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8967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包括壳体、主动轮、转轴、支撑杆、转动电机、驱动电机、齿轮副、升降电机、驱动齿轮、从动齿轮、支撑臂、升降臂、平台、辅助轮和控制器。壳体一侧安装转动电机,转动电机和支撑杆转动连接,转轴和支撑杆转动连接,并穿过支撑杆,转轴两边有主动轮,转轴和支撑杆上的驱动电机通过齿轮副连接,使得主动轮可以移动和转动;壳体另一侧安装升降电机、支撑臂,升降电机和支撑臂之间用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从而转的转动升降电机可以控制支撑臂转动而带动支撑臂上的升降臂,从而抬升和升降臂相连的平台,解决现有机器人只能简单地搬运货物不能升降高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物流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物流运输前,通常需要将货物先储存在仓库中,而在物流仓库中,对一些货物的调配和搬运,需要用到物流运输机器人。现有的物流运输机器人只能简单地搬运货物,不能升降高度,但是储存货物的货架一般都比较高,当操作工人站在高处货架取货时,就需要下到地面,放到机器人上然后再上去取货,这样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机器人只能简单地搬运货物不能升降高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包括壳体、主动轮、转轴、支撑杆、转动电机、驱动电机、齿轮副、升降电机、驱动齿轮、从动齿轮、支撑臂、升降臂、平台、辅助轮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杆具有第三凹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转动电机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转动电机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杆,所述主动轮的数量有两个,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两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杆一侧,所述齿轮副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升降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支撑臂的数量有两个,所述支撑臂具有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位于所述支撑臂一端,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两个所述支撑臂相对放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升降电机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转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驱动齿轮和另一个转动齿轮啮合,所述升降臂的数量有两个,所述升降臂分别与所述支撑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壳体一侧,所述平台与所述升降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升降臂远离所述支撑臂一侧,所述辅助轮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主动轮一侧,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还包括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和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四周。其中,所述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两个所述升降臂固定连接,并位于两个所述升降臂之间。其中,所述平台具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位于所述平台远离所述壳体一侧。其中,所述升降臂包括升降臂本体和辅助杆,所述升降臂本体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辅助杆一端与所述升降臂本体转动连接,所述辅助杆另一端与所述平台滑动连接。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平台一侧。其中,所述支撑臂包括支撑臂本体、加强杆、滑块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滑块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加强杆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臂本体和所述滑块转动连接。本技术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使得所述支撑杆可以跟随所述转动电机转动,所述转轴两端有主动轮,使得主动轮可以相对所述支撑杆转动,并且可以跟随所述转动电机转动而改变前进方向,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齿轮副驱动转轴,从而驱动主动轮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移动和转向的功能;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转动齿轮啮合,并通过从动齿轮与另一个所述转动齿轮啮合,使得升降电机转动时,可以通过所述主驱动齿轮、转动齿轮驱动一边的所述支撑臂转动,通过所述驱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和另一个所述转动齿轮驱动另一边支撑臂转动,从而带动与支撑臂转动连接的升降臂运动,而抬升与所述升降臂固定连接的平台,所述控制器控制升降臂上升的高度,以便于工作人员在不同高度的层架上取放货物,从而解决现有机器人只能简单地搬运货物不能升降高度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的局部图。1-壳体、2-主动轮、3-转轴、4-支撑杆、5-转动电机、6-驱动电机、7-齿轮副、8-升降电机、9-驱动齿轮、10-从动齿轮、11-支撑臂、12-升降臂、13-平台、14-辅助轮、15-控制器、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41-第三凹槽、111-转动齿轮、131-防滑层、16-第一弹簧、121-升降臂本体、122-辅助杆、17-距离传感器、103-第二弹簧、112-支撑臂本体、113-加强杆、114-滑块、115-第三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包括壳体1、主动轮2、转轴3、支撑杆4、转动电机5、驱动电机6、齿轮副7、升降电机8、驱动齿轮9、从动齿轮10、支撑臂11、升降臂12、平台13、辅助轮14和控制器15,所述壳体1具有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所述第一凹槽101位于所述壳体1远离所述第二凹槽102的一侧,所述转动电机5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01内,所述支撑杆4具有第三凹槽41,所述支撑杆4与所述转动电机5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转动电机5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侧,所述转轴3与所述支撑杆4转动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杆4,所述主动轮2的数量有两个,所述主动轮2与所述转轴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3的两侧,所述驱动电机6与所述支撑杆4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杆4一侧,所述齿轮副7与所述驱动电机6和所述转轴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凹槽41内,所述升降电机8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02内,所述支撑臂11的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壳体、主动轮、转轴、支撑杆、转动电机、驱动电机、齿轮副、升降电机、驱动齿轮、从动齿轮、支撑臂、升降臂、平台、辅助轮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杆具有第三凹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转动电机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转动电机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杆,所述主动轮的数量有两个,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两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杆一侧,所述齿轮副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升降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支撑臂的数量有两个,所述支撑臂具有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位于所述支撑臂一端,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两个所述支撑臂相对放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升降电机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转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驱动齿轮和另一个转动齿轮啮合,所述升降臂的数量有两个,所述升降臂分别与所述支撑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壳体一侧,所述平台与所述升降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升降臂远离所述支撑臂一侧,所述辅助轮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主动轮一侧,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智能机器人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主动轮、转轴、支撑杆、转动电机、驱动电机、齿轮副、升降电机、驱动齿轮、从动齿轮、支撑臂、升降臂、平台、辅助轮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支撑杆具有第三凹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转动电机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转动电机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并穿过所述支撑杆,所述主动轮的数量有两个,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两侧,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杆一侧,所述齿轮副与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升降电机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支撑臂的数量有两个,所述支撑臂具有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位于所述支撑臂一端,所述转动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两个所述支撑臂相对放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升降电机转动连接,并与所述转动齿轮啮合,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并与所述驱动齿轮和另一个转动齿轮啮合,所述升降臂的数量有两个,所述升降臂分别与所述支撑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臂远离所述壳体一侧,所述平台与所述升降臂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升降臂远离所述支撑臂一侧,所述辅助轮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主动轮一侧,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壳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吉谭晓梅葛国秋钱雅楠陈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