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5145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初期支护包括拱部初期支护、边墙上部初期支护和边墙下部初期支护,隧道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边墙上部初期支护,也各设有一个边墙下部初期支护,还包括均锚固到基岩中的拱部锁脚锚固件、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边墙下部锁脚锚固件和水平锚固件;拱部初期支护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拱部锁脚锚固件,边墙上部初期支护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边墙下部初期支护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边墙下部锁脚锚固件,初期支护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水平锚固件。上述结构能够控制施工中的变形,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工程,特别是一种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时代,高标准铁路、公路修建越来越多。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云、桂、黔、渝地区,灰岩等可溶岩地层广为分布,岩溶发育,其规模、形态、大小及位置不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穿越各类型溶洞的隧道工程,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公路、铁路隧道穿越的溶洞多数为中小型的空溶洞或半充填溶洞,大都采用传统的浆砌片石回填、桥梁结构跨越及普通隧道结构穿越等施工方法。但当隧道需穿越溶腔巨大、充填物松散、稳定性差的大型全充填溶洞时,传统施工方法施工难度大,不能有效控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无法解决隧道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施工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大型全充填溶洞中,隧道施工难度大、不能有效控制结构在施工中的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穿越大型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包括由内到外设置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所述初期支护包括拱部初期支护(20a)、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和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c),隧道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也各设有一个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锚固到基岩(0b)中的拱部锁脚锚固件(21)、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22)、边墙下部锁脚锚固件(23)和水平锚固件(32);/n所述拱部初期支护(20a)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拱部锁脚锚固件(21),所述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22),所述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包括由内到外设置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所述初期支护包括拱部初期支护(20a)、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和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c),隧道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也各设有一个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锚固到基岩(0b)中的拱部锁脚锚固件(21)、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22)、边墙下部锁脚锚固件(23)和水平锚固件(32);
所述拱部初期支护(20a)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拱部锁脚锚固件(21),所述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22),所述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c)两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边墙下部锁脚锚固件(23),所述初期支护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所述水平锚固件(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墙上部锁脚锚固件(22)和所述边墙下部锁脚锚固件(23)均包括旋喷桩(22b)和锚管(22a),所述锚管(22a)设置于所述旋喷桩(22b)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侧的边墙上部初期支护(20b)上均连接有所述水平锚固件(32),两侧的边墙下部初期支护(20c)上均连接有所述水平锚固件(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锚固件(32)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预应力锚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隧底的筏板(401)和桩基(402),所述初期支护两侧的墙脚与所述筏板(401)相连,所述桩基(402)上端与所述筏板(401)固定相连、下端延伸至所述充填溶洞的底部基岩(0b)中;
所述二次衬砌结构设置于所述筏板(401)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越大型全充填溶洞的隧道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水层(90)和泄压管(100),所述滤水层(90)设置于所述筏板(401)下方,所述泄压管(100)下端伸入所述滤水层(90)、上端伸入到所述隧道的中心沟中。


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卿伟宸范小龙曾诚刘鹏陶伟明张慧玲胡迪川伍春晖刘伟刘覃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