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运动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6005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运动电机,包括提供旋转运动的部分、提供直线运动的部分和连接端盖,所述的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前端盖甲、定子甲、转子甲、转轴甲和后端盖甲,所述的转轴甲依次穿入前端盖甲、转子甲和后端盖甲,所述的定子甲设在转子甲外侧,并位于前端盖甲和后端盖甲之间;所述的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定子乙、转子乙、前端盖乙、转轴乙和后端盖乙,所述的转轴甲设有用于转轴乙沿轴向前后穿梭运动的通孔,所述的转轴乙依次穿入转轴乙的通孔、连接端盖、前端盖乙、转子乙和后端盖乙,所述的定子乙设在转子乙外侧,并位于前端盖乙和后端盖乙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大大减小机器和设备的体积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运动电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运动电机。
技术介绍
对于日益发展的自动化及机器人行业应用来说,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凑地结合旋转与直线两种运动方式的电机,以帮助客户在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的联动。对于这类应用需求,目前市面上并没有成熟的现成的解决方案,使用者往往都是采用分立的两个电机,单独来实现旋转运动及直线运动。经过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9627138U公开了一种可轴向直线运动和周向旋转运动多自由度输出的电机,具体包括壳体、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丝杆,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丝杆,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电枢,所述定子电枢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定子组件的内环上设有与定子电枢相匹配的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内环与所述丝杆相匹配,所述丝杆的末端设有弹性件,所述转子组件的末端设有销孔,所述弹性件和销孔相匹配,该电机将轴向直线运动及周向旋转运动集成一体,且轴向直线运动到特定位置时,可转换为周向旋转运动,但是该专利存在以下问题:1)该专利无法在整个行程段完成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只是利用了限位机构,在某一段行程进行直线运动,而运动到特定位置时,由限位轴、销触发从而变为旋转运动。2)该专利及市面上的众多专利没有真正做到旋转自由度和直线自由度的解耦,无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完成任意的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组合的运动,应用场合十分有限3)该专利及市面上的众多专利仅有一套定转子磁场进行磁场反应,无法做到旋转自由度和直线自由度不同速度、不同加速度的灵活运动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双运动电机。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运动电机,包括旋转运动驱动部分、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和连接端盖,所述的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前端盖甲、定子甲、转子甲、转轴甲和后端盖甲,所述的转轴甲依次穿入前端盖甲、转子甲和后端盖甲,所述的定子甲设在转子甲外侧,并位于前端盖甲和后端盖甲之间;所述的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定子乙、转子乙、前端盖乙、转轴乙和后端盖乙,所述的转轴甲设有用于转轴乙沿轴向前后穿梭运动的通孔,所述的转轴乙依次穿入转轴乙的通孔、连接端盖、前端盖乙、转子乙和后端盖乙,所述的定子乙设在转子乙外侧,并位于前端盖乙和后端盖乙之间。优选地,所述的转轴乙为螺纹轴,其表面带有外螺纹。优选地,所述的转子乙内部设有与转轴乙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优选地,所述的定子甲和转子甲在驱动器的作用下产生电磁作用,从而使转子甲进行旋转运动,进一步带动转轴甲进行旋转运动;所述的定子乙和转子乙在驱动器的作用下产生电磁作用,从而使转子乙进行旋转运动,当转子乙进行旋转时,带有外螺纹的转轴乙即可进行沿电机轴向的前后运动,转轴乙在运动时可穿过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和直线运动驱动部分两个运动部分的转子内部。优选地,所述的后端盖甲、连接端盖、前端盖乙为一个整体结构,或者所述的后端盖甲、连接端盖为一个整体结构,或者所述的连接端盖、前端盖乙为一个整体结构。优选地,所述的转轴甲与转轴乙之间的间隙大于0.02mm。优选地,所述的转轴甲与转轴乙之间的同心度小于0.5mm。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盖上有圆形的凸台,与后端盖甲或前端盖乙上的凹槽进行配合。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盖上有圆形的凹槽,与后端盖甲或前端盖乙上的凸台进行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传统的结构通常使用两台电机来实现对某一工件的旋转、直线双自由度操作功能,通常会使用一个步进电机直接驱动旋转运动,另一个步进电机通过皮带带轮配合等传动方式再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在几何空间分布上,这两个电机通常构成两根轴分布于设备或器械的不同位置。这会造成设备体积较大,占用大量空间。而本技术在空间分布上将两个运动自由度集成到一根轴上面,能够大大减小机器和设备的体积。经过评估,在输出轴端,通过采用本技术所述的双运动电机结构,可以节约50%以上的体积空间。2)传统的设计由于使用了分离的两轴来布置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在对所搬运的工件实施一次旋转和直线动作时,只能够将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分开来进行。而本技术描述的技术方案可以在移动工件时将旋转动作和直线动作一起完成,在旋转工件时同时完成工件的抓取或推压等直线动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将该产品应用在高频次运动的设备时,其效率提升可以达到20%以上。3)本技术将原本两个分立的电机进行了合二为一,可以在轴向上减少重复的连接部件,从而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可节约的材料及生产成本在15%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外观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为一种可以同时实现直线和旋转两个自由度运动的电机,包括直线运动驱动部分、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和连接端盖5,所述的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前端盖甲1、定子甲2、转子甲3、转轴甲4和后端盖甲8,所述的转轴甲4依次穿入前端盖甲1、转子甲3和后端盖甲8,所述的定子甲2设在转子甲3外侧,并位于前端盖甲1和后端盖甲8之间;所述的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定子乙6、转子乙7、前端盖乙9、转轴乙10和后端盖乙11,所述的转轴甲4设有用于转轴乙10沿轴向前后穿梭运动的通孔,所述的转轴乙10依次穿入转轴乙10的通孔、连接端盖5、前端盖乙9、转子乙7和后端盖乙11,所述的定子乙6设在转子乙7外侧,并位于前端盖乙9和后端盖乙11之间。所述的转轴乙10为螺纹轴,其表面带有外螺纹。所述的转子乙7内部设有与转轴乙10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定子甲2和转子甲3在驱动器的作用下产生电磁作用,从而使转子甲3进行旋转运动,转子甲3进行旋转运动的同时,可带动转轴甲4进行旋转运动,从而实现相应的旋转自由度。定子乙6和转子乙7在驱动器的作用下产生电磁作用,从而使转子乙7进行旋转运动,由于转子乙7和转轴乙10之间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进行相互配合,当转子乙7进行旋转时,带有外螺纹的转轴乙10即可进行沿电机轴向的前后运动,可以带动负载实现直线自由度。所述的转轴甲4与转轴乙10之间的间隙大于0.02mm。所述的转轴甲4与转轴乙10之间的同心度小于0.5mm。所述的连接端盖5上有圆形的凸台,与后端盖甲8或前端盖乙9上的凹槽进行配合。所述的连接端盖5上有圆形的凹槽,与后端盖甲8或前端盖乙9上的凸台进行配合。该电机运动时,可产生以下的运动方式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运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运动驱动部分、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和连接端盖(5),所述的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前端盖甲(1)、定子甲(2)、转子甲(3)、转轴甲(4)和后端盖甲(8),所述的转轴甲(4)依次穿入前端盖甲(1)、转子甲(3)和后端盖甲(8),所述的定子甲(2)设在转子甲(3)外侧,并位于前端盖甲(1)和后端盖甲(8)之间;/n所述的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定子乙(6)、转子乙(7)、前端盖乙(9)、转轴乙(10)和后端盖乙(11),所述的转轴甲(4)设有用于转轴乙(10)沿轴向前后穿梭运动的通孔,所述的转轴乙(10)依次穿入转轴乙(10)的通孔、连接端盖(5)、前端盖乙(9)、转子乙(7)和后端盖乙(11),所述的定子乙(6)设在转子乙(7)外侧,并位于前端盖乙(9)和后端盖乙(11)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运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运动驱动部分、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和连接端盖(5),所述的旋转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前端盖甲(1)、定子甲(2)、转子甲(3)、转轴甲(4)和后端盖甲(8),所述的转轴甲(4)依次穿入前端盖甲(1)、转子甲(3)和后端盖甲(8),所述的定子甲(2)设在转子甲(3)外侧,并位于前端盖甲(1)和后端盖甲(8)之间;
所述的直线运动驱动部分包括定子乙(6)、转子乙(7)、前端盖乙(9)、转轴乙(10)和后端盖乙(11),所述的转轴甲(4)设有用于转轴乙(10)沿轴向前后穿梭运动的通孔,所述的转轴乙(10)依次穿入转轴乙(10)的通孔、连接端盖(5)、前端盖乙(9)、转子乙(7)和后端盖乙(11),所述的定子乙(6)设在转子乙(7)外侧,并位于前端盖乙(9)和后端盖乙(1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运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乙(10)为螺纹轴,其表面带有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运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乙(7)内部设有与转轴乙(10)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运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甲(2)和转子甲(3)在驱动器的作用下产生电磁作用,从而使转子甲(3)进行旋转运动,进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凯张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鸣志派博思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