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发射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62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红外发射管。它包括塑封外壳、红外发射晶片、第一金属支架以及第二金属支架,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和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伸入塑封外壳内,所述红外发射晶片通过金线与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电连接,所述塑封外壳是由圆柱部、圆台部、半球部由下往上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塑封外壳是一体成型的,所述圆柱部的直径与圆台部底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顶部的直径与半球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侧面的投影线与竖直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夹角范围为1°‑5°。上述锐角夹角为红外发射管的模型R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红外发射管的模型R角角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发光角度,增强了发光强度,从而提高传输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发射管
本技术涉及红外发射管的
,特别涉及一种红外发射管。
技术介绍
随着家电市场的高速发展,家电的行业中通用的遥控方式就是利用红外遥控,红外发射管的性能在此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红外发射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的红外发射管的模型R角为零度,导致现有的红外发射管发光强度低、传输距离近,因此,如何设计一款发光强度高、传输距离远的红外发射管,是当前研发的一大趋势,因此,现有的红外发射管的结构需要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增大模型R角,来提高发光强度和传输距离的红外发射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红外发射管,包括塑封外壳、红外发射晶片、第一金属支架以及第二金属支架,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和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伸入塑封外壳内,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上设有聚光凹槽,所述红外发射晶片设于聚光凹槽内,所述红外发射晶片通过金线与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电连接,所述塑封外壳是由圆柱部、圆台部、半球部由下往上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塑封外壳是一体成型的,所述圆柱部的直径与圆台部底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外发射管,包括塑封外壳、红外发射晶片、第一金属支架以及第二金属支架,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和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伸入塑封外壳内,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上设有聚光凹槽,所述红外发射晶片设于聚光凹槽内,所述红外发射晶片通过金线与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电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塑封外壳是由圆柱部、圆台部、半球部由下往上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塑封外壳是一体成型的,所述圆柱部的直径与圆台部底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顶部的直径与半球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侧面的投影线与竖直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夹角范围为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发射管,包括塑封外壳、红外发射晶片、第一金属支架以及第二金属支架,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和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伸入塑封外壳内,第一金属支架的内端上设有聚光凹槽,所述红外发射晶片设于聚光凹槽内,所述红外发射晶片通过金线与第二金属支架的内端电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塑封外壳是由圆柱部、圆台部、半球部由下往上依次连接构成,所述塑封外壳是一体成型的,所述圆柱部的直径与圆台部底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顶部的直径与半球部的直径相同,所述圆台部的侧面的投影线与竖直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夹角范围为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外发射管,其特征是,所述圆台部的侧面的投影线与竖直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夹角为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君天恒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