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271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圆柱形的主体、与所述外壳上端对应的上盖,所述主体中部设有第一开孔,所述主体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主体上表面、所述主体下表面沿所述第一开孔径向延伸的多个上导流槽、多个下导流槽,所述上导流槽与所述下导流槽之间设有第二开孔。通过多个开孔以及多个导流槽,使该校准模体不仅能够方便的进行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操作,保障后期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质量;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时使用的放射性液体获取容易,保管简单,能够降低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
技术介绍
在PET/CT(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X-ray)Computer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X光)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应用中,PET/CT应用于活(生物)体扫描。PET断层图像能提供生物体的功能与代谢信息,CT断层图像能提供生物体的病灶解剖定位信息,两者的融合图像可获得生物体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的特点。PET/CT设备中各系统工作参数会随着时间漂移以及PET/CT设备拆机维护以后由于PET/CT设备各部分加工公差带来的重装配位置偏移,导致PET图像和CT图像显示的位置出现相互偏移,造成PET图像显示的位置和CT图像显示的位置不一致。将FOV(FieldofView,有效成像视野)内PET图像和CT图像显示的位置相互偏移消除的过程称为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在PET/CT图像融合前,对PET/CT设备进行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由于PET/CT中各系统工作参数会随着时间漂移,一段时间后上一次的图像融合位置校准内容将不再符合系统当前状态,需要重新进行图像融合位置校准,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是PET/CT必需的例行校准。当前主要应用带型腔的模体进行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在型腔中注入正电子放射性液体,放射性液体所处区域在PET图像中属于亮区,模体材料区为暗区,放射性液体所处区域与模体材料区在CT图像中灰度有差异,可依据灰度差异将两者进行区分,当PET图像亮区与CT图像中的型腔位置对应时,即实现PET/CT融合图像位置校准。当前主要采用预装长半衰期的正电子衰变放射性液体的密闭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来进行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但该种模体存在保管体系复杂,在PET/CT设备寿命期内需多次更换、单价昂贵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降低使用成本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为达上述优点,本技术提供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圆柱形的主体、与所述外壳上端对应的上盖,所述主体中部设有第一开孔,所述主体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主体上表面、所述主体下表面沿所述第一开孔径向延伸的多个上导流槽、多个下导流槽,所述上导流槽与所述下导流槽之间设有第二开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上导流槽对应的第三导流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表面的偏心位置设有定位孔,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定位柱。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设有直径大于所述外壳内径的限位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孔处于同一轴线的毛细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导流槽、所述下导流槽、所述第三导流槽均为三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导流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二开孔平行,所述第二开孔分别与所述上导流槽、所述下导流槽垂直。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流槽与所述上导流槽结合可形成圆柱形的导流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二开孔的直径相同,所述毛细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上导流槽、相邻的所述下导流槽之间均为120°的夹角。在本技术中,通过多个开孔以及多个导流槽,使该校准模体不仅能够方便的进行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操作,保障后期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质量;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时使用的放射性液体获取容易,保管简单,能够降低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的爆炸图。图3所示为图1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1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的剖切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的剖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见图2、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包括:外壳1、位于外壳1内的圆柱形的主体2、与外壳1上端对应的上盖3,主体2中部设有第一开孔21,第一开孔21与主体2的中心线重合,主体2还设有位于主体2上表面沿第一开孔21径向延伸的多个上导流槽22以及位于主体2下表面与上导流槽22对应的多个下导流槽23,上导流槽22与下导流槽23之间设有第二开孔24。上盖3设有与上导流槽22对应的第三导流槽31。上导流槽22、下导流槽23、第三导流槽31均为三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导流槽。主体2上表面的偏心位置设有定位孔b,定位孔b位于相邻的一对上导流槽22之间,上盖3设有与定位孔b对应的定位柱a。第三导流槽31与上导流槽22结合可形成圆柱形的导流孔,定位柱a与定位孔b配合实现主体2的上导流槽22与上盖3的第三导流槽31对应,从而形成截面为圆柱形的导流孔。请参见图4,上盖3设有直径大于外壳1内径的限位环32,限位环32用于限制上盖3向外壳1内移动。上盖3中部设有与第一开孔21处于同一轴线的毛细孔33,毛细孔33可用于注入放射性液体,同时还有助于空气的排空。毛细孔33与第三导流槽31连通。第一开孔21与第二开孔24平行,第二开孔24分别与上导流槽22、下导流槽23垂直。第一开孔21与第二开孔24的直径相同,毛细孔33的直径小于第一开孔21、第二开孔24。相邻的上导流槽22之间、相邻的下导流槽23之间均为120°的夹角。使用中可通过旋转上盖3驱动主体2的旋转,使第二开孔24、上导流槽22、下导流槽23、第三导流槽31发生偏转,间接的使第二开孔24、上导流槽22、下导流槽23、第三导流槽31内的放射液发生角度的偏转。从而方便对PET/CT图像融合位置进行校准。外壳1、主体2、上盖3结合形成位于外壳1内的可容纳放射液的空腔。实际使用该校准模体时,先在另外的容器中配制好体积为该校准模体的空腔体积所需剂量的含放射性核素的液体,然后将配制好的放射液由该校准模体的毛细孔33注入空腔内,最后堵住毛细孔33使其密封。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主体2上表面的偏心位置设有定位柱a,上盖3设有与定位柱a对应的定位孔b。利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PET/CT图像融合校准模体,不仅能够方便的将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时使用的短半衰期正电子衰变放射性液体注入该校准模体以不低于PET-CT图像融合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圆柱形的主体、与所述外壳上端对应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中部设有第一开孔,所述主体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主体上表面、所述主体下表面沿所述第一开孔径向延伸的多个上导流槽、多个下导流槽,所述上导流槽与所述下导流槽之间设有第二开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圆柱形的主体、与所述外壳上端对应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中部设有第一开孔,所述主体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主体上表面、所述主体下表面沿所述第一开孔径向延伸的多个上导流槽、多个下导流槽,所述上导流槽与所述下导流槽之间设有第二开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上导流槽对应的第三导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表面的偏心位置设有定位孔,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定位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直径大于所述外壳内径的限位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CT图像融合位置校准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中部设有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娜李亚明刁尧李娜杜补林崔燕王姝夏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