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78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轴承密封结构,它包括轴、轴承、轴承座及轴承盖,轴承套设于轴上,轴承座套设于轴承外,轴承盖套设于轴上且通过紧固件固定于轴承座两端,轴承盖外端设有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内密封片、外密封片的齿分别与轴形成内间隙、外间隙,且内间隙高度大于外间隙高度,轴承盖两端下瓦部分均开有排油孔,内密封片、外密封片侧壁与轴之间形成泄油槽,排油孔与泄油槽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润滑油多余功耗,并减少润滑油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轴承
,具体地是轴承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轴承齿式密封通常为单一间隙,润滑油全部通过轴承两端轴与密封片之间的间隙排放,存在润滑油飞溅、泄漏问题。润滑油润滑轴承时,润滑油流经轴与密封片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润滑油油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轴承密封结构,其内外密封片分别与轴之间形成内外间隙,减小润滑油从轴承两端轴与密封片之间的间隙泄漏,且轴承盖上设有排油孔及泄油槽,使得润滑油按照规定路径排放,减少润滑油多余功耗,并减少润滑油浪费。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轴、轴承、轴承座及轴承盖,所述轴承套设于轴上,所述轴承座套设于轴承外,所述轴承盖套设于轴上且通过紧固件固定于轴承座两端,所述轴承盖上设有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的齿分别与轴形成内间隙、外间隙,且内间隙高度大于外间隙高度,所述轴承盖内密封片下瓦部分均开有排油孔,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侧壁与轴及轴承盖主体之间形成泄油槽,所述排油孔与泄油槽相通。优选地,所述排油孔数量为5~10个,且沿着轴承盖下瓦部分均匀等距地呈环形分布。优选地,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与轴承盖主体为组合式结构,所述轴承盖主体材质为钢材,所述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采用低硬度有色金属材料。优选地,所述泄油槽数量为2~6个,分布于轴承盖下瓦底端部分。优选地,所述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沿着轴轴身长度方向分布且垂直于轴轴线方向,所述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相互平行。优选地,所述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朝外一面靠近间隙处设有倒角。优选地,所述排油孔数量为7个,且沿着轴承盖下瓦部分均匀等距地呈环形分布。优选地,所述泄油槽数量为4个,分布于轴承盖下瓦底端部分。本技术优点在于:1、内密封片、外密封片的齿分别与轴形成内间隙、外间隙,且内间隙高度大于外间隙高度,保证润滑油定量且顺利通过内密封片到达泄油槽,同时外间隙小能有效控制润滑油在轴承端的泄漏量,加强密封片的密封作用;2、润滑油从轴承与轴之间的间隙流至内密封片与轴之间的间隙,然后通过泄油槽而排出,同时润滑油从轴承与轴之间的间隙流至内密封片与轴之间的间隙后还流至轴承盖下瓦部分的排油孔,最后通过排油孔排出,由于通过排油孔的润滑油并未经过轴与内外密封片之间的间隙,因此避免了这部分润滑油的搅油功耗,减少润滑油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A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轴承盖示意图。图4是图3中B-B示意图。其中,1、轴,2、轴承,3、轴承座,4、轴承盖,5、内密封片,6、外密封片,7、内间隙,8、外间隙,9、排油孔,10、泄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密封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轴1、轴承2、轴承座3及轴承盖4,轴承2套设于轴1上,轴承座3套设于轴承2外,轴承盖4套设于轴1上且通过紧固件固定于轴承座3两端,轴承盖4上设有内密封片5与外密封片6,本实施例中,内密封片5与外密封片6位于轴承盖4外端部分,内密封片5、外密封片6靠近轴1表面的齿分别与轴1形成内间隙7、外间隙8,内密封片5与外密封片6沿着轴1轴身长度方向分布且垂直于轴1轴线方向,内密封片5与外密封片6相互平行,且内间隙7高度大于外间隙8高度,内密封片5与外密封片6朝外一面靠近间隙处设有倒角,更好起到密封作用。如图3、4所示,轴承盖4下瓦内密封片部分均开有排油孔9,排油孔9数量为5~10个,且沿着轴承盖4下瓦部分均匀等距地呈环形分布,保证润滑油能及时从排油孔9排除。具体地,排油孔9数量为7个为最佳方案,该数量的排油孔9沿着轴承盖4下瓦部分均匀等距地呈环形分布,使得排油孔9排油量与入油量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因为根据实际产品尺寸,排油孔9直径确定情况下,其数量分布至关重要,因此排油孔9分布于下瓦部分的位置涉及到下瓦高度及弧长尺寸。内密封片5、外密封片6侧壁与轴1及轴承盖4主体之间形成泄油槽10,如图2所示,泄油槽10数量为2~6个,分布于轴承盖4下瓦底端部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润滑油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底部汇聚流出,方便润滑油从泄油槽10流出,而排油孔9与泄油槽10相通,实现润滑油能同时从排油孔9与泄油槽10排出,当润滑油从轴承盖4上的内间隙7流出后,通过泄油槽10而排出,另外,从轴1与轴承2之间流出的润滑油,经过轴承盖4下瓦部分的排油孔9,从排油孔9出来的润滑油进入泄油槽10,最后从泄油槽10排出,避免润滑油从内间隙7及外间隙8排出,因此减少了润滑油油耗,避免了这部分润滑油的搅油功耗。排油孔9数量为7时为最佳方案,同理,泄油槽10数量为4个时也是最佳方案。本实施例中,内密封片5、外密封片6与轴承盖4主体为组合式结构,轴承盖4主体材质为钢材,内密封片5与外密封片6采用低硬度有色金属材料,如铜铝等,由于有色金属材料导热性良好,有利于密封片散热和保护轴,另外,组合式结构也极大节省了有色金属材料用量,更换成本低。以上就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技术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技术独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轴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轴、轴承、轴承座及轴承盖,所述轴承套设于轴上,所述轴承座套设于轴承外,所述轴承盖套设于轴上且通过紧固件固定于轴承座两端,所述轴承盖上设有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的齿分别与轴形成内间隙、外间隙,且内间隙高度大于外间隙高度,所述轴承盖下瓦部分均开有排油孔,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侧壁与轴及轴承盖主体之间形成泄油槽,所述排油孔与泄油槽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02 CN 20192212696411.轴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轴、轴承、轴承座及轴承盖,所述轴承套设于轴上,所述轴承座套设于轴承外,所述轴承盖套设于轴上且通过紧固件固定于轴承座两端,所述轴承盖上设有内密封片与外密封片,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的齿分别与轴形成内间隙、外间隙,且内间隙高度大于外间隙高度,所述轴承盖下瓦部分均开有排油孔,所述内密封片、外密封片侧壁与轴及轴承盖主体之间形成泄油槽,所述排油孔与泄油槽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孔数量为5~10个,且沿着轴承盖下瓦部分均匀等距地呈环形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宏光帕诺马廖夫·亚历山大奥夫谢伊科·伊戈尔李必相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乌中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乌中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