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9084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3
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包含固定座、第一定位件及扭力件,该固定座具有一定位槽,且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定位件及该扭力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扭力件的一侧与该第一定位件结合,另一侧与该导链装置结合;其中,该第一定位件可沿着一轴线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第一定位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定位件卡合于该固定座的该定位槽中;当该第一定位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定位件脱离该定位槽,并可以该轴线相对该固定座旋转,以改变该扭力件施加于该导链装置上的扭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
本专利技术与自行车后变速器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自行车的后变速器是利用移动导链装置,进而改变链条与齿盘的相对位置,而自行车车架上通常设置有多个齿盘,每个齿盘具有不同的尺寸大小与齿数,藉由将链条从多个齿盘中的一个选择性地移动至另一个以改变自行车的速率,达到变换档位的效果,使骑乘者在不同路况中,可以因应路况变速,而轻松骑乘,但当自行车经长久使用后,其链条不免因张力疲乏而有链条伸长或是变松的现象,或是当骑乘者遇到路况不佳时,因为碰撞或震动使得导链装置晃动,进而使得链条张力不足,当链条的张力不足时,会影响到链条与齿盘间的啮合度,或是产生掉链的现象,故习用后变速器的设计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可调整自行车链条的张力。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包括有一固定座、一第一定位件及一扭力件,该固定座一部分连接至一车架,另一部分连接至一导链装置,该固定座具有一定位槽,且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定位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扭力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扭力件的一侧与该第一定位件结合,另一侧与该导链装置结合;其中,该第一定位件可沿着一轴线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第一定位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定位件卡合于该固定座的该定位槽中;当该第一定位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定位件脱离该定位槽,并可以该轴线相对该固定座旋转,并带动该扭力件,以改变该扭力件施加于该导链装置上的扭力。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当该第一定位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可以该轴线相对该固定座旋转,以改变该扭力件施加于该导链装置上的扭力,进而移动导链装置的位置,并改变导链装置上的链条的张力,使其张紧或放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的示意图。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图4A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剖视图。图4C为第一定位件于第二位置的剖视图。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图6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的示意图,其中安装座1连接至车架2,该车架2上设置有多个齿盘3,且该安装座1的通过一连动杆组4连接至一导链装置5,以调整该导链装置5相对于该齿盘3的位置,该导炼装置5用以引导链条6在齿盘3上的不同接合位置之间移动,例如:带动链条6从多个齿盘3中的一个选择性地移动至另一个。其中该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张力调整装置7,请再参图2至图4,该张力调整装置7包含有一固定座10、一第一定位件20及一扭力件30,该固定座10一部分通过该连动杆组4连接至该车架2,另一部分则连接至导链装置5,于本实施例中,该导链装置5包含链轮40、张力臂50以及第二定位件60,该链轮40可转动的设置于该张力臂50上,并连接自行车的链条6,该第二定位件60结合于该张力臂50上,并与该张力臂50同动,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定位件60是可拆离的结合于该张力臂50上,且该第二定位件60与该张力臂50的穿孔具有可互相配合的平面502,藉此该第二定位件60可卡合于该张力臂50上的穿孔,而与张力臂50同动,但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定位件60与该张力臂50也可以其他方式结合来达成第二定位件60与张力臂50同动的功效,而不以上述为限。另外,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定位件60具有一限位槽602,该固定座10具有一限位孔102,用以供一限位销穿过该限位孔102并伸入该限位槽602中,以限制该固定座10与该第二定位件60的相对位置,特别是第二定位件60相对于固定座10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槽602呈环状,并围绕着第二定位件60的外周而形成,所述限位孔102的数量包括有二个,分别位于固定座10的两相对位置处,并可分别通过一限位销进行限位,藉此,可将第二定位件60定位于固定座10中,且使得该导链装置5与该第二定位件60同动,并且可相对该固定座10枢转。该固定座10具有一定位槽104且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108,该第一定位件20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8中,且,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件20的外周可形成有多角结构,该多角结构用以抵靠于该定位槽104的槽壁,以与该定位槽104相卡合,致使第一定位件20无法相对于固定座10转动,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件20的多角结构及该定位槽104的槽孔形状为相匹配的八角形,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件20的多角结构及该定位槽104也可以是其他多角形,或其他可互相卡合的结构。另外,更进一步地,该固定座10具有一穿孔110连通该容置空间108,该第一定位件20具有一调整部202,该调整部202可穿设于该穿孔110中,本实施例中的调整部202是六边形孔,于其他实施例中,调整部202也可以是一字凹槽、十字凹槽等,可供使用者使用相应的手工具进行调整,以旋转该第一定位件20,或是调整部202也可为一调整杆,可供使用者直接扳动或是转动该调整杆,以进行调整。优选地,该第一定位件20具有一第一筒身204,该第一筒身204系沿着该轴线延伸形成,且自该穿孔穿出,且该第一筒身204具有该调整部202。该扭力件30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8中,该扭力件30的一侧与该第一定位件20结合,另一侧与该导链装置5结合;于本实施例中,该扭力件30为一扭力弹簧,该扭力弹簧一端结合于该第一定位件20上的一第一定位孔206,另一端结合于该导链装置5的第二定位件60上的一第二定位孔604,于其他实施例中,不排除该扭力件30为其他可提供扭力的构件,例如涡卷弹簧、动力弹簧等;另外,也不排除该扭力件30以其他结合方式与该第一定位件20及该导链装置5结合,例如扭力件30的两端可分别卡合或连接于第一定位件20与导炼装置5上的卡槽、凸柱、连接扣等,但不以此为限。于一实施例中,该张力调整装置7可进一步包含有一连接杆70,该连接杆70系沿着该轴线设置,且一端穿入该固定座10的该容置空间108中,并穿过该第二定位件60后与该第一定位件20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件20朝向该第二定位件60的一侧设有一螺孔208,该连接杆70具有一螺纹段702与该螺孔208相螺接,该第二定位件60具有一第二筒身606,该第二筒身606外部套设有该扭力件30,内部穿设有该连接杆70,该扭力件30套设于该连接杆70及该第二筒身606上,可使得该扭力件30更稳固的设置于该固定座10中。再参图4A至图6,该第一定位件20可沿着一轴线于一第一位置P1以及一第二位置P2之间移动,当该第一定位件20位于该第一位置P1时,该第一定位件20卡合于该固定座10的该定位槽104中;当该第一定位件20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包含有:/n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一部分连接至一车架,另一部分连接至一导链装置,所述固定座具有一定位槽,且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n一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n一扭力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扭力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定位件结合,另一侧与所述导链装置结合;/n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可沿着一轴线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件卡合于所述固定座的所述定位槽中;当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件脱离所述定位槽,并可以所述轴线相对所述固定座旋转,并带动所述扭力件,以改变所述扭力件施加于所述导链装置上的扭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包含有:
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一部分连接至一车架,另一部分连接至一导链装置,所述固定座具有一定位槽,且其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一扭力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扭力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定位件结合,另一侧与所述导链装置结合;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可沿着一轴线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件卡合于所述固定座的所述定位槽中;当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定位件脱离所述定位槽,并可以所述轴线相对所述固定座旋转,并带动所述扭力件,以改变所述扭力件施加于所述导链装置上的扭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的外周形成有多角结构,所述多角结构用以抵靠于所述定位槽的槽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其中所述扭力件为一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一端结合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上的一第一定位孔,另一端结合于所述导链装置上的一第二定位孔。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自行车后变速器的张力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导链装置包含一张力臂以及一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结合于所述张力臂上,并与所述张力臂同动;所述扭力件的另一侧系结合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佶庆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