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346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效率高且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直流源系列电源测试领域,重点偏向于电池包、电机、电控测试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行业对汽车内容关键部件单元的测试要求也原来越严格,不仅在功能和指标上提出更多需求,在测试效率方面,传统的测试平台已经难以达到行业要求。车载控制器与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提供着稳定的能量变换,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驱动发动机运行。由于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控制器作为配套单元,自然也出现各种电压等级,各种功率等级的差别。对于控制器的开发,对电源的工作范围要求更宽,以适用不同控制器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控制与电池包负载的电压等级越来越高,超过1500V,甚至2000V的产品。要想兼容此类产品的测试,需要对电源进行特殊处理,实现可以并联亦可以串联的功能。但是对于串并联的连接对于实际操作者来说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现有技术直接线缆对接或者通过铜排中转,即通过螺栓直接将线缆通过铜鼻子对接,但接触面不平,接触电阻大,在经过大电流时,铜鼻子容易过热而导致线缆烧毁。另外,三个以上铜鼻子很难操作连接在一个螺栓上,操作费时费力。有些测试厂家制作简易工装,采用铜排连接汇总,但在进行多台并联时,手动操作,调节串并联连接较为不便,需要改造电源输出连接方式才可以实现串联高压输出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效率高且安全可靠的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r>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本技术的多通道直流源启动后,设置输出模式,将信息通过通讯协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作为从控单元,接收到多通道直流源发来的控制模式,按照内部程序既定逻辑进行IO端口输出控制,从而实现若干组切换单元串并联的控制,切换装置内部采用铜排连接,只需要设置多通道直流源的输出模式即可实现各组切换单元的串并联切换,不需要繁琐的接线,操作方便,效率高,多通道直流源的通道正负极与铜排直接连接,接触面积充分,散热良好,连接安全可靠。优选的,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四组切换单元,所述四组切换单元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切换单元至第四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1#,第二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2#和负极铜排2#,第三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3#和负极铜排3#,第四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4#和负极铜排4#,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1与正极铜排2#连接,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1与正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1与正极铜排4#连接,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2与负极铜排2#连接,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2与负极铜排3#连接,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2与负极铜排4#连接。优选的,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3与负极铜排2#连,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3与负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3与负极铜排4#连接。优选的,所述多通道直流源包括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通道至第四通道,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1连接第一通道的正极CH1+,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2连接第一通道的负极CH1-;所述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1连接第二通道的正极CH2+,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2连接第二通道的负极CH2-;所述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1连接第三通道的正极CH3+,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2连接第三通道的负极CH3-;所述正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1连接第四通道的正极CH4+,负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2连接第四通道的负极CH4-。优选的,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还包括若干个中间继电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若干个IO控制端口,所述若干个IO控制端口与若干个中间继电器一一对应连接,每个中间继电器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ARM控制器,型号为PP5002。优选的,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过TCP协议通讯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多通道直流源启动后,设置输出模式,将信息通过通讯协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多通道直流源发送的输出模式并实现若干组切换单元串并联的控制,高效方便。切换装置内部采用铜排连接,只需要设置多通道直流源的输出模式即可实现各组切换单元的串并联切换,不需要繁琐的接线,操作方便,效率高,多通道直流源的通道正负极与铜排直接连接,接触面积充分,散热良好,连接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的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的切换模块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过LAN口TCP协议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还包括若干个中间继电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若干个IO控制端口,所述若干个IO控制端口与若干个中间继电器一一对应连接,每个中间继电器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器为ARM控制器,型号为PP5002。图2中,顺次连接若干组切换单元的继电器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并联端子,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通过继电器串联连接,该继电器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串联端子。例如图2中的继电器KM6-1以及继电器KM6-2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并联端子,继电器KM6-3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串联端子,其他多组切换单元的并联端子和串联端子的判断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过多赘述。以下以四组切换单元为例,详细介绍每组切换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切换单元与多通道直流源以及控制器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四组切换单元,所述四组切换单元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切换单元至第四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1#,第二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2#和负极铜排2#,第三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3#和负极铜排3#,第四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4#和负极铜排4#,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1与正极铜排2#连接,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1与正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1与正极铜排4#连接,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2与负极铜排2#连接,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2与负极铜排3#连接,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2与负极铜排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3与负极铜排2#连,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3与负极铜排3#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磊周玉柱李长江唐德平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