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海维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地台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81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地台板,其包括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第一金属板上冲压形成有多个长条状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沿前后方向分布;第二金属板设置在第一金属板的下端,第一凸起的下端面贴合于第二金属板的上端面,第二金属板的边缘与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采用较薄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制成,第一金属板上端向下冲压形成多个长条状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填充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间隙,既能够提高地台板的强度,提高承载的重量,又能减轻整体的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地台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地台板。
技术介绍
地台板是用以承载物料或产品的支撑结构。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食品、医药、服装等行业。目前,较常见的是木质板和塑料板,木质板的弊端是:下雨天易吸潮、发霉,要熏蒸才能再次使用,木质板容易受到虫害,需要经过混浸消毒才能得到最终的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其次,木质板易坏,翘起的毛刺易扎进包装袋混入产品里,影响产品质量。塑料板的弊端是:承重轻,易压坏。且通过木质或塑料材质生产出的地台板的强度不够,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地台板,该地台板采用较薄的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制成,第一金属板上端向下冲压形成多个长条状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填充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间隙,既能够提高地台板的强度,提高承载的重量,又能减轻整体的重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包括第一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上冲压形成有多个长条状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前后方向分布;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二金属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端,所述第一凸起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地台板,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第一金属板的上端面向下冲压形成有多个第一凸起,每个第一凸起均沿前后方向分布,第一凸起的下端面贴合于第二金属板的上端面,第一凸起起到一个“支撑柱”的作用,能够支撑填充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之间的间隙,提高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本地台板的承载重量,且无需在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之间设置支撑柱,既可以简化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减轻本地台板的整体重量,以便操作人员搬运使用;同时本地台板采用的是两块较薄的金属板制成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金属材质可以方便回收再利用,环保且节约资源。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金属板上冲压形成有多个长条状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左右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凸起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凸起的下端面相贴合。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为中空的锥形支脚,锥形支脚与所述第二金属板连接的一端为大径端,所述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脚的空腔连通的第三通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端对应所述支撑脚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圆台,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端对应所述支撑脚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圆台,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圆台和所述第二圆台,所述第一圆台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圆台的上端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脚设置有九个,九个所述支撑脚为三横三列均匀设置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厚度为0.25mm~0.80mm,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厚度为0.25mm~0.8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有第一竖直边,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有第二竖直边,所述第一竖直边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竖直边的上端面,所述第一竖直边与所述第二竖直边的贴合处通过焊接固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第三竖直边,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向下翻折形成围住所述第三竖直边的第四竖直边,所述第四竖直边的长度比所述第三竖直边的长度长,所述第四竖直边的下端向内翻折形成水平勾边,所述水平勾边的上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端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有第七竖直边,所述第七竖直边的上端向内翻卷形成第一圆弧边,所述第一圆弧边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向下翻折形成有围住所述第七竖直边的第八竖直边,所述第八竖直边的下端向内翻卷形成第二圆弧边,所述第二圆弧边的末端抵接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圆弧边的中部贴合于所述第七竖直边的外侧壁上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向下翻折形成第五竖直边,所述第五竖直边的下端向外翻折90°形成有第一水平边;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第六竖直边,所述第六竖直边的下端向外翻折90°形成有第二水平边;所述第一水平边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水平边的上端面,且所述第一水平边与所述第二水平边对应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供螺栓穿过与螺母配合进行固定。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金属板与支撑脚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H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第四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第一金属板、110-第一凸起、120-第一圆台、130-第一竖直边、140-第二竖直边、150-水平勾边、160-第三竖直边、170-第一水平边、180-第八竖直边、181-第二圆弧边;200-第二金属板、210-第二凸起、220-第二圆台、230-第二竖直边、240-第三竖直边、250-第六竖直边、260-第二水平边、270-第七竖直边、271-第一圆弧边;300-支撑脚;410-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金属板,冲压形成有多个长条状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前后方向分布;/n第二金属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端,所述第一凸起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金属板,冲压形成有多个长条状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前后方向分布;
第二金属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端,所述第一凸起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金属板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边缘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板上冲压形成有多个长条状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左右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凸起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凸起的下端面相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为中空的锥形支脚,锥形支脚与所述第二金属板连接的一端为大径端,所述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脚的空腔连通的第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下端对应所述支撑脚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圆台,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上端对应所述支撑脚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圆台,所述第三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圆台和所述第二圆台,所述第一圆台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第二圆台的上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设置有九个,九个所述支撑脚为三横三列均匀设置所述第二金属板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厚度为0.25mm~0.80mm,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厚度为0.25mm~0.8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一种新型地台板,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维张毅鹏
申请(专利权)人:李海维张毅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