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69730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茭田改造;(2)做种植垄;(3)茭白定植;(4)石菖蒲定植;(5)中华鳖放养;(6)田间管理。其采用高山茭白‑石菖蒲‑中华鳖立体种养模式,茭白植株高大,石菖蒲矮小,中华鳖在水里或垄面活动,三者充分利用光热、空间和土地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栽培
,涉及的是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高山茭白的生态高效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高山茭白是利用茭白在高温季节不结茭的特性,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茭白,由于高海拔地区夏秋凉爽、昼夜温差大,茭白可在7~9月上市,此时平原地区的双季茭白夏茭已经采收结束,而秋茭以及单季茭白还未上市,加上我国7~9月因蔬菜生产茬口交替、夏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常出现蔬菜供应淡季,品种单调、数量少。高山茭白有效缓减了夏秋蔬菜市场供应,产品销路好,价格高,同时,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优越,病虫害发生较轻,农药施用量相对减少,所产茭白嫩白、味鲜美、污染少,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高山茭白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传统的高山茭白栽培方法一般是宽窄行或等行栽培,每年在同块地种植,因长期连作,茭白品质下降、病虫害加重、产量不稳,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几年很多地区开展了茭白—中华鳖种养模式探索,由于茭白株行距较宽,既可为中华鳖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又有利于中华鳖避暑;中华鳖吃茭田里的害虫、田螺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中华鳖的活动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粪便又是茭白的优质有机肥料。同时有效缓解了单纯种植茭白的市场风险。但是,这种茭白田套养中华鳖模式,每年还是在同一地方种植茭白植株,并没有改变茭白连作障碍的危害,同时,为了预防中华鳖生病,还要定期喷施杀菌剂,对茭白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高山茭白栽培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其采用高山茭白—石菖蒲—中华鳖立体种养模式,茭白植株高大,石菖蒲矮小,中华鳖在水里或垄上活动,三者充分利用光热、空间和土地资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茭白田改造沿茭白田四周挖“回”字形沟,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宽加固茭白田埂,并在所述“回”字形沟与茭白田间建一个土埂,用于中华鳖晒背和保障人员农事操作安全,在茭田田埂四周建防逃网,并在茭白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建两道防逃栅;(2)做种植垄种植前,每667m2撒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1000kg~2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1000kg,并撒施45%三元复合肥30kg和生石灰50kg,深耕20cm~30cm后,整平,然后按南北向起种植垄,在种植垄之间形成茭白种植沟,并在所述种植垄两头留作业道;(3)茭白定植3月底至4月上旬,将茭白按穴距40cm~50cm定植在茭白种植沟一侧的茭白定植带上,每穴种植有2~3个薹管种苗;(4)石菖蒲定植5月初挖出石菖蒲根茎,选带有须根和叶片的根茎作种,按行距30cm-35cm、穴距30cm定植在种植垄上的石菖蒲定植带上,每穴种植有3~5株石菖蒲,种植行之间用打碎的茭白秸秆覆盖;(5)、中华鳖放养6月底,水温稳定在22~26℃时,每666.7m2面积投放50~80只体重350g~500g的中华鳖,放养前,中华鳖用15mg/L~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食盐水浸泡5min~10min进行消毒;(6)田间管理茭白按常规管理进行施肥、水位调节、采收,石菖蒲按常规管理,中华鳖(16)以田中螺蛳、昆虫为食,不需要另外投放饵料。优选地,其中,所述“回”字形沟的宽为80cm~100cm、深为40cm~50cm;并且,所述“回”字形沟比所述茭白种植沟深30~40cm。优选地,其中,所述土埂高为15cm~20cm,顶部宽1为5cm~20cm,下底宽为25~30cm。优选地,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防逃网设置在茭田田埂的外围,使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片制成,高为1.5m~1.8m,底部埋入土中10cm~15cm,每隔2m~3m用竹、木或钢筋制成的立柱固定;并且,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处也用铁丝网或塑料网片建所述两道防逃栅。优选地,其中,所述45%三元复合肥中N、P、K的质量比为N:P:K=18:7:20;并且,所述种植垄的垄高为15cm~20cm、垄宽为100cm;所述茭白种植沟的宽为80cm,所述作业道的宽度为35cm~40cm。优选地,其中,所述步骤(3)中,第1年茭白种植在所述茭白种植沟的一侧,第2年种植在所述茭白种植沟的另一侧,以后如此循环种植。优选地,其中,所述步骤(3)中,茭白的行间距为1.8m。优选地,其中,所述步骤(5)中,在水温稳定在25℃时投中华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山茭白—石菖蒲—中华鳖立体种养模式,茭白植株高大(植株高200cm~220cm),石菖蒲矮小(植株高30cm~40cm),中华鳖在水里或垄上活动,三者充分利用光热、空间和土地资源。2、夏秋季,高杆的茭白为喜荫的石菖蒲遮阳,为石菖蒲营造了一个潮湿、阴凉的环境,有益于石菖蒲健康生长,节约了搭盖遮阳棚费用。3、本专利技术中茭白种植在沟的一侧,第2年种植在种植沟的另一侧,避免了连作障碍危害。4、本专利技术采用打碎的茭白秸秆覆盖在石菖蒲种植行间,既抑制了杂草生长,省了除草费用,又解决了茭白秸秆到处丢弃,污染环境问题,同时茭白秸秆腐烂后,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既减少肥料施用量,又增强了植株生长势和抗性。5、本专利技术中种植的石菖蒲,根茎中含有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可减轻中华鳖病害发生,从而减少用药对环境的污染;中华鳖的排泄物为茭白和石菖蒲的生长提供了肥料,中华鳖的活动可促使泥水溶氧含量充足,有利于茭白和石菖蒲新根发育和生长。6、中华鳖捕食福寿螺、二化螟等害虫,降低了化学防治成本和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实施例的东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实施例的俯视图。图中标记:1-“回”字形沟,2-田埂,3-土埂,4-防逃网,5-立柱,6-进水口,7-出水口,8-种植垄,9-茭白种植沟,10-作业带,11-茭白定植带,12-石菖蒲定植带,13-打碎的茭白秸秆,14-石菖蒲植株,15-茭白植株,16-中华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制。众所周知的是,传统的茭白田套养中华鳖模式每年还是在同一地方种植茭白植株,并没有改变茭白连作障碍的危害,同时,为了预防中华鳖生病,还要定期喷施杀菌剂,对茭白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石菖蒲别名九节菖蒲、菖蒲、菖草等,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禾草状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生长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湿地或溪涧旁,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叶根生,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茭白田改造/n沿茭白田四周挖“回”字形沟(1),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宽加固茭白田埂(2),并在所述“回”字形沟与茭白田间建一个土埂(3),用于中华鳖晒背和保障人员农事操作安全,在茭田田埂(2)四周建防逃网(4),并在茭白田的进水口(6)和出水口(7)处建两道防逃栅;/n(2)做种植垄/n种植前,每667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山茭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茭白田改造
沿茭白田四周挖“回”字形沟(1),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宽加固茭白田埂(2),并在所述“回”字形沟与茭白田间建一个土埂(3),用于中华鳖晒背和保障人员农事操作安全,在茭田田埂(2)四周建防逃网(4),并在茭白田的进水口(6)和出水口(7)处建两道防逃栅;
(2)做种植垄
种植前,每667m2撒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1000kg~2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1000kg,并撒施45%三元复合肥30kg和生石灰50kg,深耕20cm~30cm后,整平,然后按南北向起种植垄(8),在种植垄(8)之间形成茭白种植沟(9),并在所述种植垄(8)两头留作业道(10);
(3)茭白定植
3月底至4月上旬,将茭白按穴距40cm~50cm定植在茭白种植沟(9)一侧的茭白定植带(11)上,每穴种植有2~3个薹管种苗;
(4)石菖蒲定植
5月初挖出石菖蒲根茎,选带有须根和叶片的根茎作种,按行距30cm-35cm、穴距30cm定植在种植垄(8)上的石菖蒲定植带(12)上,每穴种植有3~5株石菖蒲,种植行之间用打碎的茭白秸秆(13)覆盖;
(5)中华鳖放养
6月底,水温稳定在22~26℃时,每666.7m2面积投放50~80只体重350g~500g的中华鳖(16),放养前,中华鳖(16)用15mg/L~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食盐水浸泡5min~10min进行消毒;
(6)田间管理
茭白按常规管理进行施肥、水位调节、采收,石菖蒲按常规管理,中华鳖(16)以田中螺蛳、昆虫为食,不需要另外投放饵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飞飞张其安严从生葛治欢董言香方凌江海坤贾利王明霞王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