纹连接,所述对接筒内腔上部加工有圆孔,中部加工有槽孔,所述圆孔内径大于槽孔长度;所述对接筒下部设有滑道槽;/n所述下体包括中心杆、轨道滑套、扶正筒、保护套、弹簧和下接头,所述中心杆头部结构与槽孔适配,颈部直径略小于槽孔宽度,中部与对接筒内腔适配,所述中心杆下部设有键槽,所述中心杆下端与下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轨道滑套滑动套装在中心杆下部,所述轨道滑套与键槽之间设有滑键,所述轨道滑套上端设有与滑道槽适配的螺旋键,所述螺旋键与滑道槽嵌合时可带动中心杆旋转90度;所述扶正筒内径大于对接筒外径,所述扶正筒套装在轨道滑套外侧且下端与轨道滑套上部螺纹连接;所述保护套套装在轨道滑套、中心杆和下接头外侧且通过上端的内螺纹与轨道滑套下部螺纹连接,所述保护套与下接头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套装在中心杆下部,置于轨道滑套、保护套和下接头之间的空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井大泵用的自旋式脱接器,包括上体和下体,所述上体与下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上体上端与抽油杆连接,所述下体下端与抽油泵活塞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体包括上接头和对接筒,所述上接头下端与对接筒上端螺纹连接,所述对接筒内腔上部加工有圆孔,中部加工有槽孔,所述圆孔内径大于槽孔长度;所述对接筒下部设有滑道槽;
所述下体包括中心杆、轨道滑套、扶正筒、保护套、弹簧和下接头,所述中心杆头部结构与槽孔适配,颈部直径略小于槽孔宽度,中部与对接筒内腔适配,所述中心杆下部设有键槽,所述中心杆下端与下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轨道滑套滑动套装在中心杆下部,所述轨道滑套与键槽之间设有滑键,所述轨道滑套上端设有与滑道槽适配的螺旋键,所述螺旋键与滑道槽嵌合时可带动中心杆旋转90度;所述扶正筒内径大于对接筒外径,所述扶正筒套装在轨道滑套外侧且下端与轨道滑套上部螺纹连接;所述保护套套装在轨道滑套、中心杆和下接头外侧且通过上端的内螺纹与轨道滑套下部螺纹连接,所述保护套与下接头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套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亚鸿
申请(专利权)人:东营市靖驰石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