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847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中央热水系统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包括集成控制系统、控制面板、泵阀组件、储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器,集成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控制面板设于储热水箱上,并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太阳能集热器经泵阀组件与储热水箱通过管路相连,控制面板与泵阀组件连接;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电源、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非门、第二电阻、第一单向晶闸管、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单向晶闸管、第三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二电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中央热水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一些中央热水系统将太阳能承压系统、热水循环系统、辅助热源系统等智能集成到一个系统内,从而使所述太阳能系统节约安装空间,安装也变得简单便利。同时利用热水循环的方式,达到一开就有热水,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并且采用系统集成一体化方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约空间,在为用户带来良好的效益的同时,节约成本。图1为传统中央热水系统的电源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中央热水系统的电源电部分使用的元器件较多,电路结构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不方便维护。另外,由于传统中央热水系统的电源电部分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例如:缺少限流保护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包括集成控制系统、控制面板、泵阀组件、储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器,所述集成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储热水箱上,并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经所述泵阀组件与所述储热水箱通过管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泵阀组件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电源、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非门、第二电阻、第一单向晶闸管、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单向晶闸管、第三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阳极、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所述非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非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单向晶闸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单向晶闸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负载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晶闸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负载的另一端、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中,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为28kΩ。在本技术所述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中,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型号为S-272T。在本技术所述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在本技术所述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中,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实施本技术的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集成控制系统、控制面板、泵阀组件、储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器,集成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电源、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非门、第二电阻、第一单向晶闸管、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单向晶闸管、第三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二电容,该电源模块与传统中央热水系统的电源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五电阻用于进行限流保护,因此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传统中央热水系统的电源电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实施例中,其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包括集成控制系统1、控制面板2、泵阀组件3、储热水箱4和太阳能集热器5,集成控制系统1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块(图中未示出),电源模块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控制面板2设于储热水箱4上,并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控制面板2用于控制该集成控制系统1。太阳能集热器5经泵阀组件3与储热水箱4通过管路相连,控制面板2与泵阀组件3连接。由集成控制系统1驱动进行强制热交换,并由储热水箱4存储。该集成控制系统1将太阳能承压集热、存储系统、热水循环系统、辅助热源系统等智能集成到一个系统内,从而使该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节约安装空间,安装也变得简单便利。当阳光不足时,该集成控制系统1在设定的时段驱动燃气、燃油、空气源等辅助热源启动,以保持储热水箱4上部的水温处于设定值。热水循环采用优化的实施方式,由时间、温度及水流感应等条件综合控制。在用水的高峰时段,使用温度加时段控制。例如:在上午8:00至9:00之间、中午11:00至12:00之间、以及下午5:30至7:00之间,控制循环水泵工作,达到设定温度后停止。使循环水管内的水温衡定,以实现热水的即开即用。在非用水高峰时段,使用温度加水流传感器控制。在热水水路中接一水流传感器;使用时,只需用户打开热水龙头后马上关闭,水流传感器感应到有用水需要,立即启动循环水泵使热水进入循环水管内;此时再打开水龙头,即流出热水。图3为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3中,该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电源VCC、继电器、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非门F、第二电阻R2、第一单向晶闸管U1、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容C1、第二单向晶闸管U2、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阻R4、第二三极管Q2和第二电C2,其中,供电电源VCC与继电器的触点K-1的一端连接,继电器的触点K-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单向晶闸管U1的阳极、第五电阻R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控制系统、控制面板、泵阀组件、储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器,所述集成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储热水箱上,并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经所述泵阀组件与所述储热水箱通过管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泵阀组件连接;/n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电源、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非门、第二电阻、第一单向晶闸管、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单向晶闸管、第三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阳极、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所述非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非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单向晶闸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单向晶闸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负载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向晶闸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负载的另一端、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集成模块式中央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控制系统、控制面板、泵阀组件、储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器,所述集成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储热水箱上,并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经所述泵阀组件与所述储热水箱通过管路相连,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泵阀组件连接;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供电电源、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非门、第二电阻、第一单向晶闸管、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单向晶闸管、第三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二电容,所述供电电源与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阳极、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和所述非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非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一单向晶闸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单向晶闸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胜陈贤森江明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力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