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转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0123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转向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径向转向架。该径向转向架包括轮对装置和轮对调节装置,所述轮对装置包括两个轮对,各所述轮对的第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轴箱,各所述轮对的第二端分别安装有第二轴箱;所述轮对调节装置包括两个调节梁,其中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另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连接;所述调节梁至少部分为拱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径向转向架,能够方便调节两个轮对之间的间距,进而便于径向转向架顺利通过小曲线轨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径向转向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架
,尤其涉及一种径向转向架。
技术介绍
转向架作为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载、导向、牵引、走形和制动等重要作用,是决定机车车辆运行安全及动力学性能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由于传统的转向架轴距固定,具有不利于通过小曲线轨道的缺陷,进而导致转向架经过小曲线轨道时磨耗较大,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径向转向架,能够解决转向架不利于通过小曲线轨道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径向转向架,包括轮对装置和轮对调节装置,所述轮对装置包括两个轮对,各所述轮对的第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轴箱,各所述轮对的第二端分别安装有第二轴箱;所述轮对调节装置包括两个调节梁,其中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另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连接;所述调节梁至少部分为拱形。进一步地,还包括构架、与所述第一轴箱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一轴箱拉杆以及与所述第二轴箱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轴箱拉杆,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的第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构架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的第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构架活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构架包括连接梁组件和两个承载梁,所述连接梁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载梁对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承载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另一个所述承载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梁、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安装梁以及第三安装梁,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梁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梁与所述第二安装梁平行,所述第三安装梁垂直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梁之间;各所述第一安装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载梁对应连接,各所述第二安装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载梁对应连接。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安装梁的中部均设有第一安装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相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转动连接;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轴箱拉杆和所述第二轴箱拉杆之间的夹角为90°。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梁包括中间调节部和两个连接部,所述中间调节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对应连接;所述中间调节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厚度。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轴箱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安装有第一橡胶弹簧;各所述第二轴箱上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安装有第二橡胶弹簧;两个所述第一橡胶弹簧的上顶面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板,其中一个所述承载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动件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对应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橡胶弹簧的上顶面分别设有第二安装板,另一个所述承载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动件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对应转动连接。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橡胶弹簧从所述轮对的外侧至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橡胶弹簧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15°~25°;各所述第二橡胶弹簧从所述轮对的外侧至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橡胶弹簧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15°~25°。进一步地,各所述承载梁上分别设有第二安装部,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部相背设置;还包括两个垂向减震器,两个所述垂向减震器的上端分别与车体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垂向减震器的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上表面对应转动连接。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远离所述承载梁的一端下表面分别设有安装座,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置于所述构架的下方,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个所述安装座对应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套装有轴套,两个所述轴套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各所述轴套上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还包括两个防侧滚扭杆,两个所述防侧滚扭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车体连接,两个所述防侧滚扭杆的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板对应转动连接。(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径向转向架,两个轮对的第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轴箱,两个轮对的第二端分别安装有第二轴箱,通过在两个轮对之间设置两个调节梁,调节梁至少部分为拱形,将其中一个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将另一个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轴箱对应连接,便于该径向转向架顺利通过小曲线轨道。当该径向转向架通过曲线时,由于车体具有线速度,致使车体产生向外的离心力,在该离心力作用下,车体会向外倾覆,则转向架的构架外侧受到挤压后向下移动,使得外侧的调节梁在受到构架挤压后产生向下的形变,外侧的调节梁拱形的曲率变大,使得外侧的调节梁的两端距离增大,迫使轮对外侧的车轮间距增大;同时,转向架内侧的调节梁受到的压力变小,内侧的调节梁形变恢复,使得内侧的调节梁两端距离变小,使得轮对内侧的车轮间距变小,则该径向转向架就能够顺利通过曲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中调节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中调节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中调节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中调节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中调节梁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的主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的俯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径向转向架的仰视图。图中:1:轮对;2:第一轴箱;3:第二轴箱;4:调节梁;5:构架;51:承载梁;511:第二安装部;512:安装座;513:转动轴;514:轴承;515:轴套;516:连接板;52:第一安装梁;521:第一安装部;53:第二安装梁;54:第三安装梁;6:第一轴箱拉杆;7:第二轴箱拉杆;8:第一橡胶弹簧;91:第一垂向减震器;92:第二垂向减震器;10:第三垂向减震器;11:防侧滚扭杆;12:空气弹簧;13:牵引拉杆;14:制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径向转向架,包括轮对装置和轮对调节装置,轮对装置包括两个轮对1,各轮对1的第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轴箱2,各轮对1的第二端分别安装有第二轴箱3。其中,轮对调节装置包括两个调节梁4,其中一个调节梁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轮对装置和轮对调节装置,所述轮对装置包括两个轮对,各所述轮对的第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轴箱,各所述轮对的第二端分别安装有第二轴箱;所述轮对调节装置包括两个调节梁,其中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另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连接;所述调节梁至少部分为拱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轮对装置和轮对调节装置,所述轮对装置包括两个轮对,各所述轮对的第一端分别安装有第一轴箱,各所述轮对的第二端分别安装有第二轴箱;所述轮对调节装置包括两个调节梁,其中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另一个所述调节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连接;所述调节梁至少部分为拱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构架、与所述第一轴箱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一轴箱拉杆以及与所述第二轴箱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轴箱拉杆,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的第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构架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的第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构架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架包括连接梁组件和两个承载梁,所述连接梁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载梁对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承载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对应连接,另一个所述承载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梁、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安装梁以及第三安装梁,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梁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梁与所述第二安装梁平行,所述第三安装梁垂直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梁之间;各所述第一安装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载梁对应连接,各所述第二安装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载梁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径向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安装梁的中部均设有第一安装部,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相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轴箱拉杆的第二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转动连接;
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轴箱拉杆和所述第二轴箱拉杆之间的夹角为9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子良张锋珍任坤华齐洪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