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68428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下部结构钢筋通过设置于预制构件外的可拆卸连接件与灌浆套筒连接;还公开了一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上部结构钢筋与灌浆套筒预埋于上部预制构件中;(2)将下部结构钢筋预埋于下部预制构件中;(3)在下部预制构件顶部浇筑叠合楼板现浇层;(4)将预埋有上部结构钢筋和灌浆套筒的上部预制构件吊装就位,使得下部结构钢筋伸入到灌浆套筒内;(5)对灌浆套筒进行灌浆;(6)通过可拆卸连接件对灌浆套筒与下部结构钢筋进行连接,通过上述施工方法安装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解决了焊接跨接导体无法断开测试电阻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雷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其特点在于工厂标准化生产、现场一体化装配成型。当竖向构件为预制时,竖向构件的连接方式主要采用套筒灌浆的形式,上下部钢筋在套筒内断开,套筒灌浆工艺使得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被灌浆料阻断,不能形成电气贯通,因而很难像传统现浇混凝土竖向构件一样利用其内部电气贯通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现有的解决方案有在灌浆套筒内增加导电件实现灌浆套筒与下部钢筋的电气导通,从而实现上部钢筋与下部钢筋的电气导通。例如公告号为CN105064521B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工业化建筑中结构钢筋防雷接地的套筒连接装置,包括灌浆套筒、结构钢筋A、结构钢筋B、防雷连接机构,所述灌浆套筒包括预制连接段和灌浆连接段,结构钢筋A一端与所述预制连接段连接,灌浆套筒和结构钢筋A预埋于结构构件A中,所述结构钢筋B预埋于结构构件B内、且一端伸出结构构件B端面,所述灌浆套筒通过所述防雷连接机构与所述结构钢筋B连接形成导电通路;所述防雷连接机构包括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连接于所述结构钢筋B伸出结构构件B一端、并在结构构件A和结构构件B装配完成状态下与所述灌浆连接段内壁接触。上述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金属弹片与灌浆套筒的接触面积有限,灌浆后,浆液会进入金属弹片与灌浆套筒的接触位置,使得电气导通不稳定。现有的解决方案有通过与上、下部钢筋分别连接的上、下层金属导体在预制件外焊接实现上、下部钢筋的电气导通。例如公开号为CN205617591U的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防雷的预制柱内引下线节点结构,包括有预制墙体、上层竖向分布钢筋、下层竖向分布钢筋、上层金属导体、下层金属导体、上下层金属连接点、灌浆套筒、水平后浇带或圈梁,上层竖向分布钢筋设置在上层预制板中,下层竖向分布钢筋设置在下层预制板中,灌浆套筒将上层竖向分布钢筋与下层竖向分布钢筋进行连接,上层金属导体的上部与上层竖向钢筋连接,且上层金属导体的下部引出预制墙体的外侧,下层金属导体的下部与下层竖向钢筋连接,且下层金属导体的上部引出预制墙体的外侧,上层金属导体及下层金属导体引出预制墙体外侧的端部在水平后浇带或圈梁内连接,形成上下层金属连接点,从而屋顶至首层的竖向连接钢筋形成电气通路,作为防雷引下线。上述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操作界面狭小导致焊接施工难度较大,且引下线连接效果依赖于焊接施工水平,并未能实现部品部件标准化及装配一体化,此外在首层测试电阻时无法断开,不方便进行电阻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该结构安装方便,能实现电气的稳定导通,同时也完美解决了焊接跨接导体无法断开测试电阻的难题。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所述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且两者预埋于上部预制构件中,所述下部结构钢筋预埋于下部预制构件中、且一端伸出下部预制构件,下部结构钢筋通过设置于预制构件外的可拆卸连接件与灌浆套筒连接,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可拆卸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可形成导电通路。本方案采用可拆卸连接件连接灌浆套筒与下部结构钢筋,从而实现上部结构钢筋和下部结构钢筋电气的稳定导通,可拆卸连接件现场安装方便快捷,同时在需要测试接地电阻时,只需将可拆卸连接件拆除即可进行电阻的测试,解决了焊接跨接导体无法断开测试电阻的难题。作为优选,所述的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灌浆套筒上的第一导电件、与下部结构钢筋连接的第二导电件以及与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可拆卸连接的第三导电件。可拆卸连接件分为三部分导电结构,在需要断开上部结构钢筋和下部结构钢筋的导电通路时,只需将第三导电件拆除即可,操作更加简便,更便于现场施工。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一导电件一体成型于灌浆套筒上,一体结构保证了第一导电件结构的稳定,同时实现了第一导电件与灌浆套筒电气的稳定导通。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二导电件包括与下部结构钢筋伸出下部预制构件部分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筒和与螺纹套筒连接的“L”型连接部,第一导电件和“L”型连接部与第三导电件均采用螺栓固定连接。螺纹套筒通过旋拧的方式安装到下部结构钢筋上,操作简便,同时可随意调节“L”型连接部的竖直高度和水平角度,方便后续与第一导电件对齐连接,同时第一导电件及“L”型连接部端部均设置有螺栓孔,第三导电件采用金属片,金属片上下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的螺栓孔,金属片上的螺栓孔水平方向预留有调节余量,方便现场的安装微调。作为优选,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段上设置有位于螺纹套筒上下、且用于夹紧螺纹套筒的固定螺母。在螺纹套筒套装完成后,用固定螺母对其进行限位固定,防止在浇筑叠合楼板现浇层时第二导电件位置偏移,影响后续与第一导电件对齐连接进一步优选,所述的螺纹段螺纹长度大于螺纹套筒和两固定螺母的螺纹长度之和,保证上方固定螺母的可靠连接,防止其脱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上述引下线结构的安装,包括以下步骤:(1)将上部结构钢筋与灌浆套筒连接,将两者预埋于上部预制构件中并使得灌浆套筒的灌浆口与出浆口位于上部预制构件外;(2)将下部结构钢筋预埋于下部预制构件中并使得下部结构钢筋一端伸出下部预制构件;(3)在下部预制构件顶部浇筑叠合楼板现浇层;(4)将预埋有上部结构钢筋和灌浆套筒的上部预制构件吊装就位,使得下部结构钢筋伸入到灌浆套筒内;(5)对灌浆套筒进行灌浆;(6)通过可拆卸连接件对灌浆套筒与下部结构钢筋进行连接,使得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仅通过可拆卸连接件形成导电通路。其中,螺纹套筒的灌浆口处设置有第一导电件,下部结构钢筋伸出下部预制构件部分连接有第二导电件。具体地,所述的第二导电件包括与下部结构钢筋配合的螺纹套筒和与螺纹套筒连接的“L”型连接部;第二导电件的安装步骤(2a):将螺纹套筒旋拧到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段上,调整“L”型连接部的水平角度以方便与第一导电件对齐;所述的步骤(6)具体为:通过第三导电件对第一导电件和“L”型连接部连接。作为优选,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段上设置有安装时位于螺纹套筒上下、且用于夹紧螺纹套筒的固定螺母;固定螺母的安装步骤(2b):在旋拧螺纹套筒前在螺纹段上旋拧一个固定螺母,在旋拧螺纹套筒后在螺纹套筒顶部旋拧另一固定螺母,实现对螺纹套筒的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施工方法安装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吊装前可对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进行位置对齐调整,通过安装和拆除第三导电件连接或断开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从而实现上部结构钢筋和下部结构钢筋的电气导通和断开,现场施工方便,当需要测试接地电阻时,将第三导电件拆除即可进行接地电阻的测试,解决了焊接跨接导体无法断开测试电阻的难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未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所述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且两者预埋于上部预制构件中,所述下部结构钢筋预埋于下部预制构件中、且一端伸出下部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下部结构钢筋通过设置于预制构件外的可拆卸连接件与灌浆套筒连接,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可拆卸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可形成导电通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包括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和下部结构钢筋,所述上部结构钢筋一端与灌浆套筒一端连接、且两者预埋于上部预制构件中,所述下部结构钢筋预埋于下部预制构件中、且一端伸出下部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下部结构钢筋通过设置于预制构件外的可拆卸连接件与灌浆套筒连接,上部结构钢筋、灌浆套筒、可拆卸连接件和下部结构钢筋可形成导电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拆卸连接件包括设置于灌浆套筒上的第一导电件、与下部结构钢筋连接的第二导电件以及与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可拆卸连接的第三导电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电件一体成型于灌浆套筒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导电件包括与下部结构钢筋伸出下部预制构件部分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筒和与螺纹套筒连接的“L”型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下部结构钢筋的螺纹段上设置有位于螺纹套筒上下、且用于夹紧螺纹套筒的固定螺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纹段螺纹长度大于螺纹套筒和两固定螺母的螺纹长度之和。


7.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雷引下线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上部结构钢筋与灌浆套筒连接,将两者预埋于上部预制构件中并使得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阗吴旭辉李平韦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