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黄褐假单胞菌K3和摩氏假单胞菌K17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392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黄褐假单胞菌K3和摩氏假单胞菌K17及其应用。该菌株都是从稀土浸矿场地土壤中富集筛选而来,分别归属于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和摩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sselii),均已于2019年12月16日移送至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对应的保藏编号分别为CCTCC NO:M 20191055和CCTCC NO:M 20191056。这两株菌株均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能在好氧条件下快速脱除稀土浸矿场地淋出液(初始氨氮浓度≤300mg/L)中的氨氮,脱氮率在90%以上,且亚硝酸氮和硝酸氮的积累量小于6mg/L,处理后的淋出液中氨氮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该菌株的发现为稀土浸矿场地淋出液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微生物脱氮处理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黄褐假单胞菌K3和摩氏假单胞菌K17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及矿山污水治理
,具体涉及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黄褐假单胞菌K3和摩氏假单胞菌K17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此类稀土矿中中、重稀土含量较高,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竞争优势。我国南方七省都曾先后发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并已经进行了开采利用,开采工艺也从池浸发展到堆浸再到目前的原地浸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工艺使用最为广泛的浸取剂是硫酸铵,利用硫酸铵浸取稀土后会导致大量铵盐残留在稀土浸矿场地,对矿场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必须进行处理。目前常见的治理方法为人工注入液淋洗,然后收集淋出液(也包括自然雨水冲洗的淋出液)集中处理。国家规定的氨氮一级排放标准为15mg/L。相对于其它行业的氨氮废水,稀土浸矿场地淋出液具有以下特征:①高氨氮浓度(主要含硫酸铵);②低C/N;③具有一定盐度(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及少量铝、铁、硅、钙、铅等金属离子);④pH低于7,偏酸性。与其他氨氮废水相比,稀土浸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两株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株K3归属于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已于2019年12月16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1055;另外一株K17归属于摩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mosselii),已于2019年12月16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9105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两株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株K3归属于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fulva),已于2019年12月16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91055;另外一株K17归属于摩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mosselii),已于2019年12月16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91056。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株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在含氨氮废水微生物脱氮方面的应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氨氮废水具体为稀土浸矿场地淋出液,其氨氮含量不超过300mg/L。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时首先将至少一株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活化,然后制成种子液,最后将单一或复合种子液接种到含氨氮废水中培养,进行微生物脱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菌株活化过程如下:将稀土浸矿场地土壤土著高效脱氮菌株K3或K17接种至脱氮固体培养基中倒置平板培养即可,培养温度:28-30℃,培养时间:12-36h,所述脱氮固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春桥胡锦刚池汝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