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单元及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1455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9
提供一种电动机单元,其具备:第一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转子、与所述第一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将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一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一壳体;第二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二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轴、将所述第二定子及所述第二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二壳体;单一的驱动装置,其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一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二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而被一体固定;及面对合固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固定机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单元及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机单元及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搭载于混合动力机动车或电动机动车等的旋转电机中,通过向线圈供给电流而在定子铁心形成磁场,在转子(例如,磁铁转子或凸极铁心转子、笼型转子)与定子铁心之间产生磁性的吸引力、排斥力。由此,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例如,日本特开2000-116082号公开了外转子类型的外周驱动型电动机。在日本特开2000-116082号中,在外周驱动型电动机中,将两个定子沿轴向呈同轴状地相连设置,在两个定子的中间设置两个轴承,在两个轴承上连结外转子。而且,在两个定子的轴心贯通螺栓,将两个定子结合。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由于螺栓向定子的轴向端部的外侧突出,因此电动机沿轴向可能会大型化。因此,在实现电动机的小型化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方案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动机单元及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电动机单元具备:第一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转子、与所述第一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将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一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一壳体;第二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二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轴、将所述第二定子及所述第二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二壳体;单一的驱动装置,其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一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二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而被一体固定;及面对合固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固定机构固定。(2)在上述方案(1)中,可以是,所述面对合固定部沿轴向被固定,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周面及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周面中的与所述驱动装置相对的部分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状的平面部,所述电动机单元还具备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周面地将所述驱动装置沿着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固定用的正交固定部。(3)在上述方案(2)中,可以是,所述面对合固定部具备:第一凸缘,其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及第二凸缘,其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面对合固定部在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二凸缘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作为所述固定机构的螺栓紧固。(4)在上述方案(1)~(3)的任一个中,可以是,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相互同轴地配置,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周向空出间隔地配置多个所述固定机构。(5)在上述方案(4)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固定状态下,所述驱动装置覆盖多个所述固定机构的至少一部分。(6)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准备:第一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转子、与所述第一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将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一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一壳体;第二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二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轴、将所述第二定子及所述第二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二壳体;单一的驱动装置,其具有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一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二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的大小;及面对合固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固定机构固定,所述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固定机构将所述面对合固定部固定的第一工序;及在所述第一工序之后,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周面地将所述驱动装置固定的第二工序。根据上述方案(1),通过具备在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与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固定机构紧固的面对合固定部而将固定机构配置在面对合固定部(电动机单元的轴向中央部)。即,固定机构不向电动机单元的轴向端部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实现电动机单元的小型化。此外,通过具备跨第一壳体中的处于第一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和第二壳体中的处于第二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而被一体固定的单一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不会向电动机单元的轴向端部的外侧突出。因此,在具备两个旋转电机和单一的驱动装置的电动机单元中,能够实现小型化。根据上述方案(2),通过沿轴向紧固面对合固定部,能够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沿轴向连结。此外,通过第一壳体的周面及第二壳体的周面中的与驱动装置相对的部分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平面状的平面部,能够将驱动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沿平面部配置,因此能够将电动机单元沿径向也进行小型化。此外,通过还具备跨第一壳体的周面和第二壳体的周面地将驱动装置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固定用的正交固定部,能够将第一壳体的周面及第二壳体的周面与驱动装置沿着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连结。因此,通过轴向上的固定和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固定,能够实现电动机单元的进一步的小型化。根据上述方案(3),通过面对合固定部具备从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缘和从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凸缘,在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作为固定机构的螺栓紧固,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的面对合、螺栓紧固,能够进行更可靠的连结,并实现组装性的提高。根据上述方案(4),通过第一旋转电机与第二旋转电机相互同轴地配置,能够将电动机单元沿径向尽可能地小型化。此外,通过沿第一旋转电机的周向空出间隔地配置多个固定机构,能够避免面对合固定部的一部分极端增大的情况。因此,能够实现电动机单元的进一步的小型化。根据上述方案(5),通过在驱动装置的固定状态下驱动装置覆盖多个固定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与在驱动装置的固定状态下固定机构全部向外突出的情况相比,容易实现电动机单元的小型化。根据上述方案(6),包括通过固定机构将面对合固定部固定的第一工序和在第一工序之后跨第一壳体的周面和第二壳体的周面地将驱动装置固定的第二工序,由此,在组装顺序与结构的关系性上能够提高电动机单元的组装性并实现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的俯视图。图3是包含图2的III-III剖面的、电动机单元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中拆卸了驱动装置的状态的、图1的电动机单元的从相反侧观察的图。图5是包含图4的V-V剖面的、从电动机单元的轴向内侧观察第一旋转电机的图。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中拆卸了驱动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8是接续图7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9是接续图8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图10是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单元中的固定机构的配置例的说明图。图11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机单元中的固定机构的配置例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列举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其具备:/n第一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转子、与所述第一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将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一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一壳体;/n第二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二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轴、将所述第二定子及所述第二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二壳体;/n单一的驱动装置,其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一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二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而被一体固定;及/n面对合固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固定机构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2 JP 2019-0451891.一种电动机单元,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第一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转子、与所述第一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一轴、将所述第一定子及所述第一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一壳体;
第二旋转电机,其具有筒状的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转子、与所述第二转子同轴地配置的第二轴、将所述第二定子及所述第二转子收容的筒状的第二壳体;
单一的驱动装置,其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一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处于所述第二转子的半径方向的周面而被一体固定;及
面对合固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固定机构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对合固定部沿轴向被固定,
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周面及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周面中的与所述驱动装置相对的部分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状的平面部,
所述电动机单元还具备正交固定部,该正交固定部用于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周面地将所述驱动装置沿着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对合固定部具备:
第一凸缘,其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及
第二凸缘,其从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崎学铃木智幸川田祥男斋藤泰行滨野宏原田刚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