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550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通过将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将第一衬底基板作为导光板,并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和下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和第二金属线栅,使得光线向上射出,同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和光学结构层,使得无需设置背光模组,同时,第二金属线栅可以取代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由于无需反射片和背光结构,使得显示面板可以透明显示,解决了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产品应用于各个领域,但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背光模组以及背光反射层等结构的限制,导致现有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较厚,且液晶显示面板无法实现透明显示,如图1所示,现有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反射膜、网点、发光二极管、导光板、扩散片和棱镜片,由于反射膜的存在,以及背光结构的限制,导致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构成的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且液晶显示产品无法实现透明显示。所以,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漫反射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网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点包括内凹形网点和外凸形网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子像素单元,所述网点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包括扩散片和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网点的折射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向层包括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三金属线栅,所述第三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色阻层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金属线栅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三金属线栅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彩色滤光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下的量子点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透明色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中的一种,所述第二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中的一种,且所述第一色阻与所述第二色阻的颜色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量子点层,所述量子点层包括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源,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中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中框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光学结构层的长度,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通过将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将第一衬底基板作为导光板,并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和下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和第二金属线栅,使得光线向上射出,同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和光学结构层,使得无需设置背光模组,同时,第二金属线栅可以取代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由于无需反射片和背光结构,使得显示面板可以透明显示,解决了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n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n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漫反射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网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包括内凹形网点和外凸形网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子像素单元,所述网点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结构层包括扩散片和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结构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网点的折射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向层包括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三金属线栅,所述第三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色阻层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金属线栅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炳坤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