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8551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焦炉、烟囱和地下烟道,地下烟道设置在焦炉和烟囱之间,地下烟道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与焦炉之间的地下烟道上设置有烟道旁路,烟道旁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脱硝器、余热锅炉、引风机、脱硫器和烟气加热器,脱硝器的内部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除尘腔、气体混合腔和脱硝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脱硝和除尘效果好,能耗低,可解决白雾现象,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
本技术涉及炼焦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焦炉产生的烟道气中含有烟尘、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其温度在250~300℃之间,在现有的炼焦系统中,为了避免烟道气中热能的浪费,一般都会在烟囱和焦炉之间的地下烟道上设置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在地下烟道上设置旁通烟道,并在旁通烟道上设置余热锅炉,正常运行时,地下烟道通过阀门关闭,烟道气通往旁通烟道,其中的高温烟道气经过余热锅炉进行热量回收,被吸收热量后的烟道气送至烟囱进行排空。该系统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为了保护环境,在烟道气排放前需进行脱硫脱硝处理,而处理后烟道气温度为50~60℃,温度低,含水量大,在排出过程中部分水分被冷凝成了液滴,与烟道气中的粉尘聚集,会在烟囱附近形成石膏雨和白雾现象;其次,现有余热回收系统还存在脱硝、脱硫效果差,除尘效果不好等问题。因此,研制开发一种脱硝和除尘效果好,能耗低,可解决白雾现象的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是客观需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硝和除尘效果好,能耗低,可解决白雾现象的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包括焦炉、烟囱和地下烟道,地下烟道设置在焦炉和烟囱之间,地下烟道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与焦炉之间的地下烟道上设置有烟道旁路,烟道旁路上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脱硝器、余热锅炉、引风机、脱硫器和烟气加热器,烟气加热器包括壳程和管程,壳程上设置有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管程上设置有热气入口和热气出口,烟气入口与脱硫器的烟气输出端连接,烟气出口与烟囱连通,热气入口与余热锅炉的高温蒸汽出口连接,热气出口与余热锅炉的冷水进口连接。脱硝器的内部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除尘腔、气体混合腔和脱硝腔,除尘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进烟管,除尘腔的内部设置有板式陶瓷膜元件,板式陶瓷膜元件的上端通过连接环板与除尘腔的内壁密封连接,除尘腔与气体混合腔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上设置有通气口,气体混合腔的侧壁上切向设置有氨气进口管,脱硝腔内设置有脱硝组件,脱硝腔的顶部倾斜设置,脱硝腔顶部的最高处设置有出烟管。进一步的,除尘腔的下方连接有集尘仓,集尘仓的底部设置有出灰管,出灰管上设置有出灰阀。进一步的,脱硝组件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多层脱硝催化剂层,每层脱硝催化剂层的上方均设置有吹灰器。进一步的,气体混合腔内设置有上口大下口小的锥斗,锥斗的上端与气体混合腔的内壁密封连接,锥斗的下端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的下端位于靠近隔板的位置,通气口位于隔板的边缘位置处,通气口上设置有烟气输送管,烟气输送管的上端伸入到气体混合腔的上部。进一步的,进烟管与除尘腔的侧壁切向连接。本技术在烟囱的输入端设置了烟气加热器,对烟气进行加热,使其进入烟囱后不致产生白雾现象,且烟气加热器所需要的热量来自于余热锅炉吸收烟气热量产生的高温蒸汽,这个过程中没有使用外部的能量,合理利用了烟气的余热;其次,烟气进入脱硝器后,在脱硝之前先使用板式陶瓷膜除尘,减少烟气中的粉尘,减少粉尘对脱硝组件表面的磨损,有效延长脱硝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催化成本,另外,在烟气脱硝前,使用氨气与烟气充分混合,提高脱硝效率。本技术脱硝和除尘效果好,能耗低,可解决白雾现象,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脱硝器7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焦炉,2-烟囱,3-地下烟道,4-第一电磁阀,5-烟道旁路,6-第二电磁阀,7-脱硝器,8-余热锅炉,9-引风机,10-烟气加热器,11-脱硫器,12-烟气入口,13-烟气出口,14-热气入口,15-热气出口,16-高温蒸汽出口,17-冷水进口,18-除尘腔,19-气体混合腔,20-脱硝腔,21-进烟管,22-出烟管,23-隔板,24-通气口,25-板式陶瓷膜元件,26-连接环板,27-集尘仓,28-出灰管,29-出灰阀,30-脱硝催化剂层,31-吹灰器,32-锥斗,33-进气管,34-氨气进口管,35-烟气输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包括焦炉1、烟囱2和地下烟道3,所述地下烟道3设置在焦炉1和烟囱2之间,所述地下烟道3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第一电磁阀4与焦炉1之间的地下烟道3上设置有烟道旁路5,所述烟道旁路5上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6、脱硝器7、余热锅炉8、引风机9、脱硫器11和烟气加热器10,所述烟气加热器10包括壳程和管程,壳程上设置有烟气入口12和烟气出口13,管程上设置有热气入口14和热气出口15,烟气入口12与脱硫器11的烟气输出端连接,烟气出口13与烟囱2连通,热气入口14与余热锅炉8的高温蒸汽出口16连接,热气出口15与余热锅炉8的冷水进口17连接。所述脱硝器7的内部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除尘腔18、气体混合腔19和脱硝腔20,所述除尘腔18的侧壁上设置有进烟管21,除尘腔18的内部设置有板式陶瓷膜元件25,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材质是陶瓷膜材料,可以从现有公知的陶瓷膜材料中适当选择,这种材料属于刚性的,是经特殊工艺制作的过滤单元,有着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可以在650℃左右的高温状态下长期稳定运行,有着极高的过滤精度,对于微米级粉尘,其过滤精度达到99.99%以上,使用寿命较长,相对于覆膜布袋,可以在更高的过滤风速(1~3m/min)与更高的反冲压力(1~20bar)条件下运行,一般条件下,其使用寿命可达3~5年,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上端通过连接环板26与除尘腔18的内壁密封连接,除尘腔18与气体混合腔19之间设置有隔板23,隔板23上设置有通气口24,气体混合腔19的侧壁上切向设置有氨气进口管34,所述脱硝腔20内设置有脱硝组件,脱硝腔20的顶部倾斜设置,脱硝腔20顶部的最高处设置有出烟管22,在使用过程中,高温烟气从进烟管21进入除尘腔18,由于烟气中的灰尘受到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连接板26的拦截,灰尘会截留于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进气侧,而由于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内部设置有孔道,经过滤后的烟气从这些孔道透出,从通气口24进入到气体混合腔19中,烟气在气体混合腔19与氨气进行充分混合,随后向上流动,在脱硝组件的作用下完成烟气的脱硝,最后从出烟管22排出。本技术的烟道气余热回收过程为:首先关闭第一电磁阀4,开启第二电磁阀6,从焦炉1排出的高温烟气进入烟道旁路5中,先由脱硝器7对烟气进行脱硝处理,随后进入余热锅炉8,在余热锅炉8中完成高温烟气的余热回收,随后,由引风机9将降温后的烟气送入脱硫器11中进行脱硫处理,脱硫后烟气的温度会进一步的降低,降至50~60℃,且由于湿法脱硫的原因,烟气中的湿度较高,烟气会因温度低和含水量大的原因,在烟囱中排出过程中部分被冷凝成了液滴,与烟气中的残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焦炉(1)、烟囱(2)和地下烟道(3),所述地下烟道(3)设置在焦炉(1)和烟囱(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烟道(3)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第一电磁阀(4)与焦炉(1)之间的地下烟道(3)上设置有烟道旁路(5),所述烟道旁路(5)上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6)、脱硝器(7)、余热锅炉(8)、引风机(9)、脱硫器(11)和烟气加热器(10),所述烟气加热器(10)包括壳程和管程,壳程上设置有烟气入口(12)和烟气出口(13),管程上设置有热气入口(14)和热气出口(15),烟气入口(12)与脱硫器(11)的烟气输出端连接,烟气出口(13)与烟囱(2)连通,热气入口(14)与余热锅炉(8)的高温蒸汽出口(16)连接,热气出口(15)与余热锅炉(8)的冷水进口(17)连接;/n所述脱硝器(7)的内部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除尘腔(18)、气体混合腔(19)和脱硝腔(20),所述除尘腔(18)的侧壁上设置有进烟管(21),除尘腔(18)的内部设置有板式陶瓷膜元件(25),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上端通过连接环板(26)与除尘腔(18)的内壁密封连接,除尘腔(18)与气体混合腔(19)之间设置有隔板(23),隔板(23)上设置有通气口(24),气体混合腔(19)的侧壁上切向设置有氨气进口管(34),所述脱硝腔(20)内设置有脱硝组件,脱硝腔(20)的顶部倾斜设置,脱硝腔(20)顶部的最高处设置有出烟管(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焦炉地下烟道气的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焦炉(1)、烟囱(2)和地下烟道(3),所述地下烟道(3)设置在焦炉(1)和烟囱(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烟道(3)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4),第一电磁阀(4)与焦炉(1)之间的地下烟道(3)上设置有烟道旁路(5),所述烟道旁路(5)上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6)、脱硝器(7)、余热锅炉(8)、引风机(9)、脱硫器(11)和烟气加热器(10),所述烟气加热器(10)包括壳程和管程,壳程上设置有烟气入口(12)和烟气出口(13),管程上设置有热气入口(14)和热气出口(15),烟气入口(12)与脱硫器(11)的烟气输出端连接,烟气出口(13)与烟囱(2)连通,热气入口(14)与余热锅炉(8)的高温蒸汽出口(16)连接,热气出口(15)与余热锅炉(8)的冷水进口(17)连接;
所述脱硝器(7)的内部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除尘腔(18)、气体混合腔(19)和脱硝腔(20),所述除尘腔(18)的侧壁上设置有进烟管(21),除尘腔(18)的内部设置有板式陶瓷膜元件(25),板式陶瓷膜元件(25)的上端通过连接环板(26)与除尘腔(18)的内壁密封连接,除尘腔(18)与气体混合腔(19)之间设置有隔板(23),隔板(23)上设置有通气口(24),气体混合腔(19)的侧壁上切向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常华蔡志锋
申请(专利权)人:曲靖市盛凯焦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