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82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抑菌层、第一防水层、第一耐磨层、超强耐磨尼龙纤维、竹炭纤维、抗静电层、第二防水层和第二耐磨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通过由多根丙纶纤维螺旋缠绕构成的芯纱层构成的面料本体,使得面料强度高且耐磨损耐腐蚀,通过镀银纤维和锦纶纤维相互螺旋捻合而成的抑菌层,提高面料强度的同时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效果,通过TPU防水透气膜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构成的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提高面料两侧的防水性能,提高面料整体的防水效果,通过超强耐磨尼龙纤维与竹炭纤维混纺而成的第一耐磨层和第二耐磨层,提高面料两侧的耐磨强度,提高面料的使用寿命,提高面料的使用范围,强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化纤面料,具体是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属于化纤面料应用

技术介绍
化学纤维织物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衣料,种类较多。这里主要是指由化学纤维加工成的纯纺、混纺或交织物,也就是说由纯化纤织成的织物,不包括与天然纤维间的混纺、交织物,化纤织物的特性由织成它的化学纤维本身的特性决定。目前现有的化纤面料由于防水能力较差,容易在水的作用下浸湿整个面料,从而降低化纤面料的使用寿命,且化纤面料不耐拉伸,容易在用力拉扯的作用下,导致面料的损坏,且一般的化纤面料单一,不具备抗菌防静电功能,面料的使用寿命较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的一侧复合有抑菌层,所述抑菌层的一侧复合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一侧复合有第一耐磨层,所述面料本体的另一侧复合有抗静电层,所述抗静电层的一侧复合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一侧复合有第二耐磨层。优选的,所述抑菌层为镀银纤维和锦纶纤维相互螺旋捻合而成。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分别为TPU防水透气膜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优选的,所述抗静电层为涤纶纱线和导电纱混纺而成,所述涤纶纱线和导电纱十字交织分布在抗静电层的内部。优选的,所述第一耐磨层和第二耐磨层均为超强耐磨尼龙纤维与竹炭纤维混纺而成,且所述超强耐磨尼龙纤维与竹炭纤维混纺呈十字交织分布在第一耐磨层和第二耐磨层的内部。优选的,所述面料本体为多根丙纶纤维螺旋缠绕构成的芯纱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由多根丙纶纤维螺旋缠绕构成的芯纱层构成的面料本体,使得面料强度高且耐磨损耐腐蚀,通过镀银纤维和锦纶纤维相互螺旋捻合而成的抑菌层,提高面料强度的同时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效果,通过TPU防水透气膜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构成的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提高面料两侧的防水性能,提高面料整体的防水效果。2、通过超强耐磨尼龙纤维与竹炭纤维混纺而成的第一耐磨层和第二耐磨层,提高面料两侧的耐磨强度,提高面料的使用寿命,通过涤纶纱线和导电纱混纺而成的抗静电层,使面料具有防静电的效果,提高面料的使用范围,强度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面料本体,2、抑菌层,3、第一防水层,4、第一耐磨层,401、超强耐磨尼龙纤维,402、竹炭纤维,5、抗静电层,6、第二防水层,7、第二耐磨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所述面料本体1的一侧复合有抑菌层2,所述抑菌层2的一侧复合有第一防水层3,所述第一防水层3的一侧复合有第一耐磨层4,所述面料本体1的另一侧复合有抗静电层5,所述抗静电层5的一侧复合有第二防水层6,所述第二防水层6的一侧复合有第二耐磨层7。所述抑菌层2为镀银纤维和锦纶纤维相互螺旋捻合而成,结构更加合理;所述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6分别为TPU防水透气膜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结构更加合理;所述抗静电层5为涤纶纱线和导电纱混纺而成,所述涤纶纱线和导电纱十字交织分布在抗静电层5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所述第一耐磨层4和第二耐磨层7均为超强耐磨尼龙纤维401与竹炭纤维402混纺而成,且所述超强耐磨尼龙纤维401与竹炭纤维402混纺呈十字交织分布在第一耐磨层4和第二耐磨层7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所述面料本体1为多根丙纶纤维螺旋缠绕构成的芯纱层,结构更加合理。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由多根丙纶纤维螺旋缠绕构成的芯纱层构成的面料本体1,使得面料强度高且耐磨损耐腐蚀,通过镀银纤维和锦纶纤维相互螺旋捻合而成的抑菌层2,提高面料强度的同时提高面料的抗菌抑菌效果,通过TPU防水透气膜和热塑型聚氨酯薄膜构成的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6,提高面料两侧的防水性能,提高面料整体的防水效果,通过超强耐磨尼龙纤维401与竹炭纤维402混纺而成的第一耐磨层4和第二耐磨层7,提高面料两侧的耐磨强度,提高面料的使用寿命,通过涤纶纱线和导电纱混纺而成的抗静电层5,使面料具有防静电的效果,提高面料的使用范围,强度更高。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本体(1),所述面料本体(1)的一侧复合有抑菌层(2),所述抑菌层(2)的一侧复合有第一防水层(3),所述第一防水层(3)的一侧复合有第一耐磨层(4),所述面料本体(1)的另一侧复合有抗静电层(5),所述抗静电层(5)的一侧复合有第二防水层(6),所述第二防水层(6)的一侧复合有第二耐磨层(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本体(1),所述面料本体(1)的一侧复合有抑菌层(2),所述抑菌层(2)的一侧复合有第一防水层(3),所述第一防水层(3)的一侧复合有第一耐磨层(4),所述面料本体(1)的另一侧复合有抗静电层(5),所述抗静电层(5)的一侧复合有第二防水层(6),所述第二防水层(6)的一侧复合有第二耐磨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抑菌层(2)为镀银纤维和锦纶纤维相互螺旋捻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混纺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6)分别为TPU防水透气膜和热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超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旭云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