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滴加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026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滴加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罐体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罐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转动轴同轴线设置的排料口,所述罐体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排料管,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料口的密封塞,所述罐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进行所述密封塞处于打开所述排料口和密封所述排料口两种状态的驱动组件。该装置中的原料难以进入到排放管内,减少了排放管内原料的残留,具有减少了原料浪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滴加罐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滴加罐。
技术介绍
乳液聚合中常用到的引发剂滴加高位槽,一般为单纯的滴加容器,引发剂用水溶解后,加入高位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引发剂溶解配料量增大,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倾倒引发剂时易造成操作事故,引起物料泼洒、人员磕碰等。现有授权公告日为2015.03.25、授权公告号CN204220121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乳液聚合引发剂溶解滴加罐,包括筒体、电机、搅拌装置、可计量补水口、液位计口、出料口和活页盖板,所述电机固定在一电机支架上,所述电机驱动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搅拌桨,所述搅拌轴的上端连接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搅拌轴的下端连接搅拌桨并伸入筒体内部。该装置中的出料口位于一根竖直的排料管道上,在滴加罐在进行初次加料的时候,大量的未混合原料将直接进入到排料管道,而在搅拌装置的旋转时,原料难以克服重力进入到筒体内部发生混合反应,故在排料管道内的原料大部分未反应,现在工厂中的操作方式是,当需要排放滴管的内混合料时,现通过阀门将最先排出的原料排至废液池,然后将混合好的料通过排料管道输送到下工位的反应釜中,该设计造成原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滴加罐,该装置在原料在投放过程中难以进入排放管,具有减少了原料浪费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滴加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罐体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罐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转动轴同轴线设置的排料口,所述罐体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排料管,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料口的密封塞,所述罐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进行所述密封塞处于打开所述排料口和密封所述排料口两种状态的驱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乳液加入到罐体内,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叶片进行搅拌混合;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密封塞移动,当密封塞处于密封排料口时,从而实现对罐体内乳液进行搅拌混合或者进行加料,当密封塞处于远离排料口时,通过排料管将混合好的乳液排出体外。因此,本技术中的原料难以进入到排放管内,减少了排放管内原料的残留,具有减少了原料浪费的优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塞外侧壁的齿条、啮合于所述齿条上的齿轮以及驱动所述齿轮转动的调节电机,所述齿轮的轴心处设置于所述调节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心转动,所述齿条沿所述密封塞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齿轮的转动带齿条移动,从而带动密封塞移动使密封塞处于密封排料口以及打开排料口两种状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外侧,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排料管内,所述排料管上开设有用于所述齿条通过的让位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密封塞设置于排料管内,通过让位槽实现对齿条的安装,通过驱动电机和齿轮带动密封塞于排料管内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排料管的密封以及打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塞的上端开设有插接槽,所述转动轴的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插接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轴的下端转动连接于插接槽内,从而实现对转动轴下端的限位,防止转动轴在转动过程中左右晃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设置有限位外凸环,所述插接槽的内周面设置有限位内凸环,所述限位外凸环位于所述限位内凸环和所述插接槽的槽底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外凸环和限位内凸环实现对转动轴的限位,从而防止密封塞在向下滑动时,转动轴脱离插接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内凸环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内周面抵接于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密封环的外周面设置于限位内凸环、内周面抵接于转动轴的外周面,从而实现转动轴与密封塞之间的密封,防止乳液进入到插接槽内,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难以清理插接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塞的外周面设置有引流斜板,所述引流斜板由所述密封塞靠近所述齿条的一端向下倾斜至所述密封塞远离所述齿条的一端,所述引流斜板远离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所述排料管间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密封塞打开排料口时,通过引流斜板将排料管内的乳液引流至远离齿条的一端排出,实现对齿条进行保护,从而增加齿条与齿轮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环,所述密封塞密封于所述排料口时,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周面抵接于所述密封塞的外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密封环的外周面设置于排料口处、内周面抵接于密封塞的外周面,从而实现罐体与密封塞之间的密封,当未打开排料口时,防止乳液于排料口处的渗漏,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的外侧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的下端与所述罐体内腔相连通、且所述液位计于所述罐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罐体的下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位计能够对罐体内乳液的含量进行观测。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乳液加入到罐体内,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叶片进行搅拌混合;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密封塞移动,当密封塞处于密封排料口时,从而实现对罐体内乳液进行搅拌混合或者进行加料,当密封塞处于远离排料口时,通过排料管将混合好的乳液排出体外。因此,本技术中的原料难以进入到排放管内,减少了排放管内原料的残留,具有减少了原料浪费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的A-A线剖视图;图4是图3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驱动组件以及密封塞的机构示意图。图中:1、罐体;11、进料管;12、稳压管;13、排料管;131、让位槽;14、外壳;15、液位计;16、驱动电机;17、转动轴;171、搅拌叶片;172、限位外凸环;18、第二密封环;19、支架;2、密封塞;21、插接槽;22、限位内凸环;221、第一密封环;23、引流斜板;3、驱动组件;31、调节电机;32、齿轮;33、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滴加罐,包括罐体1。罐体1的顶壁开设有进料口以及稳压口,罐体1于进料口与稳压口处分别焊接有进料管11和稳压管12,进料管11上安装有阀门。罐体1的外侧设置有液位计15,液位计15的下端与罐体1内腔相连通、且液位计15于罐体1的连通处位于罐体1的下端。罐体1的下端焊接有支架19。结合图2和图3所示,罐体1的外侧顶壁固设有驱动电机16,罐体1的内侧设置安装有转动轴17,罐体1的顶壁开设有通孔,转动轴17的上端转动连接于通孔内并延伸至罐体1的外侧,转动轴17的上端键连接于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上同轴心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滴加罐,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转动轴(17),所述转动轴(17)上设置有搅拌叶片(171),所述罐体(1)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转动轴(17)转动的驱动电机(16),所述罐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转动轴(17)同轴线设置的排料口,所述罐体(1)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排料管(1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料口的密封塞(2),所述罐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进行所述密封塞(2)处于打开所述排料口和密封所述排料口两种状态的驱动组件(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滴加罐,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转动轴(17),所述转动轴(17)上设置有搅拌叶片(171),所述罐体(1)上设置有驱动所述转动轴(17)转动的驱动电机(16),所述罐体(1)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转动轴(17)同轴线设置的排料口,所述罐体(1)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排料管(1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口处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排料口的密封塞(2),所述罐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进行所述密封塞(2)处于打开所述排料口和密封所述排料口两种状态的驱动组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滴加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塞(2)外侧壁的齿条(33)、啮合于所述齿条(33)上的齿轮(32)以及驱动所述齿轮(32)转动的调节电机(31),所述齿轮(32)的轴心处设置于所述调节电机(31)的输出轴上同轴心转动,所述齿条(33)沿所述密封塞(2)的长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滴加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16)设置于所述罐体(1)外侧,所述密封塞(2)位于所述排料管(13)内,所述排料管(13)上开设有用于所述齿条(33)通过的让位槽(1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滴加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2)的上端开设有插接槽(21),所述转动轴(17)的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插接槽(2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东联新南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