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发通专利>正文

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238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道、悬厢车道、列车、悬厢车厢、连接装置;所述列车道,包括铁轨,铺设于水平地面上;所述列车,行驶于所述列车道上,尾部设有悬厢车架;所述悬厢车架,用于承载所述悬厢车厢,所述悬厢车厢,为动力车厢,设有悬厢底架,分为下客悬厢车厢和上客悬厢车厢;所述悬厢底架上方设有用于上下客的悬厢,所述悬厢底架下方设有多组可行驶于所述悬箱车道的宽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解决了传统设置牵引轨道或并行轨道,必须占用其他轨道的缺点,有效利用车站的垂直空间;使的车站保持同样的占地面积,可以在保持现有车次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不停车上、下客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
技术介绍
列车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之一,我国高铁列车均速240KM/H,京津高铁甚至达到350KM/H,但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不满足,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进行:一是悬浮列车,二就是让列车不停车进行换乘;因为列车停车让旅客上下车需要一段时间,另外进站列车需要提前减速,这两点大大影响列车的平均速度。目前有很多针对列车不停车换乘的设计,一般分为并联式、串联式,列车的综合操作完全由调度中心来控制;并联式设计相对简单,但是占用轨道多,需要几条并行轨道进行配合,在车次量大,铁轨密集分布的站点不适用,除非减少车次;串联式的结构复杂,很难在高速行驶下保持分离和对接,且也需要设置一定面积的牵引轨道来实现上、下客对接,也存在并联式对其他铁轨占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高速行驶中的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道、悬厢车道、列车、悬厢车厢、连接装置;所述列车道,包括铁轨,铺设于水平地面上;所述列车,行驶于所述列车道上,尾部设有悬厢车架;所述悬厢车架,用于承载所述悬厢车厢,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定位所述悬厢车厢的定位柱;所述悬厢车厢,为动力车厢,设有悬厢底架,分为下客悬厢车厢和上客悬厢车厢;所述悬厢底架上方设有用于上下客的悬厢,所述悬厢底架下方设有多组可行驶于所述悬厢车道的宽轮,还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悬厢车道包括悬厢铁轨,安装于站点处;所述悬厢铁轨包括分离段、停车段、发车段及合并段;所述分离段为悬厢铁轨与所述铁轨相互在垂直方向上分离,形成落差,可将所述的所述下客悬厢车厢与列车分离,分离段的终点连接停车段,所述停车段连接发车段;所述停车段、发车段与所述铁轨的落差高度均大于列车的高度;所述停车段终点与合并段相连,所述合并段的与所述铁轨相互在垂直方向上的落差逐渐减少,直至所述上客悬厢车厢安装于所述悬厢车架上;所述悬厢车道包括悬厢铁轨;所述悬厢铁轨宽度大于所述铁轨的宽度;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列车连接门,悬厢车连接门;所述列车连接门安装于列车的次尾车厢后方;所述悬厢车连接门安装于所述悬厢车厢前端,可与列车连接门对齐连接。本技术解决了传统设置牵引轨道或并行轨道,必须占用轨道的缺点,有效利用车站的垂直空间;使的车站保持同样的占地面积。优选的,所述铁轨水平铺设,所述的分离段为缓坡上升段,所述合并段为缓坡下降段;所述缓坡上升段起点高度低于所述下客悬厢车厢经过时所述宽轮的垂直高度,逐渐抬升连接至高于列车高度的停车段,所述停车段水平铺设连接发车段,发车段水平铺设连接于缓坡下降段,所述缓坡下降段逐渐降低直至于所述上客悬厢车厢安装于所述悬厢车架上。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后车前架,前端呈圆弧形,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悬厢车连接门的两侧;后对接架,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后车前架上,且相对于所述后车前架底部向下凸出一段;前液压杆,数量为四个,平均安装于列车连接门的两侧;四个所述前液压杆,后端安装于次尾车厢的尾部,前端安装有前对接架,所述前对接架为长方体金属板,伸出高度高于所述列车,且经过所述停车段下方时,与后对接架相遇配合;牵引手臂,有两组,分别安装于列车连接门的两侧,用于牵引所述后对接架;所述牵引手臂包括:滑轨,分别竖立安装于列车连接门的两侧侧面上;固定板,共有两个,分别安装于两侧所述的滑轨上,所述固定板可在所述滑轨中上下运动;定位架,共有两根,分别连接安装两组所述的牵引手臂前端,中心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侧面中心,用于定位牵引所述的后对接架,所述定位架可绕固定板转动;弹性限位装置,共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侧面的下方,限制定位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所述液压伸缩杆,共有两根,分别连接安装两组所述的牵引手臂,通过推、拉所述牵引手臂控制其在所述滑轨中上、下移动。这种设计可以使的列车更加稳定,安全的进行对接。优选的,所述前对接架还设有对接架缓冲装置,所述对接架缓冲装置包括:电磁线圈,安装于所述前对接架内,通电可产生磁场;滚轮,所述滚轮两端设有滚轴,所述滚轴通过弹簧安装于前对接架背面;防撞垫,安装于所述前对接架背面,设有露出所述滚轮的避让位;后电磁线圈,安装于所述后对接架内,通电可产生与前对接架内电磁线圈相同的磁场。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的设计,使的器件更加耐用,也使得乘客在换乘时更加平稳,舒适度更好。优选的,还设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块,内嵌安装于所述悬厢车厢的悬厢底架上,内置电磁线圈,通电可产生磁场;缓冲液压杆,共有两根,平行安装于所述次尾车厢的尾部;缓冲板,安装于所述两根缓冲液压杆前端,内设有电磁线圈,通电可使产生与所述缓冲块相同的磁场。优选的,所述悬厢车道还设有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链条,设有四条,分为左侧、右侧两组,每组为两条链条,均通过前后两个齿轮平行安装于所述停车段,且位于两条所述悬厢铁轨内;减速块,共有两块,分别通过金属线安装固定于左侧所述两台链条上及右侧所述两台链条上;悬厢减速块,安装于所述悬厢底架的下方,且可以与减速块配合的位置;减速电机,用于连接控制齿轮;支撑轮,设于两个所述齿轮中间,有若干个,用于支撑四条所述的链条。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停车距离,可以减少建设的成本。优选的,所述悬厢减速块为圆柱体状;所述减速块设有容纳所述悬厢减速块的凹槽。优选的,所述的悬厢铁轨安装于所述铁轨两侧的缓坡或若干柱梁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解决了传统设置牵引轨道或并行轨道,必须占用其他轨道的缺点,有效利用车站的垂直空间;使的车站保持同样的占地面积,可以在保持现有车次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不停车上、下客的效果;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的设计,可以减轻对接碰撞强度,使的器件更加耐用,也使得乘客在换乘时更加平稳,舒适度更好,另外减速装置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停车距离,可以减少建设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列车尾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前对接架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悬厢车厢局部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缓冲装置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悬厢车厢局部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减速装置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减速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11所示的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道1、悬厢车道2、列车3、悬厢车厢4、连接装置。所述列车道1,包括铁轨15,铺设于水平地面上;所述列车3,行驶于所述列车道1上,尾部设有悬厢车架31;所述悬厢车架31,用于承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道、悬厢车道、列车、悬厢车厢、连接装置;/n所述列车道,包括铁轨,铺设于水平地面上;/n所述列车,行驶于所述列车道上,尾部设有悬厢车架;/n所述悬厢车架,用于承载所述悬厢车厢,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定位所述悬厢车厢的定位柱;/n所述悬厢车厢,为动力车厢,设有悬厢底架,分为下客悬厢车厢和上客悬厢车厢;/n所述悬厢底架上方设有用于上下客的悬厢,所述悬厢底架下方设有多组可行驶于所述悬厢车道的宽轮,还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孔;/n所述悬厢车道包括悬厢铁轨,安装于站点处;/n所述悬厢铁轨包括分离段、停车段、发车段及合并段,所述分离段为悬厢铁轨与所述铁轨相互在垂直方向上分离,形成落差,可将所述的所述下客悬厢车厢与列车分离,分离段的终点连接停车段,所述停车段连接发车段;所述停车段、发车段与所述铁轨的落差高度均大于列车的高度;所述停车段终点与合并段相连,所述合并段的与所述铁轨相互在垂直方向上的落差逐渐减少,直至所述上客悬厢车厢安装于所述悬厢车架上;/n所述悬厢铁轨宽度大于所述铁轨的宽度;/n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列车连接门,悬厢车连接门;/n所述列车连接门安装于列车的次尾车厢后方;/n所述悬厢车连接门安装于所述悬厢车厢前端,可与列车连接门对齐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道、悬厢车道、列车、悬厢车厢、连接装置;
所述列车道,包括铁轨,铺设于水平地面上;
所述列车,行驶于所述列车道上,尾部设有悬厢车架;
所述悬厢车架,用于承载所述悬厢车厢,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定位所述悬厢车厢的定位柱;
所述悬厢车厢,为动力车厢,设有悬厢底架,分为下客悬厢车厢和上客悬厢车厢;
所述悬厢底架上方设有用于上下客的悬厢,所述悬厢底架下方设有多组可行驶于所述悬厢车道的宽轮,还设有若干个与所述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孔;
所述悬厢车道包括悬厢铁轨,安装于站点处;
所述悬厢铁轨包括分离段、停车段、发车段及合并段,所述分离段为悬厢铁轨与所述铁轨相互在垂直方向上分离,形成落差,可将所述的所述下客悬厢车厢与列车分离,分离段的终点连接停车段,所述停车段连接发车段;所述停车段、发车段与所述铁轨的落差高度均大于列车的高度;所述停车段终点与合并段相连,所述合并段的与所述铁轨相互在垂直方向上的落差逐渐减少,直至所述上客悬厢车厢安装于所述悬厢车架上;
所述悬厢铁轨宽度大于所述铁轨的宽度;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列车连接门,悬厢车连接门;
所述列车连接门安装于列车的次尾车厢后方;
所述悬厢车连接门安装于所述悬厢车厢前端,可与列车连接门对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轨水平铺设,所述的分离段为缓坡上升段,所述合并段为缓坡下降段;
所述缓坡上升段起点高度低于所述下客悬厢车厢经过时所述宽轮的垂直高度,逐渐抬升连接至高于列车高度的停车段,所述停车段水平铺设连接发车段,发车段水平铺设连接于缓坡下降段,所述缓坡下降段逐渐降低直至于所述上客悬厢车厢安装于所述悬厢车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列车进站不停车换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后车前架,前端呈圆弧形,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悬厢车连接门的两侧;
后对接架,数量为两个,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后车前架上,且相对于所述后车前架底部向下凸出一段;
前液压杆,数量为四个,平均安装于列车连接门的两侧;
四个所述前液压杆,后端安装于次尾车厢的尾部,前端安装有前对接架,所述前对接架为长方体金属板,伸出高度高于所述列车,且经过所述停车段下方时,与后对接架相遇配合;
牵引手臂,有两组,分别安装于列车连接门的两侧,用于牵引所述后对接架;
所述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发通
申请(专利权)人:郑发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