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国峰专利>正文

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07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9
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固定在发动机上的箱体及安装在箱体内的正反转装置和减速差速装置。正反转装置中的主动伞齿轮和第一、第二伞齿轮同时啮合,第一伞齿轮和花键凹凸中间轮、第二伞齿轮都依次安装在减速差速装置和正反转装置共用的角齿轮的花键轴柄上,第一和第二伞齿轮与花键凹凸中间轮相对的一端有凸凹齿槽,并可以在共用角齿轮的花键轴柄上转动,但转向相反。花键凹凸中间轮的两端有凹凸齿槽,并和所述共用角齿轮的花键轴柄的花键键连接并能沿轴柄滑动,在拨叉作用下通过凹凸齿槽和第一伞齿轮结合后,角齿轮转动,通过盆齿轮带动差速器总成和动力输出轴按一定方向转动;同理,花键凹凸中间轮和第二伞齿轮结合后,差速器总成和动力输出轴转向相反方向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
本技术属于机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以摩托车发动机为动力的车辆上使用的动力转换与驱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载客用摩托三轮车、四轮车,都是将发动机安装在驾驶员座位下面,即前轮和后轮的中间位置,称为中置发动机。然后,通过倒挡器连接传动轴,由传动轴连接后桥上的差速器,两个驱动轮通过后桥刚性悬挂。此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发动机中置引起更大的震动和噪音,重心靠前,引起方向把转动费力,发动机过热后产生的气味往往会很容易进入车内,必须使用的传动轴占据空间,迫使发动机离地间隙变小,长距离动力输送引起动力递减,发动机、传动轴、后桥分散布置后,给车辆设计带来不便,造成许多部件突出在车辆底盘的下方,离地间隙小,容易受到碰撞,两个驱动轮通过后桥刚性悬挂,一侧的车轮受到路面高低影响有所起伏时,必定带动后桥另一侧的车轮动作,从而引起车身左右晃动,造成乘员不适,甚至导致车辆侧翻。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安全可靠、更加合理的集成一体化动力输出转换与驱动装置,并能和独立悬挂系统结合,大大改善了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操控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包括固定在发动机上的箱体及安装在箱体内的正反转装置和减速差速装置,以及与减速差速装置相连接的动力输出轴。所述箱体通过连接板直接固定在发动机上,发动机动力轴插入正反转装置的主动伞齿轮的花键套内。正反转装置包括主动伞齿轮、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拨叉、花键凹凸中间轮以及减速差速装置和正反转装置共用的角齿轮。正反转装置中的主动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同时啮合,第一伞齿轮、花键凹凸中间轮和第二伞齿轮都依次安装在减速差速装置和正反转装置共用的角齿轮的花键轴柄上,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可以在共用角齿轮的花键轴柄上转动,并且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与花键凹凸中间轮相对的一端有凸凹齿槽;花键凹凸中间轮和拨叉连接,花键凹凸中间轮和所述共用角齿轮的花键轴柄的花键键连接,并可以在角齿轮的花键轴柄上沿轴柄轴线滑动,并且花键凹凸中间轮的两端有凹凸齿槽。减速差速装置包括减速差速装置和正反转装置共用的角齿轮、盆齿轮、差速器总成和第一、第二动力输出轴。角齿轮和盆齿轮啮合,盆齿轮固定在差速器总成上,差速器总成的两端分别键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驱动车轮前进或后退。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用广泛的优点。本技术,将发动机后置,在两后轮中间,不在有传动轴和后桥。所述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可以通过柔性轴和两侧的车轮连接,车轮独立悬挂,动力输出效率增高。动力装置、倒档装置、减速装置和差速装置一体,通过弹性体固定在车架上,大大降低了震动和噪音,重心靠后,方向器转动省力,发动机过热后产生的气味和热量被行驶的车辆抛在车后,减少对乘员和车辆的影响,没有传动轴和后桥后,发动机及减速器离地间隙变大。车辆设计和部件布局更加容易、合理、科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序号说明:1、箱体,2、差速器总成,3、轴承一,4、第一动力输出轴,5、轴承二,6、轴承三,7、第一伞齿轮,8、拨叉,9、花键凹凸中间轮,10、第二伞齿轮,11、轴承四,12、盆齿轮,13、第二动力输出轴,14、角齿轮,15、连接板,16、主动伞齿轮,17、发动机动力轴,18、轴承五,19、发动机。具体实施方式参看附图,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包括箱体1和箱体1内的正反转装置和减速差速装置。正反转装置包括轴承三6,第一伞齿轮7,拨叉8,花键凹凸中间轮9,第二伞齿轮10,轴承四11,主动伞齿轮16,轴承五18。减速差速装置包括差速器总成2,轴承一3,第一动力输出轴4,轴承二5,盆齿轮12,第二动力输出轴13,角齿轮14。所述的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包括通过连接板15固定在发动机19上的箱体1,以及箱体1内的正反转装置和减速差速装置。正反转装置包括轴承三6,第一伞齿轮7,拨叉8,花键凹凸中间轮9,第二伞齿轮10,轴承四11,主动伞齿轮16,轴承五18。发动机动力轴17键连接主动伞齿轮16,主动伞齿轮16同时与第一伞齿轮7及第二伞齿轮10啮合,第一伞齿轮7、花键凹凸中间轮9,第二伞齿轮10依次安装在角齿轮14的花键轴上,第一伞齿轮7和第二伞齿轮10可以在角齿轮14的花键轴上转动,花键凹凸中间轮9和所述角齿轮14的花键轴的花键键连接,只能在角齿轮14的花键轴上沿轴柄轴线滑动。花键凹凸中间轮9和拨叉8连接。第一伞齿轮7以及第二伞齿轮10与花键凹凸中间轮9相对的一端有凸凹齿槽;花键凹凸中间轮9的两端有凹凸齿槽。角齿轮14和减速差速装置中的盆齿轮12啮合,减速差速装置包括差速器总成2,轴承一3,第一动力输出轴4,轴承二5,盆齿轮12,第二动力输出轴13,角齿轮14。盆齿轮12固定在差速器总成2上。差速器总成2的两端,分别键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4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如图所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发动机19挂档输出动力后,发动机动力轴17带动箱体1内的主动伞齿轮16转动,主动伞齿轮16同时带动第一伞齿轮7和第二伞齿轮10在角齿轮14的花键轴柄上转动,但第一伞齿轮7和第二伞齿轮10转向相反。拨叉8驱动花键凹凸中间轮9滑向第一伞齿轮7时,花键凹凸中间轮9的凹凸齿槽和第一伞齿轮7的凸凹齿槽相结合后,花键凹凸中间轮9便和第一伞齿轮7一同旋转,从而通过花键凹凸中间轮9与角齿轮14的花键轴柄之间的键连接,带动角齿轮14一同转动。角齿轮14啮合盆齿轮12,带动与盆齿轮12固定在一起的差速器总成2转动,从而驱动第一动力输出轴4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将动力输出到车轮。同理,花键凹凸中间轮9和第二伞齿轮10结合后,角齿轮14便随同第二伞齿轮10反向转动,将动力反向输出到车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包括箱体(1)以及箱体(1)内的正反转装置和减速差速装置,正反转装置包括轴承三(6),第一伞齿轮(7),拨叉(8),花键凹凸中间轮(9),第二伞齿轮(10),轴承四(11),主动伞齿轮(16),轴承五(18),减速差速装置包括差速器总成(2),轴承一(3),第一动力输出轴(4),轴承二(5),盆齿轮(12),第二动力输出轴(13),角齿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伞齿轮(16)同时和第一伞齿轮(7)和第二伞齿轮(10)啮合,第一伞齿轮(7)、花键凹凸中间轮(9)和第二伞齿轮(10)依次安装在角齿轮(14)的花键轴上,角齿轮(14)和盆齿轮(12)啮合,盆齿轮(12)固定在差速器总成(2)上,差速器总成(2)的两端分别键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4)和第二动力输出轴(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反转动力输出的减速器,包括箱体(1)以及箱体(1)内的正反转装置和减速差速装置,正反转装置包括轴承三(6),第一伞齿轮(7),拨叉(8),花键凹凸中间轮(9),第二伞齿轮(10),轴承四(11),主动伞齿轮(16),轴承五(18),减速差速装置包括差速器总成(2),轴承一(3),第一动力输出轴(4),轴承二(5),盆齿轮(12),第二动力输出轴(13),角齿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伞齿轮(16)同时和第一伞齿轮(7)和第二伞齿轮(10)啮合,第一伞齿轮(7)、花键凹凸中间轮(9)和第二伞齿轮(10)依次安装在角齿轮(14)的花键轴上,角齿轮(14)和盆齿轮(12)啮合,盆齿轮(12)固定在差速器总成(2)上,差速器总成(2)的两端分别键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4)和第二动力输出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国峰张晓红
申请(专利权)人:熊国峰张晓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