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027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施工安全性能且提高施工效率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包括电梯井,该在电梯井的施工作业层的门洞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在施工作业层以下的每一层的门洞位置均铺设有与电梯井内壁配合的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在施工作业层的门洞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在施工作业层以下的每一层的门洞位置均铺设有与电梯井内壁配合的保护装置,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吊装作业平台架到需要的位置,无需搭建脚手架;保护装置可以直接铺设至施工作业一下的每一层,比起现有技术更加安全,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施工安全性能且提高施工效率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电梯井道施工及防护的方式是使用碗扣式脚手架搭设作为主框架,然后钢管脚手架顶部安装木方,然后铺设胶合模板为施工工人提供操作面及水平安全防护保障,其主要构件采用钢管、扣件、模板、木方组成,构造原理通过作业人员按照传统钢管脚手架的搭设方法进行由底到顶的搭设(钢管通过扣件连接形成主要框架),为了满足电梯井道水平之间的安全防护采用模板加方木根据水平洞口大小进行裁制,按照电梯井道洞口水平方向固定在钢管脚手架主框架上满足安全防护要求。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有:1、钢管脚手架竖向支撑,架体越高,底部钢管所承受的荷载越大,荷载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对底部钢管进行变形破坏,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2、钢管、扣件均属金属性材料,电梯井施工部位为潮湿区域,造成钢管扣件的腐蚀性较大,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3、方木、模板均属易燃、易腐型材料,存在火灾隐患,同时方木、模板的腐烂易造成水平防护结构破坏,存在安全隐患。4、现场使用的方木、模板的裁切存在扬尘的污染。5、安拆不方便,需要全部使用小构件安装、拆除之后进行转运,使得施工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施工安全性能且提高施工效率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包括电梯井,在该电梯井的施工作业层的门洞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还包括镜像对称的左部分和右部分,且左部分和右部分通过合页铰接在一起;展开时,所述的左部分的左边和后边以及右部分的右边和后边均与电梯井内壁抵靠配合;所述的左部分的前边与门洞位置对应处以及右部分的前边与门洞位置对应处均向门洞突出形成门洞支撑块。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的作业平台架包括两组平行且连接在一起的三角支撑架,两组所述的三角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与门洞的宽度适配;每一组三角支撑架包括依次闭合连接的横杆、竖杆以及斜杆,形成直角三角形。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两个所述的横杆与斜杆的连接处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两个所述的横杆与竖杆的连接处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两个所述的竖杆与斜杆的连接处通过第三连接杆连接;在两个所述的竖杆与斜杆的连接处设置有与门洞地面抵靠支撑的斜支撑脚和与电梯井内壁抵靠支撑的竖向支撑脚。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向两端延伸与电梯井的宽度适配,且通过与横杆平行的第四连接杆连接,形成翼板。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同一组所述的三角支撑架的竖杆的中部与斜杆的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一肋杆,在两根所述的斜杆的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肋杆,在两根所述的竖杆的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三肋杆。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所述的横杆上设置有方便吊装的吊耳。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均包括骨架和安装在该骨架上的网片。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的骨架采用方管焊接而成。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所述的作业平台架采用12号槽钢焊接而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在施工作业层的门洞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在施工作业层以下的每一层的门洞位置均铺设有与电梯井内壁配合的保护装置,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吊装作业平台架到需要的位置,无需搭建脚手架;保护装置可以直接铺设至施工作业一下的每一层,比起现有技术更加安全,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分层进行搭设保护装置,减少水平防护架的集中受力;采用方管加网片加工制作减少传统耗材的使用、并且可多次周转使用;工厂集中加工制作减少可有效的控制节能减排、符合绿色施工要求;从材料原材上使用阻燃材料,用网片取代木板可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保护装置利用合页功能进行折叠,搬运移动便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的支撑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的防护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电梯井,3-门洞,4-横杆,5-竖杆,6-斜杆,7-第一肋杆,8-竖向支撑脚,9-斜支撑脚,10-吊耳,11-保护装置,12-第二连接杆,13-第三肋杆,14-第三连接杆,15-第一连接杆,16-第二肋杆,17-骨架,18-网片,19-合页,20-门洞支撑块,21-第四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包括电梯井1,在该电梯井1的施工作业层的门洞3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还包括镜像对称的左部分和右部分,且左部分和右部分通过合页19铰接在一起;展开时,所述的左部分的左边和后边以及右部分的右边和后边均与电梯井1内壁抵靠配合;所述的左部分的前边与门洞3位置对应处以及右部分的前边与门洞3位置对应处均向门洞3突出形成门洞支撑块20。这样设计以后,整个保护装置11在转运的时候可以沿着合页19折叠收拢,相当方便。门洞支撑块20可以支撑在门洞3位置,所述的左部分的左边和后边以及右部分的右边和后边均与电梯井1内壁抵靠配合,支撑相当稳定。本技术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在施工作业层的门洞3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在施工作业层以下的每一层的门洞3位置均铺设有与电梯井1内壁配合的保护装置11,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吊装作业平台架到需要的位置,无需搭建脚手架;保护装置11可以直接铺设至施工作业一下的每一层,比起现有技术更加安全,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分层进行搭设保护装置11,减少水平防护架的集中受力。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保护效果,所述的保护装置11与水平面成30°左右的角度,使得上方下坠物掉落到保护装置11后可以方便地从门洞3滚出。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本技术,所述的作业平台架包括两组平行且连接在一起的三角支撑架,两组所述的三角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与门洞3的宽度适配;每一组三角支撑架包括依次闭合连接的横杆4、竖杆5以及斜杆6,形成直角三角形。这样设计以后,可以通过三角形的稳定性,提高整个作业平台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安全性能。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井(1),在该电梯井(1)的施工作业层的门洞(3)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还包括镜像对称的左部分和右部分,且左部分和右部分通过合页(19)铰接在一起;展开时,所述的左部分的左边和后边以及右部分的右边和后边均与电梯井(1)内壁抵靠配合;所述的左部分的前边与门洞(3)位置对应处以及右部分的前边与门洞(3)位置对应处均向门洞(3)突出形成门洞支撑块(20)。/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井(1),在该电梯井(1)的施工作业层的门洞(3)处搭设有作业平台架;还包括镜像对称的左部分和右部分,且左部分和右部分通过合页(19)铰接在一起;展开时,所述的左部分的左边和后边以及右部分的右边和后边均与电梯井(1)内壁抵靠配合;所述的左部分的前边与门洞(3)位置对应处以及右部分的前边与门洞(3)位置对应处均向门洞(3)突出形成门洞支撑块(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作业平台架包括两组平行且连接在一起的三角支撑架,两组所述的三角支撑架之间的距离与门洞(3)的宽度适配;每一组三角支撑架包括依次闭合连接的横杆(4)、竖杆(5)以及斜杆(6),形成直角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井作业支撑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横杆(4)与斜杆(6)的连接处通过第一连接杆(15)连接,两个所述的横杆(4)与竖杆(5)的连接处通过第二连接杆(12)连接,两个所述的竖杆(5)与斜杆(6)的连接处通过第三连接杆(14)连接;在两个所述的竖杆(5)与斜杆(6)的连接处设置有与门洞(3)地面抵靠支撑的斜支撑脚(9)和与电梯井(1)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小军邓培初胡跃军张振广侯明艺酒建军刘博韩跃武汪贺鹏王嘉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