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0405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包括:固定限位导杆以及依次排布的上连接板、上固定板、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下限位耗能连接板;上固定板、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配合形成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每一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内设置有一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连接上固定板、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不仅具有竖向隔震/振能力,且当支座受拉时,具有弹性自复位的抗拉能力,避免支座竖向受拉破坏或提离失效,防止上部结构或装置倾覆;并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耗能能力,进一步保护上部结构或装置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震/振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
技术介绍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汇点,使得我国地震频发,并且具有地震烈度高、破坏性大的特性。结构被动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出色控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在实际工程当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观点认为对结构破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水平地震力,因此之前研究大多集中于水平隔震技术方面,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是,在高烈度区尤其是在发震断层或震中附近,竖向地震分量较大,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尤其是轨道距离建筑较近时,列车运行会引起建筑结构振动,对建筑物的安全和人们居住舒适度造成影响。建筑附近的机器运行或建筑物内部机器设备的运行,同样会引起建筑物的振动超标,影响结构安全与人的舒适度。因此,竖向隔震/振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急迫。竖向隔震/振技术的研发多数是伴随着隔震/振支座的研发进行的。目前提出的竖向隔震支座大多数为厚肉型叠层橡胶支座或者是钢弹簧支座,抗拉能力差。当支座上部结构/装置遭受较大竖向地震作用或在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下发生摇摆甚至倾覆的时候,支座会进入受拉状态,厚肉型橡胶支座可能出现拉断破坏,钢弹簧支座可能发生提离失效,对支座上部结构或装置的摇摆倾覆效应控制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支座不仅具有竖向隔震/振能力,而且当支座受拉时,具有弹性自复位的抗拉能力,避免支座竖向受拉破坏或提离失效,防止上部结构/装置倾覆。同时,支座还具有高效的、稳定可靠的耗能能力,可进一步保护隔震/振支座上部结构或装置的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包括:复数个固定限位导杆以及依次排布的上连接板、上固定板、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下限位耗能连接板;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配合形成至少一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每一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内设置有一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所述上连接板螺接所述上固定板;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一端形成一第一限位端并对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限位,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穿设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所述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连接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优选地,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至少一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至少一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至少一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和至少一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形成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一面,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形成于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一面,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形成于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的一面,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形成于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邻近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一面;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和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半径不同,且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和相邻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部分层叠;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和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半径不同,且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和相邻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层叠或部分层叠。优选地,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还包括若干阻尼孔,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形成所述阻尼孔,所述阻尼孔距离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的内径和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内径。优选地,所述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包括弹簧挤压导杆、弹簧、固定耗能闭锁端板和固定螺母;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在对应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的中轴线位置形成第一连接孔;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在对应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的中轴线位置形成第二连接孔;所述上固定板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位置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形成第三连接孔;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且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的第一端形成第二限位端,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限位端配合,所述第二限位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对所述上固定板限位,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外螺纹;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弹簧挤压导杆外并设置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之间;所述固定耗能闭锁端板中部形成一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内壁形成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所述固定耗能闭锁端板通过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弹簧挤压导杆螺接并设置于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的一侧;所述固定螺母螺接于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的第二端并位于所述固定耗能闭锁端板邻近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和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内填充有阻尼液。优选地,当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的个数为一时,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内径,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与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部分紧密贴合或间隙层叠;当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的个数为复数时,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与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部分交错层叠并紧密贴合或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的长度;当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的个数为一时,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内径,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与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全部或部分紧密贴合或间隙层叠;当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的个数为复数个时,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与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全部或部分交错层叠并紧密贴合或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在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的周围形成第二凹槽,每一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形成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一限位端的厚度配合;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形成与所述第一限位孔位置对应的复数个第二限位孔;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形成与所述第二限位孔位置对应的复数个螺纹突出部,每一所述螺纹突出部形成位置与所述第二限位孔对应的一螺孔;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二端形成与所述螺孔配合的外螺纹并与所述螺孔螺接;所述上连接板形成与所述固定限位导杆位置对应的复数个第一变形安装孔;当存在位置与所述上固定板对应的所述固定限位导杆时,所述上固定板形成与所述固定限位导杆位置对应的若干第二变形安装孔;所述上连接板形成复数个第五连接孔;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形成复数个第六连接孔。优选地,所述上连接板邻近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的一面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防尘筒;所述限位防尘筒罩设于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形成若干填充孔;所述填充孔与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的长度。本专利技术由于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固定限位导杆以及依次排布的上连接板、上固定板、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下限位耗能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配合形成至少一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每一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内设置有一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所述上连接板螺接所述上固定板;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一端形成一第一限位端并对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限位,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穿设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所述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连接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复数个固定限位导杆以及依次排布的上连接板、上固定板、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下限位耗能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配合形成至少一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每一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内设置有一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所述上连接板螺接所述上固定板;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一端形成一第一限位端并对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限位,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穿设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所述固定限位导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所述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连接所述上固定板、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包括同轴设置的至少一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至少一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至少一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和至少一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形成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一面,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形成于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一面,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形成于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邻近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的一面,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形成于所述下限位耗能连接板邻近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的一面;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和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半径不同,且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和相邻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部分层叠;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和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半径不同,且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和相邻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层叠或部分层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耗能抗拉自复位核心结构还包括若干阻尼孔,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形成所述阻尼孔,所述阻尼孔距离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下伸筒的内径和所述第二限位耗能上伸筒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耗能抗拉自复位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抗拉自复位组件包括弹簧挤压导杆、弹簧、固定耗能闭锁端板和固定螺母;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在对应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下伸筒的中轴线位置形成第一连接孔;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在对应所述第一限位耗能上伸筒的中轴线位置形成第二连接孔;所述上固定板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位置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形成第三连接孔;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且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的第一端形成第二限位端,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与所述第二限位端配合,所述第二限位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对所述上固定板限位,所述弹簧挤压导杆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外螺纹;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弹簧挤压导杆外并设置于所述上活动限位耗能导板和所述下活动限位耗能导板之间;所述固定耗能闭锁端板中部形成一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内壁形成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坤李向民陈溪张东波陈玲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预应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