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53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该汽车座椅包括第一座垫、第二座垫以及设于第一座垫和第二座垫中间的扶手座垫,扶手座垫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在扶手座垫处于第一状态时,扶手座垫实现扶手功能,在扶手座垫处于第二状态时,扶手座垫实现座垫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座椅不能满足多类型客户的扶手需求,同时减少了车辆后排的座位数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座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例如,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汽车后排座有扶手以提升汽车后排座位的豪华感。目前在设计汽车后排座的扶手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在后排座布置两个座位(常规车型为三个座位),在两个座位中间设计一个扶手,以满足后排客户的需求。此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客户需求,却牺牲了中间座位的空间,减少了车辆的乘坐数量。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靠背下翻实现扶手倚靠功能,但是此种扶手无法进行高低调节。这两种方式均不能满足多类型客户的扶手需求,同时减少了车辆后排的座位数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座椅不能满足多类型客户的扶手需求,同时减少了车辆后排的座位数量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第一座垫、第二座垫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座垫和所述第二座垫中间的扶手座垫,所述扶手座垫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在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扶手座垫实现扶手功能,在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扶手座垫实现座垫功能。优选地,所述扶手座垫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本体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调节机构容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且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以调节所述第二本体的上下高度至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上框总成、下框总成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框总成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框总成连接,所述上框总成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气弹簧。优选地,所述扶手座垫还包括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和所述第二缓冲块设置在所述下框总成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第一缓冲块和所述第二缓冲块的数量均大于等于一个。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剪刀架和驱动件,所述剪刀架的一端与所述上框总成连接,所述剪刀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框总成连接,所述驱动件分别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剪刀架连接,以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剪刀架的角度变化至处于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当所述剪刀架处于所述第一角度时,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剪刀架处于所述第二角度时,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滚动轴、第二滚动轴、第一定轴、第二定轴、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设于所述上框总成上,所述第二滑槽设于所述下框总成上,所述第一滚动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滚动轴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以及所述第四端上均设有滚轮,且所述滚轮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配适,所述第一定轴与所述上框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轴与所述下框总成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调节按钮和拉线开关,所述调节按钮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侧,且通过所述拉线开关与所述弹性件连接。优选地,所述扶手座垫还包括发泡面套,所述发泡面套套设于所述扶手座垫的表层。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汽车座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设有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的扶手座垫,在扶手座垫处于第一状态时,扶手座垫实现扶手功能,在扶手座垫处于第二状态时,扶手座垫实现座垫功能。可以在不减少车辆后排的座位数量的同时满足多类型客户的扶手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的扶手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的调节机构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的调节机构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座垫;2、第二座垫;3、扶手座垫;4、第一本体;5、第二本体;6、调节机构;7、上框总成;8、下框总成;9、弹性件;10、第一缓冲块;11、剪刀架;12、第一滚动轴;13、第二滚动轴;14、第一定轴;15、第二定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汽车后排座椅不能满足多类型客户的扶手需求,同时减少了车辆后排的座位数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座椅,设有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的扶手座垫3,在扶手座垫3处于第一状态时,扶手座垫3实现扶手功能,在扶手座垫3处于第二状态时,扶手座垫3实现座垫功能。可以在不减少车辆后排的座位数量的同时满足多类型客户的扶手需求。请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第一座垫1、第二座垫2以及设于第一座垫1和第二座垫2中间的扶手座垫3,扶手座垫3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在扶手座垫3处于第一状态时,扶手座垫3实现扶手功能,在扶手座垫3处于第二状态时,扶手座垫3实现座垫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汽车的后排座椅一般设有三个座位,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扶手座垫3的尺寸大小设为与日常使用的座椅的尺寸大小一致,以保证扶手座垫3不论在实现扶手功能还是在实现座垫功能时,都能够满足乘员需求。如图2所示,扶手座垫3包括第一本体4、第二本体5和调节机构6,第一本体4设于第二本体5上,调节机构6容置于第二本体5内,且与第二本体5固定连接以调节第二本体5的上下高度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具体地,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本体4为供乘员提供肘靠支撑的肘靠部;当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本体4为供乘员乘坐的座垫。在设计肘靠部的材料时,采用发泡面套设计制成,发泡面套套设于扶手座垫3的表层。在制作面套时,采用面套和发泡材料通过一体成形工艺结合在一起,将面套和发泡材料完全贴合制成,增加了面套的舒适性,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将第一本体4的表面设为具有一定坡度的斜面,当第一本体4作为座垫时,该斜面可以对乘员的腿部起到依托作用,在发生急刹车等情况下,能相对保护乘员在过大的冲力的情况下脱离座椅,增强了座椅的安全性能。同时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本体4与第二本体5可拆卸连接,第一本体4作为扶手的适用性较强,不同车型只需更换第一本体4即可实现扶手的变更与匹配。通过扶手不同状态的的转换来实现多类型客户的需求。此外,将第二本体5设为具有一定容腔的箱体,通过调节机构6调节该箱体的上下高度,从而分别实现扶手和座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包括第一座垫、第二座垫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座垫和所述第二座垫中间的扶手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座垫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在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扶手座垫实现扶手功能,在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扶手座垫实现座垫功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包括第一座垫、第二座垫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座垫和所述第二座垫中间的扶手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座垫可升降至处于第一状态或处于第二状态,在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扶手座垫实现扶手功能,在所述扶手座垫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扶手座垫实现座垫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座垫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本体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调节机构容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且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以调节所述第二本体的上下高度至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上框总成、下框总成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框总成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框总成连接,所述上框总成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气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座垫还包括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一缓冲块和所述第二缓冲块设置在所述下框总成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第一缓冲块和所述第二缓冲块的数量均大于等于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剪刀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亮沈军郑青涛王洪民吕振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